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這些中國自主研製科技神器助力嫦娥五號探月

2021-01-14 澎湃新聞

近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階段,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拉開序幕。

從11月24日發射入軌,到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嫦娥五號探測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在軌工作23天,成功攜帶月球「土特產」回家。其「繞、落、回」的不同階段,都有哪些我國自主研製的科技神器保障支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有關專家為我們揭秘。

測量雷達打造飛天觀測「第一雙眼」

11月24日,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著焰尾拔地而起的幾分鐘內,兩部固定式脈衝測量雷達快速採集著火箭的飛行信息,確保指控中心能第一時間掌握全局,做好安控。

這是雷達測量的「第一雙眼」。

據二院23所相關專家介紹,從點火的那一刻開始,該所測量雷達就像「鷹眼」一樣,緊盯火箭飛行。

這兩部測量雷達主要用於運載火箭發射上升段的外彈道測量,為發射場指控中心實時提供火箭距離、方位、俯仰等精確坐標信息和徑向速度數據。一旦火箭飛行出現偏移軌道的狀況,立刻就能發現。

專家介紹,這兩部測量雷達不受雨雪颱風等天氣因素影響,因此在火箭飛行觀測的初始階段是扛大梁的。

測量雷達曾先後圓滿完成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首飛等數十次飛行任務,為嫦娥五號飛行保駕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在此次任務中,二院23所自主研發的聲表面波濾波器同時安裝在嫦娥五號及搭載飛行的長徵五號火箭中,主要應用在測控、應答機等分系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信號接收、過濾雜波,以及各分系統信號接收、處理的有效進行。

專家介紹,太空飛行器發射中一旦有了信號幹擾,地面接收到的信息就好比接聽串了線的電話。

而聲表面波濾波器能夠輕鬆過濾掉「高次諧波、鏡像信息、發射漏洩信號以及各類寄生雜波幹擾」等各種幹擾信號,使發射場指控中心可以清晰接收準確信號。

專家介紹,為了濾除無用的信號幹擾,更好助力嫦娥五號進行太空觀測,確保與地面中心的信號暢通,科技人員對每一個濾波器精雕細琢,聲表濾波器的最細線條寬度達到0.3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0。

不僅如此,每一個合格的高可靠性聲表面波器件,都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過關斬將」,並至少經歷3次超聲波或等離子清洗,由此保證了元器件的可靠性。

微波雷達助力月壤太空安全轉移

嫦娥五號的頻率信號,如同人體的脈搏。脈搏的穩定,是她正常工作的前提。

二院203所專家告訴記者,該所研製生產的數百隻自主可控晶體元器件,作為嫦娥五號中電子設備的心臟,牢牢穩住嫦娥飛行的脈搏。包括晶體振蕩器、石英諧振器等在內的多種型號晶體元器件為工程的發射、測控、在軌飛行、採樣、返回等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頻率信號。

其中,某型高性能時鐘晶體振蕩器,已經大量應用到我國探月工程,是著名的「功勳」產品。在嫦娥五號任務中,它再次成為多面手。從充當「千裡眼和順風耳」的通訊設備、控制嫦娥精準著陸的控制系統,到拍攝「廣寒宮」的光學電子設備、控制嫦娥採樣返回的控制系統……處處都有它忙碌的身影。它為嫦娥五號在遙遠的太空中「控得住」、「採好樣」、「返得回」提供了有力保障。

還有為嫦娥系列研製的某型抗衝擊溫補晶體振蕩器,其具有頻率準確、耐受衝擊的特點。此次嫦娥五號使用了數隻這樣高精度的抗衝擊溫補晶體振蕩器。這些溫補晶體振蕩器都處於「關鍵崗位」,它們的輸出信號頻譜乾淨,為嫦娥衛星信標機提供精準信號,同時還可以承受住1500個重力加速度衝擊,為最終定位提供精準信號,保證「嫦娥」平安回家。

另一型高精度溫補晶體振蕩器,是頻率控制的「大咖」,它可以輸出更加精準穩定的頻率信號。專家介紹,經過進一步設計和工藝攻關後,能夠大幅提高嫦娥五號的性能指標和可靠性以及頻率穩定度,溫度工作範圍提高了近一倍,並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

依託首次月壤採樣返回任務,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首次實現月球軌道應用。

25所專家介紹,該所自主研製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壤轉移的關鍵設備,用於嫦娥五號軌道器和上升器之間相對位置與相對姿態的精確測量,同時實現雙向空空通信,引導兩個太空飛行器最終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保證月壤採樣安全轉移。

不同於地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是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也是保證上升器在環月軌道和軌道器對接並把月壤樣品轉移到軌道器的關鍵。

火箭發射後,微波雷達隨嫦娥五號探測器飛行約7天到達月球軌道。隨後,雷達主機及天線隨軌返組合體環月飛行,應答機主機及應答機天線隨著上組合體落月,完成月壤採樣。之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進入環月軌道,開始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專家介紹,微波雷達在交會對接階段工作,從約100公裡處開機工作,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軌道器與上升器間的相對運動參數,同時進行雙向空空通信,直至對接機構捕獲鎖定上升器,將上升器中的月壤樣品和容器轉移到返回器。

搬運外骨骼現實版「鋼鐵俠」抱嫦娥回家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過程中,二院23所研製的兩部測量雷達承擔了高精度測量任務,並為指控中心提供實時測量數據,為前方搜救提供有效的目標落點數據。

專家告訴記者,距離落區較遠的雷達主要用於黑障區至地面的跟蹤測量。

嫦娥五號返回時,再入地球大氣層,與周圍空氣劇烈摩擦,導致返回器表面的高溫高壓電離氣體層隔絕其與地面測控站間的通信。這個中斷通信聯絡的區域被稱為「黑障區」。

二院23所研製人員根據十多年神舟系列飛船返回任務保駕工作經驗,著重針對「黑障區」內返回器對雷達存在隱身的現象做了充分準備,實時上報測量數據並預報返回艙著陸點,為飛船平安著陸後第一時間搜救打下堅實基礎。

處於回收任務最末端的跟蹤測量雷達,從返回器開傘後就開始對目標進行測量。返回器進入返回軌道末端後,該雷達通過無源定位體制實現對返回器從開傘後至落地階段的高精度定位,並提供全天時全天候的測量保障,為落點預報和返回器搜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數據信息。

引人注目的是,當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後,二院206所搬運外骨骼助力搜救回收大隊成功搜救返回器。

「男友力」爆棚的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和下肢助力模塊,負載能力達50公斤。通過電動直驅助力模塊及智能步態分析算法,外骨骼配合人體上下肢關節發力,降低人體能耗,同時為穿戴者提供了上肢臂力、腰肌及臀大肌助力,幫助穿戴者承擔更大載荷,有效降低了手臂、腰臀等部位的疲勞感,適用於複雜地形下的重物握持及搬運。

搬運外骨骼堪稱現實版的國產「鋼鐵俠」,其負載能力達50公斤,在負重搬運機動時可省力約60%,節約人體能耗約30%,動作識別準確率大於99.9%。它不嬌氣、不畏寒、不怕溼,可在零下40攝氏度至70攝氏度間正常工作,耐受溼度最大為98%,標配的可更換電池在綜合工況下可持續工作約4小時,能很好地在惡劣自然環境中執行嫦娥五號搜索回收任務。

搬運外骨骼並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可智能感知穿戴者肢體行為,並自適應實時調節輸出助力的大小、快慢,其結構輕巧、穿脫方便,人機互動順暢友好,穿戴者的複雜運動行為不受限。此外,其模塊化的設計構造,便於在應急狀態下快速維護。

此次任務中,兩名身穿搬運外骨骼系統的搜救回收隊員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並在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

專家介紹,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單人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與此同時,搬運外骨骼還協助搜救回收大隊在返回器周邊快速搭建應急通訊、照明及電力保障體系,確保搜救回收任務快速、安全、高效完成,為整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收官劃上圓滿句號。

(原題為《嫦娥五號的硬核保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揭秘背後技術和關鍵「神器」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12月1日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 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月面。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 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近期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揭秘
    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30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社文昌11月24日電 題: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
    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揭秘其中技術→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文/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航 通訊員 韓潤奇 薛英民 高曉燕 薛欣今晚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月面。
  • 嫦娥五號取月壤,中國探月的「一小步」
    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自從1976年以後,美蘇探月的熱情消退,人類零星有不多的探測器飛往月球,但再也沒有從月球上帶回什麼東西。直到今天(11月24日),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從地球出發,計劃取回約2千克月球土壤。整個過程將持續20多天,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月面採樣的工作僅有兩天時間。
  • 嫦娥五號副總指揮張玉花:中國探月腳步不會停下
    嫦娥五號副總指揮張玉花,人稱「花總」,是很多航天人心中的偶像。包括她在內,在嫦五任務團隊中有一群嚴謹細緻的航天金花默默堅守,確保嫦娥五號探月之旅順利完成。自2011年軌道器立項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張玉花就帶領團隊「白手起家」,展開了攻堅研製之旅。嫦娥五號軌道器是張玉花探月之路上經歷時間最長、研製最為艱苦的一個太空飛行器。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第一個探月工程,起始於2004年1月23日。在嫦娥五號之前,嫦娥探月的腳步在浩瀚星路上從未停止。中國探月工程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十六個年頭的歲月,也在一步一步靠近當初規劃的藍圖——總的來說,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步驟。
  • 和學生一起學習嫦娥五號探月
    總體來說,探月精神,就是為人立事之本。有夢想有目標有追求,有態度有合作有希望!二、通過學習探月過程感受科技力量探月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前期的策劃和準備,有多次的模擬演練和繁瑣的數據推演。僅僅是嫦娥五號從11月24日出發到12月17日返回,這期間發生的所有,全部依賴於科技的力量。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昨晚返回器抵達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抓總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本報訊(記者 雷嘉 通訊員 葉雨恬)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作者 | 龐之浩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楊馥溪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來源:央視新聞 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全程11月24日,「出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12月1日,「到達目的地」——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12月2日,「已攬件」——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自動採樣,並將樣品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
  • 長五送「嫦五」,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三大看點
    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是長徵五號火箭立項研製後較早明確的國家重大工程任務。歷經十年,「大火箭」終於與「嫦娥」攜手奔月,舉國關注、舉世矚目。那麼,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呢?嫦娥五號探測器全貌。本文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萬珂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
  • 中國探月六戰六捷!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央視新聞發布海報,今日18時將直播火箭發射全程,讓我們預祝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十全十美!同時,小編帶你一起回顧「嫦娥」家族的奔月之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關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雙「五」合璧 奔月取土踏徵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雙「五」合璧 奔月取土踏徵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從2017年嫦娥一號繞月探測、為月球拍下「全身照」開始,中國已完成5次探月任務,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的升空,則開啟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衝刺之旅。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將落月「挖土」,帶上月壤樣品返回地球,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中國探月工程開啟新篇章!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抓總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嫦娥五號探測器作為我國探月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核心,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
  • 揭秘2024年嫦娥7號探月黑科技 外媒稱:超前
    揭秘2024年嫦娥7號探月黑科技 外媒稱:超前嫦娥六號是今年樣品返回發射的後備任務,計劃於2023或2024年登月。嫦娥7號計劃於2024年左右發射,其雙重目的是登陸月球南極並從軌道上仔細研究該地區。第八個任務也在這個十年後期進行。
  • 「雲關注」嫦娥五號昨晚成功落月!落在哪?幹了啥?這些知識點你肯定...
    無論是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還是即將開展的科學探測及自主採樣返回等任務,都看點多多、令人期待。12月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落月瞬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落在哪?】與嫦娥三號的著陸緩衝設計方案相比,由於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這為研製團隊帶來了不小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