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有可塑性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研究結果為後期探索環境刺激如何改變視網膜環路提供了基礎,並有助於利用早期感覺經驗訓練對一些感覺系統疾病進行輔助治療的探索。

可塑性對神經系統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大腦開始從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強化有意義的連接,消除冗餘的連接,以便更高效地對外界刺激做出恰當的回應,因此這一階段內神經元表現出較高的可塑性。如果在該發育階段改變外界環境刺激,則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以小鼠視覺為例,如果在小鼠睜眼前縫合眼皮,阻斷視覺刺激的輸入,則會導致初級視覺皮層的眼優勢柱、方向選擇性和方位選擇性等基本反應特性出現問題;如果在小鼠視覺皮層發育的關鍵期提供豐富的環境,則可以加速眼優勢柱等功能的建立,甚至可以彌補部分遺傳導致的功能缺陷,比如基因敲除導致的拓撲投射缺陷可以得到改善。前人用這種改變的視覺刺激對視覺系統的發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是以視覺皮層為研究對象,很少有人認為視覺的感受器官——視網膜,也會表現出可塑性,能被外界刺激所改變。那麼,視網膜中的神經元能否被外界視覺刺激所改變?

張翼鳳研究組在小鼠出生10天到35天期間給予不同運動朝向的視覺刺激,使用多通道電極陣列、單通道和雙通道全細胞膜片鉗等方式,記錄並分析了視網膜中給光-撤光型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的反應,發現該類細胞有兩個方面的顯著改變。其一是這類細胞對運動刺激方向的編碼能力顯著提高。只要視覺經驗訓練中包含充分的運動刺激,不管是什麼方向的運動刺激,均可使得選擇性神經節細胞對所有運動方向的編碼能力有顯著提高。進一步研究發現,選擇性神經節細胞接收的興奮性輸入在訓練後變得更穩定,這使得它們對視覺運動刺激的反應穩定性增強,從而提升了它們對運動方向編碼的準確性。其次,偏好朝上運動的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具有縫隙連接,而該連接的強度可被向上運動的經驗訓練增強,而被向下運動的經驗訓練削弱。縫隙連接與細胞間的同步發放聯繫緊密。該研究證明,運動經驗訓練期間的同步發放越強,對縫隙連接的提升越明顯,具有明顯可塑性特徵。運動經驗訓練在這兩方面的影響均長期存在,不被後期視覺經驗的改變所影響。

科研團隊表示,這項研究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反應可以被豐富的運動刺激所改變,並長期維持;在發育早期,視網膜功能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豐富了對經驗依賴的可塑性的理解,提示其在包括感覺器官在內的神經系統很可能普遍存在。研究結果有助於利用早期感覺經驗訓練對一些感覺系統疾病進行輔助治療的探索。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具有可塑性
    6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該中心張翼鳳研究組近日首次證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發育早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兩篇研究論文。
  • 張翼鳳組證明視網膜中早期視覺運動經驗依賴的可塑性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的研究論文
  •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發稿時間:2014-05-18 20:04:00來源:這項原理驗證性研究使用的是動物細胞,在人體試驗開始前必須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臺噴墨式印表機就能夠用於列印成年老鼠視網膜中的兩種細胞,神經節細胞和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將眼睛獲得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的特定部分,而且為神經元提供養料和保護。這些列印出來的細胞仍然健康,而且仍然能夠繼續存活和生長。
  • 【學術前沿】王曉群/薛天等合作繪製人類視網膜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
    此外,人類視網膜中有一個靈長類特異的區域稱為黃斑區,主要負責明視覺和色覺,任何累及黃斑區的病變都會導致非常明顯的視力喪失。因此,了解人視網膜細胞組成及其發育的分子機制,解析黃斑發育的特徵,對治療先天性視網膜疾病至關重要。
  • 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人本質性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8:03:40 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tchidananda Panda、Ludovic S.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發現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科學家發現薑黃素更多用途
    最近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進行的研究表明薑黃衍生物薑黃素可以有效地治療青光眼的早期症狀。此外,研究人員指出,有一種可行的方法可以讓薑黃素直接通過滴眼液送到眼睛後部。眾所周知,這種薑黃衍生物的溶解性很差,但該團隊開發的一種新技術將使專家們克服這一問題。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視網膜神經可影響食物攝入信號
    視網膜神經可影響食物攝入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3 14:26:1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Samer Hattar、Diego Carlos Fernandez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視網膜神經可影響食物攝入信號
  • 基底神經節概述
    後來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每個部分本身都變成了較小的部分。在發育過程中,切向移動形成基底神經節的細胞由外側和內側神經節隆起引導。[7]下表展示了這種發育分類,並將其追溯到基底神經節中的解剖結構。[1] [3] [8]與基底神經節相關的結構以粗體顯示。
  • 熬夜刷手機,真的會影響視網膜細胞發育,甚至導致失明!
    但是,熬夜對人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之前不少媒體都報導過有年輕人熬夜猝死的。而對於那些還未成年的學生來說,身體尚處於發育階段,熬夜的危害就更大了。 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科爾眼科研究所的 Sujata Rao 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就發現,任何打破機體自然晝夜節律的行為都會增加視網膜視錐細胞的損傷風險。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胚胎細胞早期發育階段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早期小鼠胚胎中的單一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胎兒從受精卵發育到生命階段的關鍵階段,而這一階段是科學家們此前並不清楚的,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美國教授舉報中科院研究員學術不端,他們在爭奪什麼科學發現?
    毋庸置疑,兩人爭奪的科學發現是重量級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捋一捋,到底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發現,能讓兩位科學家撕破臉皮。這要先從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說起。這一發育過程並不是單調的分裂、再分裂。相反,這是一個受精密控制的分化過程。所謂分化,是指發育初期的細胞逐漸分裂成形態不同、功能各異的細胞的過程。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稱為幹細胞,如胚胎早期的全能幹細胞、具有造血能力的造血幹細胞等。不再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稱為終端細胞,如組成皮膚的表皮細胞、構成肌肉的肌細胞等。
  • 科學家發現人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早期幹細胞
    儘管事實證明中性粒細胞的研究很艱難,但了解人類中性粒細胞是如何發育的,在當前很有意義,因為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血液和肺部都了發現未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升高。近日,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追蹤到了人類骨髓中產生中性粒細胞的罕見幹細胞,提供了一條幹預中性粒細胞發育出現差錯的疾病的潛在途徑。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以往研究表明在哺乳動物中,光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亞群(ipRGCs)傳輸至晝夜節律中心驅動光節律協同化(簡單的就是說光照的變化和晝夜節律變化幾乎保持一致)。2020年4月22日,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Samer Hattar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Retinal innervation tunes circuits that drive nonphotic entrainment to food,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除了控制光節律協同化以外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 科學家繪製幹細胞發育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日前報告稱,他們已開發出一種通過追蹤細胞內表達基因來描繪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方法。這項技術在小鼠視網膜中得到證實,其跟蹤了個體細胞在發育過程中使用的基因的活性,使研究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詳細識別相關模式。
  • 喚醒休眠細胞可修復受損視網膜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美國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化學藥劑可激發眼睛中休眠狀態的非神經細胞轉換成原體細胞(progenitor cells),進而實現對受損視網膜細胞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