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2020-12-03 澎湃新聞

(退稿:稿件請註明來源)

盤尼西林(俗稱青黴素),今天人人是皆知的一種常用抗菌藥品 ,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它的使用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直接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歲。在中國盤尼西林為什麼叫青黴素 ? 中國早期研製青黴素又是誰?

▲樊慶笙

他就是中國青黴素之父——江蘇常熟人樊慶笙,是他研製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製劑,參與創建了中國的第一座血庫,開創了中國農業微生物學。他還是南京農業大學的老校長、中國的農業微生物學開創者。

小城常熟走出的優秀學子

樊慶笙,1911年生於江蘇省常熟滸浦鎮野貓口,父親是個收入微薄的職員,家庭貧寒。在這座有著「學道名邦」著稱的江南名城,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年少的慶笙。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努力 , 樊慶笙先是在家鄉讀完初小,後至蘇州姑母處繼續就讀於萃英中學。

▲金陵大學北大樓

1929年,樊慶笙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金陵大學。在金大,他學習刻苦,年年都能拿到獎學金,畢業的時候,他更是拿到了金陵大學的最高獎項——「金鑰匙獎」,留在了金大任教。

1940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給金陵大學農學院一個留學美國名額。院裡將一份獎學金分給三人。樊慶笙作為院方首選的二人之一,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細菌學。

▲1943年5月樊慶笙(右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一年之後,導師欣賞他的才華和勤奮,願意資助他攻讀博士學位。靠著每月60美元的資助,用了兩年的時間,1943年5月, 樊慶笙獲得博士學位,並再次獲得金鑰匙獎學金。

留學三年中 ,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度過 ,在實驗室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 , 在圖書館如饑似渴地閱讀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科技資料, 使他視野開闊,積累厚實,同時練就了精湛的實驗技術, 為日後的厚積薄發打下堅實基礎。

結識「神藥」盤尼西林

1943年,拿到博士學位的樊慶笙在路易斯維爾西格蘭姆釀造研究所得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但此時祖國還在日軍的鐵蹄下遭受著蹂躪,國家需要他;更不要提已經有4年未曾相見的妻兒,臨出國前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如今女兒已經三歲多。樊慶笙一心回國。

▲佛萊明

然而彼時,太平洋戰爭爆發,航路受阻,回鄉困難,讓歸心似箭的他一籌莫展。這時候微生物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就是盤尼西林的研製成功。1929年,英國科學家佛萊明就已經發現了盤尼西林,但是並沒有提純出來投入生產和使用。

二戰爆發後,加速了研製,盤尼西林的研究中心轉到美國。樊慶笙在威斯康辛大學的導師,植物學家John Stauffer是美國研究盤尼西林的佼佼者。Stauffer教授當時與同事合作,提純出了戰時產量最高的菌株Q—176。到1943年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提純制出藥品後投入到戰場,治療受傷感染的士兵,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為盟軍戰鬥力提升發揮了巨大作用。 

▲留美期間,樊慶笙在實驗室做實驗

此時的中國戰火連綿,半壁江山淪陷在日軍腳下,前方將士每天都有人受傷和犧牲。樊慶笙看到盤尼西林的最新技術以及帶來的良好成效,立即產生了把盤尼西林技術帶回國去的想法。

於是,他一邊到處打聽回國的途徑,一邊細心收集相關資料,學習盤尼西林分離提純技術,為歸國研製盤尼西林作準備。在西格蘭姆釀造研究所學習的釀造和酒精發酵的技術對他以後研究盤尼西林的發酵生產大有裨益。

擔任「華人血庫」檢驗主任

1943年秋,正當樊慶笙為回國焦急不已時,事情出現轉機。美國組建了一個援華機構——美國醫藥助華會,該機構決定在中國援建一個血庫,用以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該會邀請他擔任血庫的檢驗科主任。樊慶笙欣然接受了血庫的工作,一則可以隨醫療隊回國參加抗日工作,同時又能把盤尼西林技術帶回中國。在血庫工作期間,樊慶笙向美國醫藥助華會會長VanSlyke博士表達了想要繼續進行盤尼西林的研製,並且把盤尼西林的生產技術帶到中國去的願望。Van Slyke博士給予了大力支持。

▲醫藥助華會和華人血庫部分成員合影,後排左一為樊慶笙

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工業基礎,加上戰爭的破壞,物資極度缺乏,國內的設施設備等各方麵條件簡陋,所以不能照搬美國的生產方式。樊慶笙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製備方式,能在較為簡陋的條件下,不違背盤尼西林的製備原理和工藝流程,製造出盤尼西林。

美國醫藥助華會幫助樊慶笙備齊了研製盤尼西林所需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而且幫他搞到兩支極其珍貴的盤尼西林菌種,加上威斯康辛大學贈送給樊慶笙的一支菌種,一共有三支菌種。

歷盡艱辛返回祖國

1944年1月20日,樊慶笙等人乘美軍軍艦啟程回國。當時帶了將近67噸的物資、大概200多箱的儀器設備、以及所製備的乾血漿,當然還包括樊慶笙申請的研究盤尼西林的設備儀器,然後從紐約港啟程。

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交通斷絕,唯一可行的就是乘坐美軍運輸艦,先到印度。這一路非常艱險,走走停停,軍艦到了太平洋以後經常會遭到日軍的圍追堵截,有時候炸彈就是在船舷邊爆炸。

▲駝峰航線

運輸艦沒有戰艦護航,為了躲避日軍潛艇襲擊,不得不迂迴航行,繞道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珀斯等地,進入印度洋。到了印度後運輸船停靠印度孟買。到了孟買以後,再轉往印度東北,只能從那裡乘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才能到達昆明,這就是當時著名的駝峰航線。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中國最後一條陸上聯外交通的公路被切斷,二戰中同盟國對中國的支援就只能靠印度東北到中國雲南昆明的駝峰航線完成運輸。駝峰航線沿途高山林立,氣流強烈,是當時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被稱為死亡航線。在駝峰航線上共有超過500架飛機墜毀,犧牲了超過1500人。飛越喜馬拉雅山,樊慶笙等人終於在 1944 年 6 月到達昆明。從1944年1月20號出發到6月,這一程走了將近5個月,在炮火紛飛中穿越了半個地球,歷盡艱辛,終於回到祖國。

研製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

血庫到了昆明以後很快投用,這也是中國第一座血庫,後被稱為華人血庫。樊慶笙繼續擔任血庫的檢驗主任。血庫的製成品後來運到滇西前線,救治中國遠徵軍傷員,發揮了重大作用。

與此同時樊慶笙一頭扎進實驗室,不分晝夜地試製盤尼西林。血庫不遠就是當時的中央衛生署防疫處的所在地。防疫處處長湯飛凡是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樊慶笙被介紹中央防疫處參與盤尼西林的研製。

▲1944年,位於昆明昆華醫院的軍政部軍醫署血庫

中央防疫處幾年前就研討分離盤尼西林,由於戰時條件限制,一直在探索階段。樊慶笙帶回去的不僅有研製盤尼西林所需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更重要的是帶回去了新的提取技術和優良菌種。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在樊慶笙指導下,用他帶回國的菌種製成了盤尼西林。

1944年 9月5日,中國首批盤尼西林在昆明問世。第一批出品僅有5 瓶。其中一瓶被寄回樊慶笙先生的母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送檢,檢定結果與送檢英國的一瓶大致相同,得到美國專家的肯定和鼓勵。

▲1945年,樊慶笙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的論文(盤尼西林在中國的研製)

戰亂中的中國成為率先製成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之一。這七個國家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瑞典和中國。然而在戰亂時期 ,條件艱難,工業化生產盤尼西林的夢想終未能實現。當時進口盤尼西林價格非常昂貴,有一支盤尼西林一兩黃金的說法。

抗戰勝利之後,樊慶笙回到南京,每周往返滬寧兩地,忙於青黴素菌種的篩選和培育,為青黴素的批量生產打好基礎。1948 年,樊慶笙在上海生化試驗處籌建盤尼西林廠,實現工業化生產。

▲上海第三製藥廠

盤尼西林研製成功並大規模生產之後,樊慶笙考慮應該定個中文名字,便於中國廣大百姓能夠接受,於是,他取名青黴素。為何會取這個名字呢?樊慶笙在晚年曾向外孫女楊帆說起過起名依據:一是形態上,這種黴株泛青黃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詞尾「-in」生物學上常翻譯為「素」,如「vitamin」翻譯成維生素。兩者合一,定名為「青黴素」。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家建立了南北兩個青黴素的生產基地(上海第三製藥廠和華北製藥廠),青黴素的工業化生產走上了正軌。

中國農業微生物學開創者南京農大的老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樊慶笙回到了他的母校——金陵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不久,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農學院併入了南京農學院。樊慶笙在那裡成立了國內最早的土壤微生物學教研組,開始自生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形態、生理、生態研究。1960年代,他先後編寫了《微生物生理學》、《土壤微生物學》等多種教材,填補了中國農業院校教材的空白。

▲為推廣紫雲英種植經驗,樊慶笙(左)走遍大江南北

在那個並不發達的年代裡,樊慶笙多次親臨蘇北裡下河和淮陰地區農科所示範指導接種方法,提出了接種根瘤菌的方法,推翻了紫雲英不能過長江的理論。漫山遍野的美麗紅花草越過了長江,跨過了黃河,一直挺進到關中地區,直達西安。紫雲英北移成功,是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一項突破性成果。這為中國廣大地區提供了優質的無公害綠肥,也讓糧食的產量有了很大提高。此項成果在1978年,獲得了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獎。

▲1981年樊慶笙出任南京農學院恢復後第一任院長

1978年,年近古稀的他重新回到了講臺,回到了科研崗位上,成了南京農學院復校後的第一任校長。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樊慶笙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s分校R•H•亨格特(Hungate)等人來華舉辦厭氧微生物學講習班,隨後就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厭氧微生物實驗室。

該實驗室先後接受農業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和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託研究項目,為提高中國厭氧微生物研究的總體水平和研究厭氧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及環境微生物服務。同時,他加緊了師資隊伍的建設,舉辦了「全國農業院校微生物學講師以上師資講習班」,「全國第一期厭氧微生物學講習班」,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扶植中青年教師,送他們出國進修,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研究推敲和修改論文。

樊慶笙指導學生實驗

樊慶笙在工作

已然七八十歲高齡的他每年早出晚歸,東奔西走,工作10多個小時,甚至為了不耽誤博士生的論文答辯,患闌尾炎的他強忍著疼痛不肯去醫院。1993年,樊慶笙被查出患上了腸癌。年事已高加上重病纏身,他不得已住進了醫院。病榻之上,他卻還在工作,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學》一書35萬字的書稿和126幅插圖的審閱。1998年的五一節,病重的樊慶笙被送到了監護室搶救。7月5日,樊慶笙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疾病的魔爪,離開了人世,享年87歲。

▲南京農大博物館收藏的樊慶笙當年帶回祖國的菌種瓶

從江蘇走出的一代科學家樊慶笙,離開我們已經20多年了,但他當年帶回祖國裝著盤尼西林珍貴菌種的三支小小的玻璃砂瓶,分別靜靜的躺在樊慶笙前半生工作的地方——原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校史館;他後半生工作的地方——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面對著世人,述說著科學家用它造福人類的歷史,敘述著中國「 青黴素」的故事,也敘述著樊慶笙的故事。

(此稿曾在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公開發布)

相關焦點

  • 天上掉下大餡餅——陰差陽錯的青黴素
    等到他享受完假期,再回來已經是9月份了。重返科研一線的他這時發現,走時候沒顧上刷的那些實驗器皿早都發黴了。這裡可以設想一下,三伏天裡,你家吃完飯的盤子不刷,往那一放半個多月是個什麼結果。不長毛都怪了。他認真地檢查了實驗室中所有發黴的培養皿。並且發現度假之前,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黴斑附近完全沒有滋長。也就是說原來培養皿中的細菌,被青黴菌給殺死了。
  • 他因為一個噴嚏,意外發現了青黴素,僅70年就拯救了上千萬人
    現在的醫療設備十分發達,很多疾病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其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項藥品是青黴素。在青黴素還沒有被發現之前,有很多人都死於傷口感染,因為當時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抑制住細菌對於傷口的傷害,凡是傷口受到感染的士兵或者病人,都只能默默的等死。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個人就是發現青黴素的人,而他的發現過程卻十分的湊巧。
  • 青黴素沒有毒副作用,現在為什麼不使用了?醫生說出了4個真相
    青黴素沒有毒副作用,現在為什麼不使用了?醫生說出了4個真相 以前常見的注射藥物當中,一些中老年人肯定對青黴素比較熟悉,因為這是一種臨床上常用到的藥物。不過,近些年許多門診醫生都不用青黴素了。那麼,青黴素沒有毒副作用,現在為什麼不使用了呢?
  • 送別胡亞美院士,她曾挽救無數患兒生命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送別胡亞美院士,她曾挽救無數患兒生命
  • 使館被炸,他千裡穿越炮火,保護244名同胞回國
    為了讓這些同胞們安全回到國內,老兵王粵不顧危險,千裡穿越炮火,在車窗外架起機槍和火箭炮,用自己的膽量和智慧穿越1200公裡,最終安全保護244名同胞返回國內。在生死時刻,王粵用責任和擔當詮釋了一名軍人對祖國的忠誠以及對公民最真摯的愛。
  • 青黴素過敏的人,一定不能用青黴素類藥嗎?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藥師羅沫介紹,他一般會問患者兩個問題:您是曾經青黴素皮試過敏,還是發生過危及生命的過敏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或支氣管哮喘?這個過敏反應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他解釋道,「青黴素本身不會引起過敏反應,但由於在生產過程中伴有大量的雜質,而這些雜質是導致過敏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初次接觸青黴素時,這些雜質就會與人體蛋白結合,形成抗體,當再次接觸青黴素後,雜質就會與抗體結合引起過敏反應。」
  • 發明青黴素的弗萊明:取自己鼻涕粘液研究,僅70年救了上億人
    二戰時,濃鹽水消毒殺菌才被廣泛應用,挽救了許多戰士的生命。弗萊明的許多研究在前線得到驗證,也因此弗萊明在醫學界逐漸嶄露頭角。發現青黴素,偶然在必然中孕育回國後,弗萊明專心研究能殺死葡萄球菌的方法,以幫助傷員降低感染機率。
  • 他以身試毒,攻克沙眼,學醫報國救人無數,卻很少人知道
    然而,在她之前最接近這個獎項的中國人是誰呢?以身試毒,攻克沙眼中國第一支青黴素、狂犬疫苗、牛痘疫苗,都是出自他之手。我們都知道屠呦呦,因為她得了諾貝爾獎,而且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自然學科的諾獎。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這個獎就應該被中國人拿了,這個人就是湯飛凡。
  • 醫藥領域最偉大的貢獻之一:青黴素
    亞歷山大·弗萊明是位小個子蘇格蘭人,他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襯衫領子上常常繫著蝶形領結。每個小學生都讀過弗萊明的傳奇故事——他在皮氏培養皿中發現青黴素黴菌;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同眾多持懷疑態度的人展開長期不懈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青黴素的發明成為20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創舉。數十年後,嚴肅的歷史學家們還在整理他的傳奇故事。
  • 14年裡兩次挽救同一名患者,這是他對生命作出的承諾!
    14年裡兩次挽救同一名患者,這是他對生命作出的承諾!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成為九江市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20年他再次慷慨「出手」捐獻自己的淋巴細胞挽救同一名患者只為兌現14年前的那句承諾
  • 一個電話的距離挽救一條生命
    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便捷,一個電話的距離對於現在的時代真的是很不起眼,而這不起眼的距離卻在挽救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我是蘇州某三甲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一位健康管理工作者,我們科室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每一位同事就像親人一樣彼此關心、互助。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我們每天面對著來來往往的體檢者樂此不疲的忙碌著。
  • 從量產青黴素到改變飛機構造,蘇聯科技為二戰勝利提供了巨大支撐!
    研發救命的青黴素 蘇聯著名微生物學家季娜伊達· 葉爾莫利耶娃為挽救蘇軍將士的生命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在那場空前的歷史浩劫中,很多戰士不是死於戰鬥中負的傷,而是死於受傷後的血液中毒。
  • 他是我國疫苗之父,一生挽救億萬人,老教授:他若在,何至於此?
    提起屠呦呦,當代中國人都知道她是誰,第一位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但在她的幾十年前,還有一個中國人更加的接近諾貝爾獎,1957年他的研究便被國際科學界列出來。可惜的是,諾貝爾獎不發給去世的人,這獎便付之東流。相信很多人還沒有忘記2003年的非典,病毒肆虐,大家的願望都是健康活著。
  • 他是「中國疫苗之父」,救活億萬國人,卻自殺離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主持組建了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質量管理機構——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湯飛凡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建立起中國第一支防疫隊伍,成功撲滅多場瘟疫,救活了無數國人。
  • 他在最貧窮落後的中國制出最先進的疫苗,手下敗將都被日本人奉為...
    >這不是他第一次,拯救百萬人的生命,也不是最後一次,他生產了中國自己的青黴素,他被稱為世界「衣原體」之父,他曾是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但是他的名字,卻被世人遺忘,他就是湯飛凡1897年,湯飛凡出生於湖南,湯家在當地本是名門望族,到了湯飛凡這一代卻家道中落,生在書香門第的湯飛凡,自幼聽父輩談論維新、變革,「學西方、學科學,振興中華」,這些思想深深的刻進了湯飛凡心裡
  • 用生命賣蛇酒的「江湖郎中」,在現場有沒有挽救他生命的辦法?
    結果讓人惋惜的同時,我們在想:在現場有沒有挽救他生命的辦法?一旦被蛇咬,難道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嗎?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江湖郎中」。照理說,本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但這就應了那句話「天天打雁,卻被雁啄了眼睛」。咬傷後,黑衣男子倒地不起。隨後,派出所民警和平陽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到現場處置。在現場,醫護人員也為男子進行了心肺復甦等搶救措施。
  • 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患者生命
    「很慶幸我能與患者配型成功,我願意為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幫助他恢復健康。」6月18日下午,在市紅十字會舉行的歡送孫劉洋赴鄭州捐獻造血幹細胞儀式上,孫劉洋說出了自己的捐獻誓言。據了解,6月19日,孫劉洋到鄭州為一名素不相識的6歲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
  • 全人類都討厭的真菌,其實無數次改變過人類的歷史
    一時間,人們對真菌痛恨不已,其實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真菌曾無數次改變過人類的生活。什麼是真菌?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生物;真菌像細菌和微生物一樣是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機物的生物。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十萬多種,其中能引起人或動物感染的僅佔極少部分,約300種。有哪些被真菌改變的歷史?
  • 如果穿越古代,你就是攜帶病毒的生化死神嗎?
    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 當然穿越分「魂穿」和「肉身穿越」 像《慶餘年》範閒這樣「魂穿」 影響可能小一些 如果是《唐磚》中的「肉身穿越」
  • 在美國,Apple Watch已經挽救了兩條生命,是不是感覺很神奇!
    在美國,Apple Watch已經挽救了兩條生命,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在檢測到異常高的心率後,通過觸發警報,Apple所連接的手錶已證明其實用性。當一個高科技的物體可以拯救生命時,它就從一個小工具變成一個真正有用的伴侶,而不僅僅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