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機器會不會擠壓部分工人的生存空間

2020-10-18 須彌之家

機器是什麼?人又是什麼?


非洲人

機器的核心就是計算機。現在的人工智慧等都是從計算機發展而來的,本質上是一樣的東西,只是性能更加優越和充滿想像力。

計算機由硬體和軟體這兩部分組成。網絡就是它的神經互聯繫統。

人也可以分為硬體和軟體。人的硬體就是人的肉體。人的作業系統是已掌握的知識,家庭和學校裡學的知識。

計算機的作業系統就是微軟等系統。


未來機器人

計算機還有各種軟體與應用程式。為什麼計算機發展那麼快?更新換代那麼快?人進入社會後發展卻很慢。

人與機器的本質區別就在於:計算機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幫助它設計、維護和更新軟體。而我們人類的每一個個體卻沒有那麼多人幫助我們,除了父母。

人類有大量的資源在不斷地集中向計算機領域。所開發出的新的軟體程序或技術很快就能運用於所有計算機上。而人則不同,不但沒有那麼多資源傾注到一個人的身上,而且一個人的知識具有專屬性,無法複製,並且只有有限的使用壽命。


計算機

這就是機器發展那麼快?人發展那麼慢的原因。機器,計算機本質上是一個東西,都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人卻擁有千千萬萬個。一個個人怎麼能去和擁有無窮資源的機器競爭呢?這就好比拿一個流浪漢去和億萬富翁比誰錢多。

計算機是人類的新寵,集中了大量的資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也都很喜歡它的產品。計算機即是賺錢機器,也是消費機器。它創造了很多富人,目前還沒有創造什麼窮人。

計算機如果停滯不前,那一定是因為沒有人類的投入。


機房

作為個人,人窮志短時,也一定是因為生存資源不足,或學習資源不足。每一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發展。

未來人類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每一個人的生存資源和學習資源。生存資源就是各種物資,以滿足人們物質的富足。學習資源就是已有知識的學習,以及自身覺悟等。

人類始終面臨著兩大難題:物資不足怎麼辦?覺悟不了怎麼辦?這兩者現在都可以藉助計算機來加速實現。


馴馬人

地球乃至整個宇宙擁有無窮的資源,但是這些都不是人類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需要我們擁有足夠高的生產力水平,才可能加以利用,為人所用。

人類至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人文、科技等各種各樣的知識與智慧,同樣這些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直接使用與擁有的。這需要人們擁有足夠高的學習、領悟、覺悟能力,才可能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與生活。

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來說,人類是渺小的,以前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充分發揮個體的聰明才智。現在又多了一個助手:機器與計算機。


機器生產線

未來,機器會不會擠壓部分工人的生存空間呢?我認為不會。二十一世紀將是人與機器競爭與共存的世紀。

相關焦點

  • 霍布斯鮑姆:重新思索搗毀機器的工人
    然而,人們對盧德分子的先入之見,往往會使得它和一般砸毀機器的討論混淆不清,而後者約在十七世紀開始作為一種嚴肅的現象出現(假設可以說它有一個開端的話),一直延續到一八三〇年左右。的確,哈蒙德夫婦(Hammonds)將這一連串農場工人的反叛稱為一八三〇年「最後的工人起義」,這些行動雖然偶爾會摧毀相當數量的製造設備,不過它基本上是攻擊農場的機械。
  • 京東「無人倉」和我們與機器相處的未來
    ASIA ONE,視頻靜幀,曹斐,2018我有時候會想像全中國每天有多少件商品在天空和大地上流動,會不會有兩盒一摸一樣化妝品正同時處於從哈爾濱到深圳和從深圳到哈爾濱的運送途中,只是因為前者的買家相信俄羅斯代購更便宜,而後者的買家相信香港代購更靠譜。這樣想讓我覺得很荒謬,我們人類如此興師動眾、小題大做一般地把世界各地的商品搬來倒去,真的正常嗎?
  • 造紙和紙製品產業鏈利潤遭擠壓 紙企生存壓力加劇
    二、企業生產經營狀況   造紙企業   受原材料廢紙價格波動劇烈影響,上遊造紙企業利潤遭擠壓,企業生存壓力加劇。廢紙作為造紙企業最重要的原材料,在生產總成本中佔比較高,以金龍紙業為例,所佔比重高達78.6%。
  • 為什麼討論「誰不會被機器取代」是無意義的?
    絕望的人類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那就是無比關注孩子未來發展的新時代家長們——「到底學什麼,我的孩子未來才不會被人工智慧搶走飯碗?科技的學習速度、發展速度與進步空間,都遠超人類,今天你小瞧機器,明天就會被它打臉;你再怎麼追求將自己「機器化」,機器只會以更快速度比你更智能,這個比拼的輸贏早已註定。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陳根:機器時代下,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無論誰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都將會成為這個領域的統治者。,對未來社會巨變未知的恐懼,人工智慧真正撼動人類的是對人類生存的全新挑戰。生存的真相是什麼?
  • 假如新冠是一架時間機器,我們將採擷怎樣的「未來之花」
    而對於至今仍生活在「未來世界」的我們來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重新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帶回的又是怎樣一朵「未來之花」呢?我想,如果可以選擇一支花證明我們來自新冠這個「未來世界」,我們也許不會選擇「口罩」這樣的前數碼時代的產物,而會選擇「健康碼」這個「數碼之花」帶回去。因為這個二維碼不僅是我們數碼身份證,還是我們出入各地的「通行證」。
  • 【案例】鋁型材擠壓模具堵模塞模案例實戰分析
    是毎個一線操作工人必須要認真對待的,本文從6063鋁合金鑄錠、擠壓工藝條件、模具、金屬的不均勻變形等方面分析了型材擠壓時發生堵模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具體防止措施。型材在出口階段料頭探出工作帶後由於流速,壁厚,阻力等原因,並不一定徑向流出,多數會搖擺彎曲晃動。 空刀過小或不光滑,使料頭摩擦後被阻擋或粘結。使料頭不再前進但擠壓依舊使空刀空間塞滿鋁和把工作帶空隙也填充滿鋁後堵死。 空刀大小視型模具而定,小模具500噸機一般不會小於0.5mm,10000噸大機也不會超過3mm!
  • 擠壓環境促進引擎功效
    在A過程,使用頻率增高的電子信號(紅色)激勵納米線束振動,產生有效壓縮;在B過程,電子信號被引入擠壓(藍色),線束壓強增高;在C過程,改用頻率減低的電子信號(藍色)激勵納米線束,導致有效膨脹;在D過程,使用撤除擠壓的電子信號(紅色),線束壓強減低。W四邊形面積代表引擎做功量研究者借用了量子光學領域的一個技巧,他們「擠壓」(squeeze)電子信號。
  • 解析經典科幻小說《時間機器》
    你有想過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嗎?對於樂觀主義者而言,那或許會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界。但也有人對此持悲觀態度,比如最近熱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其所在的未來世界就處於「啟示錄時代」:人類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突然崩潰,之後又再重建,倖存下來的人聚集在「鋼鐵城」和「天空城」,形成鮮明的階層對立,世界成為了黑暗的「反烏託邦」。
  • Neuralink 與大腦的神奇未來·第一部分:人類巨像
    在之前寫關於和 的文章時,我明白了有些公司是需要使用一種「縮放思維」才能完全理解的——放大至企業工程師正在處理的技術難題,縮小至我們人類正在面臨的生存挑戰;放大至當今世界的發展現狀,縮小至我們一路走來的歷史進程和我們即將走向的未來景象。
  • 「AI」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的所有工作嗎?人類該何去何從?
    網飛2019年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曾引發國內外網絡上的討論熱潮,片中赴美開廠的福耀玻璃和美國工會在長期的鬥智鬥勇之後選擇用機器取代工人這一充滿諷刺意味的結局讓很多普通人唏噓和後怕。但我認為這種觀點至少在迴避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替代關係至少在數量上是極度不對等的,一個上千人的紡織廠在實現完全無人化後,額外增加的工程師等設備維護人員僅需要區區數十人而已,並且隨著自動化程度的繼續提高,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同樣在未來面臨失業的風險,畢竟讓機器自己維護自己,自己修理自己在理論上也不存在什麼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 俄羅斯在空間站外表面發現微生物,部分可能來自地球
    俄羅斯在空間站外表面發現微生物,部分可能來自地球 在生存條件嚴酷的太空中究竟有無生命體存活?
  • 人工智慧竟會導致兩極分化:大部分人類將沒有生存的選擇權?
    該論文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現狀以及對未來的分析,其核心內容便是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是極大的災難。那時候人類就會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允許機器在沒有人類監督的情況下做出所有決策,二是人類保留對機器的控制權。 第一種選擇:人類會輕易的讓自己淪陷到一個完全依賴機器的位置;第二種選擇:看似人類和機器可以和平共處,但是事實上大型機器的控制權只會落入一小部分精英之手,一旦如果精英集團失去憐憫心,他們完全可以分分鐘滅掉剩餘的人類。
  • 我們以及一切動物都是自身基因創造的機器
    我們以及一切動物都是自身基因創造的機器,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永久保存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分子而永生,是反進化的,並不是基因保存的最優策略 永生增加了容器的使用期限,為什麼還不是最優策略呢因為生存空間食物等資源是一定的,當物種到達一定的數量由於空間和食物制約將不再有新個體產生
  • 我們現在只能生存在三維空間,要是進化到四維會怎樣?可算知道了
    導語:我們現在只能生存在三維空間,要是進化到四維會怎樣?可算知道了我們屬於人類,目前只能待在我們能夠生存的三維空間裡面,對於四維空間一直在探索和揭秘,關於什麼是三維什麼是四維跟我們讀書的時候學的數學不一樣,這個是跟物理有關係的,是這個方面的維度。其實宇宙中的每一顆星球都是很多個三維構成的,只是目前我們人的眼睛看過來還是三維的,假如說要是我們人升級到四維的範疇,我們會不會具備跟現在不一樣的超能力呢?
  • 觀點|《自私的基因》: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
    「我們(人類)不過是基因生存的機器。」——《自私的基因》現今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原始地球其實是一鍋「大湯」。儘管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得知在生命出現以前這鍋湯裡面究竟有什麼材料,但有限的證據表明,那裡面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物質。1951年,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米勒就是根據這樣的猜想和觀點進行了原始地球模擬實驗。
  • 《天道》什麼是生存空間,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如何理解?
    很多人覺得芮小丹很辛福,有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不會為了生存和生活,被社會毒打的面目全非,不像王廟村村民以及葉馮劉,必須每天面對柴米油鹽和養家餬口的一地雞毛,疲於奔命。丁元英說扒拉靈魂,扒拉銅板,扒拉銅板是為了給扒拉靈魂一個很好的前提,扒拉靈魂是讓自己不鑽到錢眼裡面,滿身的銅臭,臭不可聞。所以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圈子和人脈最大的差別反而不是物質,而是文化歸屬和靈魂歸屬感。
  • 上海工人新村: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空間樣本
    提起「工人新村」,上海市民不會陌生。這些建於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市區邊緣或近遠郊、由4-6層高磚混住宅構成的規規矩矩的行列式小區,是今天上海最為重要的城市景觀。雖然工人新村在1990年代以後逐漸退出了住房建設市場,不少第一代新村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也被拆除,但工人新村依然是上海多元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
  • 機器的「無限有趣空間」:人類將無法理解機器的崛起
    技術作家及藝術家James Bridle最近出版了一本反映機器崛起的新書,《New Dark Age(新黑暗時代)》。其中對機器如何思考的探討令人感到氣餒——借用科幻作家Iain M. Banks的話來說,在超智機器的腦子裡有一個無限有趣的空間,這個地方是人類永遠也無法進入的。1997年,紐約,現任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在跟深藍對陣,後者是IBM專門設計用來擊敗他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