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2020-11-27 科學網

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3:40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tchidananda Panda、Ludovic S. Mur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的功能多樣性。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12月6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使用了人體器官供體的製備方法來測量人體ipRGC的光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了三種功能性ipRGC亞型,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對光的響應。一種ipRGC亞型的反應似乎取決於外源發色團的供應,並且該反應在人和小鼠視網膜中均保持不變。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還為ipRGC提供了輸入;然而,每種亞型都以獨特的方式整合了外部視網膜光信號。

據了解,ipRGC是參與圖像形成和非圖像形成視覺反應細胞的亞群。 儘管已經在齧齒動物中描述了ipRGC的功能亞型和形態亞型,但是在靈長類動物或人的視網膜中尚未鑑定出等同的功能亞型。

附:英文原文

Titl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human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uthor: Ludovic S. Mure, Frans Vinberg, Anne Hanneken, Satchidananda Panda

Issue&Volume: 2019/12/06

Abstract: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pRGCs) are a subset of cells that participate in image-forming and non–image-forming visual responses. Although both 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al subtypes of ipRGC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rodents, parallel functional subtype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in primate or human retina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human organ donor preparation method to measure human ipRGCs』 photoresponses. We discovered three functional ipRGC subtypes with distinct sensitivities and responses to light. The response of one ipRGC subtype appeared to depend on exogenous chromophore supply, and this response is conserved in both human and mouse retinas. Rods and cones also provided input to ipRGCs; however, each subtype integrated outer retina light signals in a distinct fashion.

DOI: 10.1126/science.aaz0898

Sour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70/1251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具有可塑性
    6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兩篇研究論文。
  • 我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有可塑性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如果在該發育階段改變外界環境刺激,則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以小鼠視覺為例,如果在小鼠睜眼前縫合眼皮,阻斷視覺刺激的輸入,則會導致初級視覺皮層的眼優勢柱、方向選擇性和方位選擇性等基本反應特性出現問題;如果在小鼠視覺皮層發育的關鍵期提供豐富的環境,則可以加速眼優勢柱等功能的建立,甚至可以彌補部分遺傳導致的功能缺陷,比如基因敲除導致的拓撲投射缺陷可以得到改善。
  •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發稿時間:2014-05-18 20:04:00來源:這項原理驗證性研究使用的是動物細胞,在人體試驗開始前必須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臺噴墨式印表機就能夠用於列印成年老鼠視網膜中的兩種細胞,神經節細胞和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將眼睛獲得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的特定部分,而且為神經元提供養料和保護。這些列印出來的細胞仍然健康,而且仍然能夠繼續存活和生長。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 stem cell reports:視網膜細胞多樣性研究新突破
    2018年4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IUPUI的一項研究首次能夠鑑定人類眼睛中一系列此前未被發現的新細胞亞群。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能夠將眼部的視覺信息運送到大腦進行加工處理,這也是我們能夠看到周圍事物的機制。
  • 基底神經節概述
    運動障礙包括,最顯著的是帕金森病,其涉及黑質,亨廷頓氏病中多巴胺產生細胞的退化,其主要涉及對紋狀體的損傷,[1] [3]肌張力障礙,並且更少見的是半腱肌。基底神經節具有邊緣區域,其組成部分被指定為不同的名稱:伏隔核,腹側蒼白球和腹側被蓋區(VTA)。有大量證據表明,這種邊緣部分通過從VTA到使用神經遞質多巴胺的伏隔核和中皮質通路的中腦邊緣通路在獎賞學習以及認知和額葉功能中發揮核心作用。
  • 哈佛科學家成功逆轉複雜組織的年齡,並恢復功能
    ,Sinclair團隊的研究人員選擇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s)。中樞神經系統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將軸突投射到遠離視網膜的地方,形成視神經。如果視神經受損,在胚胎和新生兒早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以再生軸突。不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這種能力在出生後幾天內就會喪失。
  •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2021-01-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研究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8:39 瑞士巴塞爾大學Botond Rosk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人視網膜及其類器官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細胞類型。
  • 背根神經節參與疼痛機制研究進展
    (DRG)屬外周感覺神經節,背根神經節神經元是軀幹、四肢痛覺的初級傳入神經元,具有傳輸和調節機體感覺、接受和傳導傷害性感受的功能。神經損傷後,損傷和未損傷的背根神經節神經元均表現為興奮性增高和異位放電,這種異常的自發性放電可能與神經損傷引起的背根神經節神經元電壓門控性鈉離子通道(VGSC)分布、密度和功能改變有關。
  • 細胞多樣性控制機制或揭曉
    摘要:據最新一期《發育細胞》期刊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發育神經系統中產生細胞多樣性的機制。為了繁殖並產生新的組織,幹細胞分裂成兩個並不一定相同的子細胞,這些子細胞能夠分化形成適當組織功能所必需的各種細胞類型,亦即細胞多樣性。
  • 張翼鳳組證明視網膜中早期視覺運動經驗依賴的可塑性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的研究論文
  • 日本用iPS細胞培養出視神經細胞
    新華社東京2月11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新一期英國在線科學雜誌《科學報告》上發表論文說,他們與埼玉大學同行合作,利用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 Cell: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或有望減緩...
    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細胞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目前已知視網膜是由胚胎期端腦一層神經上皮逐漸發育而來,其發育成熟的視網膜中包括穆勒膠質細胞,2種光感受器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3種中間神經元和神經節細胞等。儘管不同物種的視網膜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是小鼠和人類相比卻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人類視網膜中存在負責高靈敏度視覺和色覺的黃斑區,而調控視網膜物種特異性的分子機制仍然有待研究。
  • 《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索爾克研究所的新聞標題更為易懂——這三種細胞能讓大腦區分白晝與黑夜。這些細胞有個很長的名字,叫做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縮寫ipRGC)。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是一類分布在視網膜上,對光有敏感性的細胞。
  • 人眼奧秘:原來普通的眼睛,居然這麼神奇
    一、眼睛感光細胞也有不同分工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是因為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接受到了外界的光線,反饋到我們的大腦中,所以我們能看到東西。 心理學家對眼睛感光細胞的研究中發現,這些細胞可以分成不同類型,目前分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