腦科學日報:神奇生物眼睛再生的秘密;阿爾茨海默病的性別差異

2020-11-26 騰訊網

1,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今日《科學》揭示這種神奇生物的秘密

來源:學術經緯

真渦蟲(planarian)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它最為人所知的特點就是具有超強的再生能力:把它的腦袋給切掉,剩下的身體可以長出一個新的腦袋。這種神奇生物的再生能力有著很高的精準度。僅僅切掉它的眼睛,在幾天之後,真渦蟲的眼睛也能重新給長回來,並且新的眼睛還具有正常的功能。成年的真渦蟲,又是掌握了什麼奧秘,能夠讓眼睛重生呢?在6月26日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中,來自麻省懷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的一支團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

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研究人員們在真渦蟲的視覺系統附近發現了一小批全新的細胞。這些細胞與神經有很高的重合度,它們要麼在眼睛附近,靠近感光細胞伸出神經軸突的位置;要麼沿著軸突前行的路徑分布。新找到的「路標細胞」裡,根據基因表達的特徵,研究人員們意外發現,其中兩類居然是肌肉細胞!原來在肌肉裡會分泌一些特殊的信號分子,告訴這些指路的細胞前往哪裡。如果幹擾這些信號分子,指路的細胞就會迷路,前往錯誤的地方,也把神經引導到錯誤的地方。

2,哥倫比亞大學華人團隊解析出人類GABA B受體非活性狀態結構

來源:小柯生命

人類GABA B受體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C類家族的成員,可介導抑制性神經傳遞,並與癲癇、疼痛和成癮有關。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Qing R. Fan、Joachim Frank、Oliver B. Clarke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出人類GABA B受體處於非活性狀態的結構。該結構通過冷凍電鏡以非活動狀態捕獲。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這些結構揭示了幾個與受體預結合的配體,包括兩個大的內源性磷脂,它們嵌入跨膜結構域以維持受體的完整性並調節受體的功能。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兩個亞基的跨膜螺旋3和5之間未知的異二聚體界面,其作為非活性構象的特徵。

3,Adv. Sci.: 3D列印的軟光刻技術,用於複雜的分區微流體神經裝置

來源:奇物論

分區微流體平臺是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寶貴工具。但是,由於缺乏一種簡單的製造方法來創建具有高縱橫比功能的複雜設備架構,因此仍然無法充分利用該技術的潛力。於此,丹麥技術大學Johan Ulrik Lind、Janko Kajtez等人提出了一種混合增材製造方法,用於製造開放式、分隔良好的神經裝置,該方法提供了更大的設備設計自由度,消除了對人工後處理的需求,並增加了系統的生物相容性。

4,新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來源:小柯生命

西班牙IDIBAPS研究所Albert Compte團隊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持續活動與活動沉默動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工作記憶中序列偏好的基礎。

使用猴子和人類的電生理數據,研究人員揭示了控制記憶期間神經脈衝的吸引子動態與前額葉皮層(PFC)中的沉默活動機制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允許記憶重新激活,從而增強空間工作記憶中的序列偏好。6月22日,《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5,這些抑鬱症狀較重時,可能需要阿立哌唑增效治療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基於單胺假說,正性與負性情感可能受不同單胺遞質系統的調節,後者主要受5-HT能調節,而前者主要受DA能調節。既往研究顯示,針對存在顯著興趣缺乏及嚴重活動水平下降的抑鬱患者,以5-HT能及NE能機制為主的抗抑鬱藥(如西酞普蘭及去甲替林)療效往往有限,而促DA能抗抑鬱藥安非他酮則顯示出一定優勢。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Rudolf Uher博士等提出假說:聯用DA受體部分激動劑(如阿立哌唑)有望為興趣-活動症狀突出的抑鬱患者帶來較大的獲益。

為驗證上述假說,作者針對加拿大抑鬱生物標誌物集成網絡研究1(CANBIND-1)樣本進行了一系列分析。該研究6月16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本項研究中,抑鬱症患者若興趣缺乏及活動減少的症狀並不嚴重,則從艾司西酞普蘭單藥治療中顯著獲益的可能性很高。然而,上述症狀較嚴重時,抗抑鬱療效似乎可通過聯用多巴胺受體部分激動劑阿立哌唑加以提升

6,女性比男性更早出現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大腦變化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據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更年期激素的變化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大腦改變的風險。這項研究於6月24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的醫學雜誌《神經病學》(Neurology)上。

研究發現中年女性的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斑塊比同齡男性多30%。女性的大腦葡萄糖代謝也降低了22%,這意味著大腦的能量水平更低,大腦萎縮的程度也要高出11%。當卵巢停止產生雌激素和黃體酮時,這些大腦生物標記與更年期有關。

7,Nature Communications:使用連接組的嵌入向量表徵映射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高階關係

來源:思影科技

自然語言處理中的類似問題已經通過word2vec等算法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有效解決,這些算法可以在有意義的低維向量空間中創建單詞的嵌入及其上下文關係。在這裡,作者應用這種方法來創建大腦網絡中的嵌入向量表徵——或者稱之為連接組嵌入(connectome embeddings, CE)。CE可以表徵大腦區域之間的對應關係,並且可以用於推斷原始結構擴散成像所缺少的連接,例如,半球間同位連接(inter-hemispheric homotopic connections)。

此外,本文建立了功能和結構連接的深度學習預測模型,並以面部處理系統為例,模擬了在整個網絡上的損傷效果。CE為揭示連接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在深度學習與神經影像處理結合越來越緊密的今天,本文提出了一個更基本的對網絡特徵進行編碼的方法,相比降維處理,這種方法可能在日後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8,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躁動症,創新療法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來源:藥明康德

6月27日,Axsome Therapeutics宣布,美國FDA已經授予該公司開發的在研療法AXS-05突破性療法認定,適應症為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的躁動症狀(agitation)。AXS-05是一種新型口服NMDA受體拮抗劑。它由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和安非他酮(bupropion)構成,並且使用了Axsome公司的代謝抑制技術。右美沙芬是一種非競爭性NMDA受體拮抗劑,它同時也是sigma-1受體激動劑,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拮抗劑,和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轉運蛋白的抑制劑。安非他酮能夠提高右美沙芬的生物利用度,同時也是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和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拮抗劑。

前文閱讀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Science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5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大量晝夜節律的研究後發現了一個模式:晝夜節律存在性別差異。
  • 腦科學日報:打架的性別差異調控;AI助力精準化醫學影像分析
    抑制成體神經發生改善AD小鼠的空間學習和記憶  2020年12月31日凌晨0時,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孫秉貴教授課題組在Stem Cell Reports在線發表論文——「Ablating Adult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揭開性別導致行為差異的謎題來源:腦友記BrainUp皮層體積的性別差異可能受到位於X和Y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影響。本周,一項對2000多個大腦掃描的科學分析發現,人腦某些區域的體積具有高度可再現的性別差異證據。
  • 腦科學日報:性別差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情心可抑制生理性疼痛
    1,生而不同:Science論文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來源:小柯生命  Stranger、Meritxell Oliv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性別對不同人類組織中基因表達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型組織表達計劃(GTEx,v8)調查了44個人類組織來源的基因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證明性別影響整個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細胞組成。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4,基因能洞察神經退行性變的原因來源:阿爾茨海默病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系副教授、威爾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的成員Fenghua Hu,正在仔細研究引起阿爾茨海默病、FTLD和類似疾病的因素。
  • 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科學》揭示這種神奇生物的秘密
    轉自:學術經緯真渦蟲(planarian)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它最為人所知的特點就是具有超強的再生能力:把它的腦袋給切掉,剩下的身體可以長出一個新的腦袋,令人稱奇。事實上,這種神奇生物的再生能力有著很高的精準度。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該研究在線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生物精神病學,IF:11.412)期刊上。5,雌激素療法有助於改善認知?來源:生物通雌激素在大腦整體健康和認知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年期雌激素下降對認知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或有助於解釋美國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中為何女性佔比高達3分之2。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4,Sci Adv丨王鑫團隊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和唐氏症候群治療新靶點來源:BioArt圖註:泛素特異性蛋白酶USP25調控阿爾茨海默病小膠質細胞穩態1月1日,廈門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鑫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Trisomy 21-induced Dysregulation of Microglial Homeostasis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2,兩項新研究:接種流感和/或肺炎疫苗,能降低痴呆症風險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7月27日,在剛剛舉辦的阿爾茨海默症協會(AAIC)年度國際虛擬會議上發表的兩項新研究表明,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和/或肺炎球菌疫苗,與降低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有關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3,炎性關節炎患者可能面臨更高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來源:阿爾茨海默病患有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RA),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病)的人的血管也容易發炎,這增加了患心臟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凱斯西儲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RA或牛皮癬的人實際上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除非他們服用TNF抑制劑,例如依那西普(Enbrel)或阿達木單抗(Humira)。這項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研究是基於對5,600萬患者電子健康記錄的分析得出的。
  • 腦科學日報: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監測健康的新型電子紋身
    1,前瞻性隊列研究:痴呆症診斷有了新的生物標誌物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有研究人員發現,不對稱二甲基精氨酸(ADMA)可以作為老年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來預測該病的發展。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含有93%石墨的鉛筆最適合在商用辦公複印紙上繪製一系列皮膚上的生物電子設備。Yan 說,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噴霧式粘合劑也可以噴塗到紙上,以幫助它更好地粘到人體皮膚上。5,JAMA子刊:慢性失眠,治療首選不是藥物?不妨先試試這種療法來源:醫學新視點失眠症的一線治療如何選擇?初次治療失敗後改用第二種治療是否有用?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即使是輕度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來源:生物探索圖註:先前的淋巴缺陷會導致TBI引起的炎症加重和認知能力下降創傷性腦損傷(TBI)每年會影響全球數百萬人。5,維生素B1缺乏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來源:阿爾茨海默病長期大量飲酒的一個常見後果是認知功能下降,甚至會發展成全面的痴呆。由維也納醫科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系社會精神病學處的Stephan Listabarth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提出了一種假設:大腦中由酒精引起的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鐵沉積可以被認為是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因素。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腦科學研究院朱景寧教授團隊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共納入了來自瑞典BioFINDER研究和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倡議(ADNI)的573名MCI患者。主要結果是縱向認知和轉化為阿爾茨海默病(AD)痴呆的情況。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3,體內模型研究「嗅覺」的個體差異性來源:生物通在哺乳動物中,嗅覺首先是通過鼻子中一種叫做嗅覺神經元的特殊細胞末端的感受器來檢測的。這些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只有一種受體,而這些受體是有差異的,人類有大約400種,老鼠有1000種左右。九州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教授Takeshi Imai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最近開發的技術,高度敏感地記錄活體老鼠鼻子中受體的反應,已發表在《Cell Reports》上,對鼻子神經元對氣味及其混合物的反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 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4,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有導航缺陷來源:阿爾茨海默病一項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Anne Bierbrauer博士、Lukas Kunz博士、Carlos Gomez博士和Nikolai Axmacher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也發現有空間導航問題。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