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級特效藥開發就靠這個技術,沒有它,中國人青黴素都用不上?

2020-12-01 科學有故事

作者:陸鵬(Lu Peng),Ph.D.

工作單位:東京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研究科,應用生命化學專業

職稱: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科學聲音科普寫作訓練營第三期營員


上篇文章我們聊到,勞倫斯·布拉格在破解 X 射線衍射圖的奧秘之後,開始與父親合作解析各種各樣的自然界晶體。儘管他們取得了眾多成果,但研究的發表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遭遇了怎樣的麻煩與挑戰呢?我們跟隨布拉格父子的腳步,為 X 射線晶體衍射的故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氯化鈉晶體之爭

當他們解析了氯化鈉晶體的結構之後,在投給《自然》期刊的論文中寫道:「在氯化鈉中,我們似乎並沒有找到氯化鈉分子。鈉原子和氯原子是以相等的數目,相同的距離交替排列著,就如同一個有規則的象棋棋盤。」[1]這一觀點遭到了化學家亨利·阿姆斯特朗(Henry Armstrong)的強烈反對。阿姆斯特朗一直認為氯化鈉由分子構成,在其分子中,氯原子和鈉原子應該是緊緊挨在一起的。


棋盤一樣的氯化鈉二維晶體結構(綠球:氯離子;紫球:鈉離子)[2]


為了說明他們間的分歧,我們不妨再次回到透明大樓裡士兵方陣那個例子。這次我們把鈉原子比喻成男士兵,氯原子比喻成女士兵。如果按照布拉格父子的實驗結果,那麼每個樓層方陣裡都是一位男士兵,一位女士兵交替站著。如果按照阿姆斯特朗的觀點,那麼每個樓層方陣裡的男女士兵都緊緊擁抱在一起站著。固執的阿姆斯特朗甚至在《自然》期刊上指名道姓地對布拉格父子的觀點進行了反駁,並且措辭異常激烈。他在論文中說:「真的是錯到哪裡去了都不知道!我不管 X 射線物理學是什麼,但是化學既不是西洋棋也不是幾何圖形……科學是追求真相,現在是時候讓化學家們來負責化學工作了,以免不知道的新手們被你們這些假權威所誤導:至少要教新手們更多的事實,而不是什麼象棋棋盤。」[3]


科學確實是追求真相,但是追求真相的方式歸根結底還是要擺事實,講證據。像阿姆斯特朗這種缺乏證據的觀點陳述,顯然起不到有效反駁的作用。事實上,證明氯化鈉不是分子的實驗證據並不只有布拉格父子的晶體結構。比如,純水不導電,但是氯化鈉水溶液是導電的,這說明氯化鈉在水中溶解後便電離出了鈉離子和氯離子,而不是以氯化鈉分子的形式存在[4]。再比如,相同摩爾濃度的氯化鈉溶液與蔗糖溶液相比,滲透壓幾乎提升了一倍。這充分說明氯化鈉溶液裡的粒子數量幾乎是蔗糖溶液的二倍[5],而這種情況只可能是因為氯化鈉中的氯原子與鈉原子單獨存在。這些證據都充分顯示,布拉格父子的觀點沒有錯誤——氯化鈉中不存在分子。


向大分子物質進軍


在證明「氯化鈉不是分子」的同時,一個新的挑戰出現在了布拉格父子面前。那就是「大分子物質的晶體該如何解析?


大分子物質與離子、原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有自己的形狀。它不再像之前的原子或離子晶體那樣,最小單位可以被近似地看作是一個點。解析原子或離子晶體的結構,由於最小單位是一個點,我們只要解出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就夠了。而如果要解析大分子物質的晶體結構,就必須在解出分子間距離的同時,還要解出大分子的形狀

這個概念也可以用那個透明大樓裡的士兵方陣來理解。其實把一個粒子直接比喻為一位士兵並不那麼準確。因為粒子有自己的形狀,它們並不一定是一個人形,長得像士兵。比如原子和離子,它們就是球形的,如果要比喻準確,那就只能把樓裡面所有的士兵都替換成球。這種情況比較簡單,不同的原子和離子間的差別無非就是球的大小不一樣。大一點的我們可以想像成籃球或足球,小一點的我們可以想像成高爾夫球或桌球。我們只要解出這些球與球的上下、左右、前後之間的距離,那麼整個晶體結構也就解開了。


但是分子不一樣,分子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球。如果是水分子的晶體,那我們就得把那棟樓裡的士兵都替換成一個個米老鼠的腦袋。如果是雙環己烷(bicyclohexyl)分子的晶體,那我們就得把那棟樓裡的士兵都替換成一輛輛自行車。就拿水分子來舉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只解出水分子與水分子上下、左右、前後之間的距離,卻沒有解出它的形狀是一個米老鼠的腦袋,那最終我們還是無法破解水分子的結構。顯然,要解析分子的形狀,僅僅依靠布拉格法則是不夠的。這時候,父親亨利·布拉格就表現出了他作為一名物理學家與數學家非凡的洞察力。在布拉格父子獲得諾獎的同一年,父親其實就已經開始思考解析大分子物質晶體結構的方法。


水分子結構(左)[6];米老鼠頭(右)[7]


亨利·布拉格發現,X 射線的反射其實並不是晶體裡的分子、原子和離子造成的,而是分布在它們周圍的電子造成的。這些電子的分布,就如同套在這些粒子外面的一層皮,只要能知道這層皮的形狀(即電子密度圖),那麼這個大分子的形狀也就迎刃而解了。


經過一番計算後,亨利·布拉格發現大分子周圍的電子密度與 X 射線衍射圖上小黑點的顏色深淺有關,並且可以通過傅立葉變換將它們聯繫起來[8]。由於篇幅有限,我不在這裡深入介紹傅立葉變換的數學原理了。大家只要知道電子密度與衍射圖上的小黑點顏色的深淺度是互為傅立葉變換的關係就夠了。就像 2 的倒數是 1/2,而 1/2 的倒數是 2 一樣。任何一個非零的數和它的倒數都是互為倒數的關係。同樣,電子密度做傅立葉變換,就是小黑點顏色的深淺度。反過來小黑點顏色的深淺度做傅立葉變換,就能得到大分子的電子密度。有了理論基礎之後,兒子勞倫斯·布拉格利用父親的方法,於 1929 年計算並繪製了首個大分子晶體——透輝石(MgCaSi2O6)的二維電子密度圖[9]。


透輝石的手繪二維電子云密度圖[9]


生物化學家們的接力


英國化學家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欣然接受了布拉格父子的理論。她和她的團隊利用布拉格法則和傅立葉變換,通過兩年時間的計算,於 1945 年解開了青黴素的結構[10]。


手繪三維電子云密度圖(青黴素)[11]


之後,她與同事們從 1948-1955 年,花了整整 7 年的時間解開了 維生素B12 的結構[12]。由於這兩項傑出的工作,1964 年霍奇金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霍奇金正在解析維生素 B12 的結構(左);後人所作漫畫(右)[13]


在化學家們分析化學物質結構的同時,生物學家也沒有閒著。當時的生物學家都迫切地期望能夠利用 X 射線晶體衍射技術來解析 DNA 和蛋白質的結構。但是這些生物大分子實在太大太複雜了。首先,這些生物大分子不可能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結晶。其次,就算能夠獲得清晰的 X 射線衍射圖,想要通過數學計算來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耗費的時間都得用年為單位來計算。


儘管困難重重,但這仍然阻止不了生物學家們的各種嘗試。1938 年,英國的分子生物學家威廉·阿斯特伯裡(William Astbury)和晶體學家弗洛倫斯·貝爾(Florence Bell)選取了結構相對有規則的小牛胸腺 DNA 纖維進行 X 射線衍射實驗,當時他們得到的衍射圖其實已經能夠看到 DNA 的螺旋結構了,不過遺憾的是,他們倆人因為觀點不合,無奈終止了合作[14][15]。DNA 的雙螺旋結構最終由沃森和克裡克成功解析,並於 1962 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16]。


阿斯特伯裡與貝爾,以及他們拍攝的 DNA 纖維 X 射線衍射圖[17]


蛋白質雖然不能在天然條件下形成晶體,但自從詹姆斯·薩姆納(James Sumner)於 1926 年證明了蛋白質可以在人工條件下結晶後[18],生物學家們就開始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人工結晶和 X 射線衍射實驗。當時的生物學家都認為,只要能夠獲得蛋白質的結晶和 X 射線的衍射數據,那即使花再長的時間計算,都是值得的。


蛋白質晶體[19]


從 1949 到 1960 這 11 年間,經過許多生物學家的努力,第一個蛋白質結構——肌紅蛋白——被完整地解析出來,這項工作最終由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和他的同事們發表在了 1960 年的《自然》期刊上[20]。馬克斯·佩魯茨(Max Perutz)同樣在 1960 年的《自然》期刊上發表了血紅蛋白的三維結構,而他們團隊的研究整整進行了 23 年的時間[21]。不過有趣的是,肯德魯團隊解析的肌紅蛋白來自抹香鯨,佩魯茨團隊解析的血紅蛋白來自馬。它們之間的胺基酸序列相似性不足 18% [22],[23]。可是,當生物學家們比較兩個蛋白質結構的時候,發現肌紅蛋白結構與血紅蛋白結構的四分之一幾乎完全一樣。它們的功能也十分相似,都能夠結合血紅素從而攜帶氧氣[24]。這時候,科學家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結構決定功能」這句話的分量。蛋白質結構對功能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這種影響遠大於物種差異、序列差異等其他因素。肯德魯與佩魯茨也由此於 1962 年共享了諾貝爾化學獎[25]。


血紅蛋白(灰)與肌紅蛋白(褐)的疊加[17]


20 世紀的 60-80 年代,計算機運行能力的進步和電子同步加速器的發明使得生物學家們開始涉足更大的蛋白質複合體。自那以後,蛋白質結構解析領域的諾獎得主那就是一隻手都數不過來了。1988 年至今,諾貝爾化學獎共有 6 次頒發給了蛋白質的結構解析領域。這些被解出來的蛋白質分別是光合作用反應中心[26]、鈉鉀泵[27]、鉀離子通道[28]、RNA 聚合酶[29]、細菌核糖體[30]和 G 蛋白偶聯受體[31]。它們當中分子質量最大的就是細菌核糖體,一個核糖體的分子質量大約是 230 萬道爾頓[32]。和 100 年前布拉格父子首次解析的氯化鉀晶體相比,細菌核糖體簡直就是一個龐然大物,畢竟氯化鉀的摩爾質量只有 75 左右,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如同 1 個人與 300 頭大象。


圖:氯化鉀與核糖體的比較[33]


真正的龐然大物


然而,開篇提到的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尤蘇波夫教授卻一直默默地研究著結構更為複雜的蛋白質複合體——真核生物核糖體。他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花了約 30 年的工夫,先後有 15 名生物學家參與,終於在 2010 年成功地解析了真核生物酵母的核糖體結構。這項研究結果最終由亞當博士等人發表在了 2011 年的《科學》期刊上[34]。據尤蘇波夫教授和亞當博士本人的描述:為了獲得理想的 X 射線衍射圖,他們幾乎用盡了所能想到的任何辦法,包括探討各種人工結晶的條件,更改 X 射線的強度與曝光時間,探討晶體旋轉速度與幅度等等。最後他們融合了 13 個晶體的數據,計算並分析了幾萬張 X 射線衍射圖,終於獲得了解析度為 0.3 納米的酵母核糖體結構。在這個解析度之下,幾乎所有的胺基酸側鏈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巨大的細胞機器包含了 79 個蛋白質、5600 個核苷酸。分子質量大約為 330 萬道爾頓[35]。這也是目前用 X 射線衍射技術解析出來的最大的生物大分子了。可惜的是,核糖體的結構解析已經拿過一次諾獎了,尤蘇波夫教授想要再拿一次就變得十分困難。不過這並不影響他 2012 年獲得晶體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獎——格雷戈裡·阿米諾夫獎[36]。


X 射線結晶衍射學家圖譜[3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X 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從 100 年前的布拉格父子處發芽生根,如今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其中相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 23 人[37][38]。目前人類利用電子同步加速器所產生的 X 射線,與當年布拉格父子用的 X 射線相比,其強度已經提高了 10 億倍[39]。上個世紀,科學家們需要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解開一個蛋白質的結構。而如今在蛋白質結構資料庫 protein databank(pdb)中,平均每年都會新增 9000 個蛋白質結構[40]。這些蛋白質結構,將會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體中的各種機理研究以及藥物開發等等。如果你聽過我們《環球科學有故事》的《C肝末日已至》節目,那你一定對其中特效藥的開發有印象,它們就是 X 射線晶體衍射學的應用。


這短短百年的歷史,呈現給我們的是從物理理論到生物應用的一次史詩級對接。事實上,除了生物學以外,它還被運用到了各種科學領域,包括:化學、地質學、環境學、材料學等等。甚至美國航空航天局 NASA 在 2012 年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上搭載了一臺名為「開敏」(CheMin)的 X 射線衍射儀。承載著這一百多年無數科學家智慧的「開敏」,正代表著人類,探索著地球以外的晶體結構[41]。就像倫琴沒有料到自己發現的 X 射線可以用來看晶體結構一樣,布拉格父子也沒有料到,他們留下的布拉格法則將帶領人類探索更多的未知。


「開敏」(CheMin)和它拍下的第一張地外 X 射線衍射圖[41]


信源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20410a0.pdf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ystal#/media/File:Crystal_facet_formation.svg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20478b0.pdf

[4]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02205a001

[5]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4/RP/C4RP00010B#!divAbstract

[6]http://m.dingjisc.com/news/5rC055qE5YiG5a2Q57uT5p6E5byP.html

[7]https://j.17qq.com/article/surqeweax.html

[8]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pdf/10.1098/rsta.1915.0009

[9]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pdf/10.1098/rspa.1929.0083

[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rothy_Hodgkin

[11]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del_of_the_Structure_of_Penicillin,_by_Dorothy_Hodgkin,_Oxford,_c.1945.jpeg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rothy_Hodgkin

[13]https://medium.com/sci-illustrate-stories/dorothy-hodgkin-2b27d4f1adc1

[1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41747b0

[15]http://www.bshs.org.uk/florence-bell-the-other-dark-lady-of-dna

[16]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cleic_acid_double_helix

[1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xZVF3s4cU

[18]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46/sumner/lecture/

[19]https://www.issnationallab.org/blog/growing-high-quality-crystals-in-microgravity/

[2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85422a0

[21]https://www.nature.com/milestones/milecrystal/full/milecrystal12.html

[22]https://www.rcsb.org/structure/1vxa

[23]https://www.rcsb.org/structure/2d5x

[24]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perutz-lecture.pdf

[25]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62/summary/

[26]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88/summary/

[27]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97/summary/

[28]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03/summary/

[29]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06/summary/

[30]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09/summary/

[3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2/summary/

[32]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advanced-chemistryprize2009-1.pdf

[3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E7BM902Q

[34]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34/6062/1524

[35]https://www.afc.asso.fr/l-association/temoignages/marat-yusupov-et-adam-ben-shem

[36]https://fr.wikipedia.org/wiki/Marat_Yusupov

[37]https://febs.onlinelibrary.wiley.com/cms/asset/f9902915-dba9-4c2b-8e77-c147eadf0de3/febs12796-fig-0001-m.jpg

[3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416941/

[39]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367/UFNe.2018.10.038435

[40]https://www.rcsb.org/stats/growth/growth-xray

[4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eMin


上集推薦:

相關焦點

  • 17年了,為什麼現在都沒有SARS特效藥?
    中國應讓技術人才免於資金、論文發表壓力,以15年至20年周期踏踏實實開發原研藥。這樣5年至10年即可見到一定成效。文 | 彭茜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原文首發於2020年2月20日,標題為《專家:研發抗病毒藥 中國需消除人才「論文」壓力》。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
    「我青黴素過敏,這個藥還能用嗎?」在醫院藥房窗口,經常會遇到患者提出疑問,生活中也常常能聽到青黴素藥物過敏的報導。你對青黴素過敏嗎?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也許並不是。「青黴素過敏」的人,還能用青黴素類藥嗎?
  • 感染了諾如病毒,有特效藥可治療嗎?正確預防、緩解要怎麼做?
    而在這些腹瀉症狀裡面,諾如病毒以它的感染性極強、無特效藥,給大家帶來了較大的恐慌。什麼是諾如病毒諾如病毒又名諾瓦克樣病毒,是一種分布廣泛的腸道腹瀉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腸胃炎爆發的常見病原體,可感染任何年齡段的人群。
  • 面對新冠病毒,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為何我國的治療如此有效?
    華子和幾個朋友在聊天,話題是在新冠疫情之下,海外的中國人都開始回國避難。朋友們有些好奇,為什麼中國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對新冠病毒的治療也如此有效呢?華子說,我國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法屬實有效的,雖然目前仍有確診患者,但是我國已經完全控制了新冠病毒的蔓延,9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已經被治癒。
  • 為什麼絕大多數病毒沒有特效藥?
    簡單的回答是還沒有找到。抗微生物藥物在很大程度上靠運氣,當年的抗生素就是如此,有了運氣之後,沿著同樣的思路,就能遍地開花了。目前C型肝炎已經能夠治癒了,就是因為運氣好,找到了針對C型肝炎病毒有特效的藥物。假以時日,更多的抗病毒特效藥會被找到。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退稿:稿件請註明來源)盤尼西林(俗稱青黴素),今天人人是皆知的一種常用抗菌藥品 ,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它的使用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直接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歲。在中國盤尼西林為什麼叫青黴素 ?
  • 非典沒有特效藥是怎麼消失的?除了天氣變暖,這2點也很重要
    有關專家發現這兩種病毒和野生動物都有點關係,當初的非典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跟現在出現的肺炎都屬於冠狀病毒。最初的一個患者叫黃杏初,她從外地打工回去之後,就一直覺得不是很舒服,身上也出現了感冒的症狀,去醫院掛了幾天水的她,病情非但沒有得到好轉,還加重了,呼吸也越發困難。
  • 醫生不開青黴素是因為價格便宜嗎?並非如此
    闢謠:青黴素是1928年由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的,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據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其藥理作用是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在細菌生長繁殖期起殺菌作用,屬於繁殖期殺菌劑。由於青黴素作用靶位是細菌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
  • 這些諾獎成果太牛了!
    31945年諾貝爾獎:亞歷山大·弗萊明因在實驗室陰差陽錯地發現了青黴素而獲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黴素拯救了無數生命。據統計,幾十年來,它使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提高到了65歲,整整25周歲。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韓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布了在線撤稿聲明,稱「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把論文圖4中的關鍵結果重複出來,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1]。韓春雨這項曾被吹捧為「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
  • 非典沒有特效藥,它是怎麼消失的?
    這讓人不僅想到了當年的非典,當時也沒有特效藥,它是怎麼消失的呢?其實非典跟現在的2019-nCoV,同樣都是冠狀病毒。 第一:嚴格的自我隔離 當年了解了非典的情況了後,小湯山醫院和胸科醫院迅速擴建,收納阻斷傳染源;許多有疫情的地方都是工廠停工,學校停課,限制大型聚會活動,而且到處都是檢查和隔離。這樣的隔離為最終戰勝非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新冠疫苗背後的輝瑞:靠青黴素髮「戰爭財」,「偉哥」成爆款
    輝瑞是藥劑師學徒,具備醫藥化學知識,查爾斯·厄哈特有一手製作糖果的技術。 兄弟倆憑藉各自一技之長和敏銳的商業眼光,將山道年和杏仁太妃糖香料混合併製成「塔糖」的形狀,開發出輝瑞公司的首個產品「山道年塔糖」,這款產品改變了藥品有療效但口感苦的弊端。 之後因改良「青黴素」,著實讓輝瑞在二戰中發了一筆「戰爭財」。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原標題: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本文來自新智元邀請的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任全勝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做了進一步解讀。
  • 降尿蛋白真的沒有特效藥嗎?
    蛋白尿是遭人嫌的一批,除了劇烈運動、寒冷等生理性因素外,一超過0.15克,往往代表著腎臟的部分功能已經受損,腎臟是先天之本,如果連腎臟這個「皇帝」都沒有能力治理身體(國家)了,到頭來的結局也只有衰敗,帝亡體傷。
  • 但可以搞定諾獎級的材料!——臺式高精度薄膜製備與...
    縱覽歷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新材料、新性質的發現都給我們的科研生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諾獎趣事  要說得諾獎,更多得靠上天的眷顧,讓科學家有神奇的想法和創意去登上世界科學的巔峰。不過有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經歷更是傳奇的離譜。你還記得那個磁懸浮青蛙的實驗嗎?
  • 自從中國人得過諾獎,就不再那麼在乎它了
    此前,每年諾獎結果一出,大家就開始盤點中國作家與諾獎失之交臂的「意難平」故事:魯迅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兩次提名皆無果、胡適沒有進入1957年的最終「短名單」、老舍是1968年入圍的第一名、沈從文在1988年非常接近獲獎。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   施一公分析他的團隊超前於世界其他研究團隊的原因時表示,除了2013年冷凍電鏡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與3位「85後」弟子的成長也分不開。
  • 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
    近日,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 專家:治療性疫苗並非B肝特效藥
    在醫學還沒有治癒B肝特效藥的今天,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給我國9300萬B肝病毒攜帶者、2000萬患者以莫大的希望。   日前,有媒體稱「治療性B肝疫苗已陸續完成二、三期臨床階段,即將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文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