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突破!開發出化學選擇性蛋氨酸生物偶聯

2020-12-01 生物谷

2017年2月12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強大的新方法將化學物選擇性地連接到蛋白上。這種在操縱生物分子上取得的重大進展可能引發藥物開發、蛋白檢測以及分子追蹤和可視化觀察方式的變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2月10日那期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dox-based reagents for chemoselective methionine bioconjugation」。

這種被稱作氧化還原活化化學標記(redox activated chemical tagging, ReACT)的新技術是由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開發的。它可能根本上改變生物偶聯過程,即將化學物和標記物附著到生物分子(特別是蛋白)上。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Christopher Chang說,「我們本質上為蛋白發明了一種新類型的化學上用的瑞士軍刀,也是首個能夠用於蛋氨酸的化學上用的瑞士軍刀。依賴於實際的需求,這種ReACT方法能夠被整合到多種不同的工具中。你能夠針對多種應用混合搭配不同的試劑。」

搭一種新蛋白的便車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F. Dean Toste將這種生物偶聯過程比作為貨物(如化學物,藥物)搭小卡車(如蛋白,抗體)的便車。

他說,「這種貨物能夠用於很多目的。它能夠運送藥物到癌細胞中,或者它能夠作為一種追蹤器監控小卡車的運動。我們甚至能夠對這種小卡車進行修飾,將它更改為一輛急救車。這種更改能夠以多種方式完成,比如對小卡車進行重新組裝,或者搭新的便車。」

傳統上,生物偶聯依賴於高度活性的半胱氨酸。半胱氨酸經常用作標記物和化學基團的附著點,這是因為它是兩種含有硫原子的胺基酸之一,為酸鹼化學反應提供一個錨點,並且很容易對它進行修飾。

但是,半胱氨酸經常參與蛋白的實際功能,因此將「貨物搭載」到半胱氨酸上會導致不穩定性和破壞它的自然功能。

針對這個原因,人們一直在尋找避免使用半胱氨酸的方法,他們自然地轉向蛋氨酸,即除半胱氨酸之外,唯一能夠獲得的含有硫原子的胺基酸。然而,蛋氨酸有一個額外的碳原子附著到它的硫原子上,這會阻斷大多數的「貨物搭載」。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氧化還原反應開發出一種新的搭載方法,這種方法允許貨物附著到蛋氨酸的硫原子上,而且這個額外的碳原子仍然附著到這個硫原子上。

化學上用的瑞士軍刀的潛在應用

蛋氨酸的一個關鍵優點是它是一種相對罕見的胺基酸,這允許研究人員選擇性地靶向它,同時具有較少的副作用,也對生物分子產生較少的影響。

他們通過合成一種抗體-藥物偶聯物對ReACT進行測試,突出表明了這種技術可用於生物治療。他們也鑑定出烯醇化酶(一種代謝酶)是一種潛在的癌症治療靶標,從而證實這種技術可能有助靶向用於藥物發現的新靶標。

這些研究人員說,長期而言,這種新的生物偶聯技術可能用於:(1)

納米

技術:蛋白偶聯能夠有助製造與空氣和水相容的

納米

材料,從而降低毒性;(2)利用化學蛋白修飾,構建人工酶,這些人工酶能夠循環利用,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具有改進的活性和選擇性;(3)合成生物學:它能夠被用來選擇性地製造新的蛋白或增強現存蛋白的功能。

Chang說,「這種方法也可能能夠通過直接修飾天然的蛋白增加活的有機體的功能,從而提高它們的穩定性和活性,而無需依賴於基因編輯製造轉基因生物。它可能對可持續製造燃料、食物或藥物以及進行生物修復產生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Shixian Lin, xiaoyu yang, Shang Jia et al. Redox-based reagents for chemoselective methionine bioconjugation. Science, 10 Feb 2017, 355(6325):597-602, doi:10.1126/science.aal3316.

相關焦點

  • Baran組新作:絲氨酸的首例選擇性生物共軛偶聯反應
    而目前仍未有絲氨酸的選擇性生物共軛反應,這是由於不同胺基酸殘基種類中側鏈裝載有多種親核性基團與羥基的化學選擇性競爭與肽鏈或蛋白質一級結構中多個絲氨酸或蘇氨酸殘基的區域選擇性競爭。自然界中,激酶能夠對絲氨酸側鏈羥基進行選擇性磷酸化,表明基於P(V)的化學反應有望解決這一歷史性難題。近日,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Phil S. Baran教授與Philip E.
  • Science 甲硫氨酸的化學選擇性標記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
  • Science:合成化學對於製藥工業有多重要?
    例如不對稱氫化(2001年諾獎)、不對稱環氧化(2001年諾獎)、烯烴複分解反應(2005年諾獎)、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2010年諾獎)、過渡金屬催化C-X鍵構築、選擇性C-H官能團化、廉價實用的氟化/三氟甲基化等方法學極大的方便了化合物庫的建設、構效關係(SAR)研究以及合成工藝開發,為發現具有成藥性的化合物提供高效的支持。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完成了2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synⅤ、synⅩ)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Perfect』designer chromosome V and behavior of a ring derivative」(完美設計合成五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和「Bug mapping and fitness testing of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hromosome
  • 配體控制Suzuki偶聯反應位點的選擇性
    Pd催化的交叉偶聯在反應的後期將芳基取代基安裝到完全組裝的吡唑上的有用方法之一。特別是,位點選擇性交叉偶聯多滷代吡唑是製備多取代吡唑的有效的方法,其能夠生產具有來自普通中間體的各種取代基的吡唑。最近來自日本北裡大學(Kitasato University)的Hideaki Fujii團隊報導了4-Br-5-OTf取代的吡唑在配體調控下進行選擇性的Suzuki反應,這也是第一個在吡唑4位進行選擇性偶聯反應的例子,因為吡唑的4位是被認為最不活潑的位置。
  • 《科學》:合成化學為新藥研髮帶來了哪些突破?
    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激增,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突破,它們將會改變分子的設計和構建方式。 合成化學和生物分子的交匯 包括蛋白、核酸和聚糖在內的生物大分子,通過自然進化,能夠在高度複雜的環境中達到卓越的特異性和功能。
  • Science|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
    發現固氮酶樣酶體系催化產生蛋氨酸、乙烯和甲烷,為合成生物學、化工產業等提供新思路。科學家發現來自陸地和淡水細菌的生源甲烷和乙烯是由以前未知的蛋氨酸生物合成途徑直接產生的。該途徑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它使用一種不同於已知的固氮酶和固氮酶樣還原酶的固氮酶樣還原酶,並特異性地作用於C-S鍵的斷裂,以還原普遍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硫化合物,如二甲硫醚和(2-甲硫基)乙醇。釋放出來的甲硫醇是蛋氨酸的直接前體,而乙烯或甲烷則釋放到環境中。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重大科學難題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徐華強團隊在研究中獲得了視紫紅質和Gi蛋白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
  • 【人物與科研】南京工業大學姜耀甲教授課題組: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
    2H-氮雜環丙烯的雙官能化反應及潛在的生物偶聯應用在生物連接領域,2H-氮雜環丙烯作為潛在的雙官能化連接體可與半胱氨酸衍生物反應。抗體偶聯藥物(ADC),是一種將藥物負載和抗體蛋白通過化學連接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藥物綴合物。其中,連接體作為抗體偶聯藥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引起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興趣。
  •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
  • 老反應的新Science——光碟機動的烯烴順反異構化
    其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視黃醛與視覺的關係——通過視黃醛這種烯烴分子順反構型的改變,生物能夠對外界光線做出反應,這也成為生物具有視力的生物學基礎。儘管多烯分子在藥物分子和材料領域中非常重要,但是要想高立體選擇性地合成這些分子仍頗具挑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Burke課題組通過迭代Suzuki偶聯反應,可以快速地合成單一固定構型的共軛多烯,但是要依靠已有烯烴的立體化學,並不能合成原料烯烴的異構體。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2015, 21, 4918),實現了共軛二烯、聯硼片那醇酯和亞胺的高活性、高支鏈選擇性、高非對映選擇性、高對映選擇性的偶聯反應(高達99% 收率,大於20/1 非對映選擇性和99% 對映選擇性)。
  • 《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重大突破!
    隨後,人們就開發出了乙烯選擇性齊聚工藝,才真正實現了「所想既得所」的目的,想讓幾個乙烯分子聚合都可以,成為1-己烯和1-辛烯的主要生產工藝。要想讓乙烯「聽話」地進行選擇性齊聚,最大的秘密肯定在於所採用的催化劑,該工藝採用過渡金屬鉻催化劑,具有活性高、選擇性好的優點。
  • 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來,光催化反應在合成化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系列光催化反應體系被發現,並成功應用於各種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展現出突出的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基於綠色催化的理念,該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可見光激發的分子間電荷轉移用於光氧化還原催化的新概念,發現了一種簡單易得、高效環保的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成功實現了溫和條件的脫羧偶聯反應,突破了傳統反應需要貴金屬光催化劑或有機染料的限制。
  • 盤點2020年十大頂尖化學前沿研究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依然沒有停下科學研究的步伐,各種意義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2020年的年終,C&EN總結了發表在Nature,Science,J. Am. Chem. Soc等頂級期刊上的具有重大意義的頂級研究成果。整理好過去,才能更好的迎接未來,希望在新的2021年裡化學領域能有更重大的突破。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數字來看看去年的頂級研究成果吧。
  • 2019年6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6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6月2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大突破!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如果能夠從甲烷中製取乙烯,產品成本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乙烯的成本至少降低700~2200元/噸。若真如此,大量甲烷制烯烴的新裝置將在世界各地建立,許多石腦油裂解裝置將會關閉,世界的化學工業將發生劃時代的變化。甲烷偶聯制乙烯有通過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兩種途徑。它們的相同點是兩者都需要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