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繪製幹細胞發育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描繪視網膜細胞發育,這可能推動再生醫學發展。

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本報訊 美國科學家日前報告稱,他們已開發出一種通過追蹤細胞內表達基因來描繪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方法。這項技術在小鼠視網膜中得到證實,其跟蹤了個體細胞在發育過程中使用的基因的活性,使研究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詳細識別相關模式。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精確路線圖可在未來用於開發致盲性疾病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再生療法。

「這無疑是我們在中樞神經系統細胞發育方面最全面的路線圖。」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兼細胞工程研究所成員Seth Blackshaw說。

「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種路線圖讓幹細胞製造某種類型的視網膜細胞,有朝一日便可以替換因黃斑變性和其他致盲性疾病而喪失的細胞。」該校博士後Genevieve Stein-O』Brien說。

該研究於5月22日發布在《神經元》雜誌網絡版。Blackshaw表示,視網膜是一種已充分研究的結構,其包含多種存在於神經系統其他部分的細胞類型,因此可以作為一個極好的範例用於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

構成視網膜的各種細胞類型都由神經祖細胞產生,後者為幹細胞樣細胞,具有發育成幾乎任何視網膜細胞類型的能力,而這取決於在發育期間開啟和關閉的基因。創造每種細胞類型所需的基因模式沿著嚴格的時間線出現。神經元如視網膜中的吸光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均由較年輕的祖細胞產生,而支持性神經膠質細胞由較老的祖細胞產生。

為了詳細研究這一過程並構建路線圖,研究人員首先對不同發育時間點的個體小鼠視網膜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進行了測序——從第一代祖細胞到成年視網膜細胞。

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信息輸入由Stein-O』Brien開發的機器學習電腦程式,該程序旨在快速壓縮大量遺傳數據,將相似細胞分組,進而生成一張路線圖,使研究人員能夠可視化發育過程。該電腦程式同時形成一個分支結構,讓研究人員了解哪些細胞類型會產生其他細胞,以及發生什麼樣的遺傳變化,導致小鼠和人類視網膜中出現超過100種細胞類型。

「該路線圖提供了一種方式,讓我們可以了解個體基因和基因網絡對發育中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Blackshaw說。

在後續的一項原理驗證實驗中,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3種基因,即核因子1(NFI)a、b和x,這些基因對於幫助祖細胞確定其年齡以及可以產生的視網膜細胞類型必不可少。

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它們大量表達這3種基因或者完全不表達,並通過跟蹤在電腦程式中的任何給定時間「開啟」何種基因,觀察其視網膜細胞生命周期如何改變。

研究人員發現,NFI基因表達水平升高的細胞表現得比實際年齡更大,並且比正常視網膜祖細胞產生更多相應的細胞類型(神經膠質細胞)。相比之下,沒有NFI基因的祖細胞繼續產生早期的細胞類型(如視杆細胞),並像年輕祖細胞一樣繼續分裂。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最終希望將該技術應用於其他細胞類型,以更好地了解哪些基因影響身體其他組織中的疾病發展。

「如果我們確切知道祖細胞如何從未定型幹細胞群發育成成熟組織,就可以使用這個路線圖將它們重定向,以沿特定的其他路徑發育。」該校神經科學助理教授兼McKusick-Nathans遺傳醫學研究所Loyal Goff說。(趙熙熙)

相關論文信息: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9.04.010

《中國科學報》 (2019-05-30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首張人類骨骼肌「發育路線圖」,推動幹細胞製造肌肉細胞
    近日,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關於人類骨骼肌如何發育(包括肌肉乾細胞形成)的首個路線圖,鑑定了骨骼肌組織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從早期胚胎發育一直到成年。
  •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我國科學家成功繪製高精度「細胞繁衍家譜圖」 新華社上海8月8日電,生命由胚胎發育而來,那胚胎中的細胞又是從何發育而來?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我們第一次全面繪製了擬南芥模型植物組織的所有蛋白質。這讓我們對植物的複雜生物學有了新的認識。」Kuster說。 所有研究工作的結果都總結在一個虛擬圖集中,為以下問題提供了初步答案:2.7萬個基因中有多少是蛋白質(> 18000);它們在生物體中的位置(如花、葉或莖);數量有多少。所有數據都可以在ProteomicsDB的在線資料庫中免費獲得。
  • Nature Commun長文:單細胞測序繪製感覺神經元發育的轉錄路線圖
    圖1:體感系統發育過程的單細胞測序及擬時分析結果展現出發育中的時間軌跡以及從前體細胞至特定類型神經元的過程。RNA豐度、擬時分析等揭示了從NCCs(神經細胞)起始的分化方向,展現了分化過程中主要的分支點,將整個發育過程分為兩個主要的分支:分支A,分支B,並將發育過程按照是否處於細胞周期中分為兩個階段,且與是否為神經元的分類標準結果一致。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新聞—科學網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器官發育,維持組織細胞間穩態,影響組織再生,參與神經系統修復等等。   巨噬細胞功能的失調與癌症、糖尿病及阿爾茲海默病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種在「天使與惡魔」角色中切換自如的細胞最初來自哪裡。
  • 幹細胞再生讓大腦「年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MRI 科學家曾認為哺乳動物在進入成年期時所有神經元都已形成 神經發生曾被認為有兩個階段:發育階段,主要發生在胚胎期和出生後早期,由幹細胞形成神經元並建立起整個神經系統迴路;而成年期神經發生一開始被認為起源於一種特殊的神經幹細胞群,它們在胚胎形成過程中被「雪藏」,並且與產生神經元的前體細胞截然不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處於大腦發育極早期的前體神經幹細胞進行了標記,並追蹤了其從發育到成年時期細胞的譜系。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新聞—科學網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直接影響胎兒能否順利從母體誕生。而這其中,細胞如何「繁衍」,如何「分化」,又如何決定自己的命運走向並不清楚,構成生命之樹的每一個細胞從胚胎時期開始的成長脈絡仍有待揭示。
  • 幹細胞「抗衰老」的現實與可能—新聞—科學網
    在生理學上,衰老是人的誕生,即受精卵的形成開始一直進行到年老死亡的個體發育史。 人體衰老所表現的組織器官結構退行性變和機能降低,其本質是細胞衰減, 而細胞的衰減又主要由幹細胞衰減所致。 幹細胞是探索人體生長、發育和衰老的核心環節,從臨床醫學的角度看,幹細胞療法可能徹底改變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通過組織和器官替代和修復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
  •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2 13:37:0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新加坡免疫協作組Florent Ginhoux、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人類巨噬細胞的發育圖譜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大量研究表明,DHA的缺失與多種神經發育障礙以及神經精神疾病相關,而DHA的補充則被認為能夠緩解或治療發育延緩或神經精神疾病,甚至提升正常人群的認知。然而通過飲食補充DHA對突觸功能及行為表現的影響需要很長周期,小鼠需要數周,人類則需要數月;這與在體外培養的神經元中添加未酯化DHA(游離DHA),在數小時到數天內促進突觸發育和突觸傳遞的現象,時效相距甚遠。
  • 人體內首次發現骨骼幹細胞—新聞—科學網
    人體內首次發現骨骼幹細胞
  • 周琪院士回應:「60萬一針」幹細胞治療有用嗎—新聞—科學網
    這兩家就是被很多人標榜在幹細胞治療方面的臨床效果比較好的機構,為什麼被發起聯邦訴訟?為什麼被永久禁止?這些消息在我國為何沒有傳開?為什麼美國的嚴格監管政策沒有人拿出來說?為什麼我們很多網站的新聞都把幹細胞宣傳成為包治百病、長生不老的萬能細胞?我們要反思科學素養和普及知識的能力是否齊備。
  •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幹細胞則是未充分分化、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如果把體細胞比喻成具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幹細胞就是尚不具備專門才能,但可以通過學習成才的「潛在人才」,可以分化為多種體細胞,分化一旦完成,其「職業」就確定了。  受精卵分裂發育成囊胚時內層細胞團的細胞即為胚胎幹細胞,它具有「全能」的發展潛力,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種類的體細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