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導讀】今天,2021年IEEE Fellow名單公布,一共新增282名Fellow,超過70位華人學者當選(名單為不完全統計)。AAAS也公布了本年度增選Fellow名單,共計489人,與AI關係密切的信息、計算與通訊學部有24人入選,華人學者熊輝教授當選。
今天,2021年IEEE Fellow名單公布,一共新增282名Fellow,70多名華人學者當選。當選的中國大陸 Fellow來自清華、上海交大、哈工大、中科大、北郵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
IEEE的全稱是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學會,1963年1月1日建會。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IEEE在160多個國家中,擁有42萬多會員,其中50%以上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IEEE Fellow(IEEE會士)為學會最高等級會員,是IEEE授予成員的最高榮譽,是學術界和科技界公認的權威榮譽和重要職業成就,每年由IEEE同行專家在擁有高級(senior)或終身(life)等級的會員中評選,當選人需要對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或應用做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重大價值。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當年會員總人數的1‰。
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因此當選的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2014年IEEE Fellow評審委員會主席Panos Papamichalis 曾指出,「評選 Fellow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評審委員會需要對被提名者的資格進行準確和誠實的評估,花費不少時間,也是不小的負擔」。
在2021年IEEE Fellow新增華人學者名單中(不完全統計),我們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清華大學唐傑,京東集團副總裁鄭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厚強,北京郵電大學馬華東等。
全部名單較長,目前新智元得到確認的入選者有:黃漪、石光明、陳景東、張宏科、李厚強、蔡劍飛、汪萌、虞晶怡、鄭宇、錢春江、呂樂、Yuan Junsong, 李建東,李軍,賈秀萍,馬華東,唐傑,黃德雙、廖曉峰、呂寶糧、王劍輝、喻俊志、嶽東、劉世霞、王昭誠、張曉平、吳文傳、王忠東、朱繼忠、文福拴,王聰、王洪剛,邵嶺。(如有錯誤煩請評論區指正)
知名華人學者邵嶺當選,清華大學成新增Fellow重要「生源地」
邵嶺
邵嶺畢業於牛津大學,在讀期間主修計算機視覺專業,於2005年取得博士學位。是英國計算機學會 Fellow、IET Fellow、IEEE 高級會員以及 ACM 終身會員。
邵博士在英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中推動AI領域發展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包括在謝菲爾德大學擔任高級講師,去諾森比亞大學以及東英吉利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他還曾擔任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主任。
他在頂級國際會議和國際期刊上發表了400多篇科學論文,並在2018年和2019年被Web of Science選為「高被引學者」。
他還是全球首家人工智慧研究型大學MBZUAI的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醫學成像,他同時也是 IAPR、 IET 和 BCS 的研究員。
蔡劍飛
蔡劍飛是蒙納士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的教授,目前擔任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系主任。在此之前,他是南洋理工大學(NTU)的全職教授,擔任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研究中心(DSAIR)副主任、可視與交互計算部門主管、計算機通信部門主管。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視覺計算、計算機視覺和多媒體,在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200多篇技術論文。他還是 ACCV,ICCM,IEEE ICIP 和 MMSP 的論文獎獲得者之一,也曾擔任ICCV、 ECCV、 ACM 多媒體、 ICME 和 ICIP 的區域主席,在2016-2018年期間擔任 IEEE CAS VSPC-TC 主席,還是2012年 IEEE ICME 的主要 TPC 主席,以及2019年 IEEE T-MM 的最佳論文獎委員會共同主席。
陳景東
1998年陳景東獲中國科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控制專業博士學位。從1998年到1999年,他在日本京都 ATR 電信解釋研究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他進行了關於語音合成、語音分析和評估語音合成的客觀測量的研究。然後他加入了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的格裡菲斯大學,在那裡他參與了健壯的語音識別和信號處理的研究。
Chen Min
Chen Min 分別於1998年和2004年在浙江大學電氣工程系獲得電力電子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電力設備封裝、高頻大功率轉換和可再生能源變流技術系統。
高文忠
高文忠於1999年和2002年分別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理工學院獲得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的教學和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分散式發電、電力輸送、電力電子應用、電力系統保護、電力系統重組和混合電力推進系統。
耿華
現任清華大學副教授 ,IEEE高級會員,2003年7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08年獲得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0年入職清華自動化系。研究領域包括多能源網絡系統智能化控制,高性能實時仿真技術,能源網際網路系統評價技術,太赫茲檢測技術等。
Gong Yifan
他曾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 INRIA 擔任研究工程師,後來加入 CNRS 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他曾在 TX 的達拉斯為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在那裡他開發了語音建模技術,可以抵抗嘈雜的環境,為語音和講話者識別設計系統,並為行動裝置提供高效內存和 cpu 識別器。
Guan YongPei
2005年Guan YongPei獲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工業與系統工程博士學位。他現為工業及系統工程教授,並為蓋恩斯維爾佛羅裡達大學計算及隨機優化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隨機離散優化、供應鏈管理、可再生能源集成和電力系統運營.
郭書祥
郭書祥於1995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機械信息學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他現在是香川大學智能機械系統工程系教授,天津理工大學天津智慧機器人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以及北京理工大學高級生物醫學工程系統研究所教授。
黃凱斌
黃凱斌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學位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學位,都是電氣工程專業。他現為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他在 IEEE GLOBECOM 2006和 IEEE/cic 2018上分別獲得了 IEEE 通信協會2019年最佳教程論文獎、2015年亞太區最佳論文獎、2019年亞太區傑出論文獎和最佳論文獎。
黃漪
黃漪於1984年在武漢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87年在 NRIET 獲得微波工程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通信學士學位。自1987年以來,他一直從事無線通信、應用電磁學、雷達和天線等領域的研究。
賈秀萍
賈秀萍現就職於新南威爾斯大學。她在1982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大學,1996年獲得澳大利亞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自1988年起,任教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信息技術與電子工程學院、澳大利亞國防軍學院、澳大利亞坎培拉校區,現為該校高級講師。她也是中國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國農業信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兼職研究員。
Li NingHui
Li NingHui 是普渡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安全性和隱私性。他在這些領域發表了100多篇推薦論文。
他目前是ACM隱私和安全事務(TOPS),計算機安全雜誌(JCS)和ACM網際網路技術事務的編輯委員會成員。李教授是ACM安全,審計和控制特別興趣小組(SIGSAC)的副主席。他最近擔任2014年和2015年ACM計算機和通信安全(CCS)會議的程序主席,這是ACM在安全和隱私領域的旗艦會議。他於199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畢業,並獲得了博士學位。2000年獲得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李厚強
李厚強於1992年、1997年和2000年分別獲得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媒體搜索、圖像/視頻分析、視頻編碼和通信。他在期刊和會議上撰寫和合著了200多篇論文。他是國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他也是 IEEE TRANSAC 的副主編。
李建東
李建東分別於1982年、1985年和1991年獲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2年,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和項目包括未來移動通信、寬帶無線 IP 系統、 ad-hoc 網絡、認知和軟體無線電、分組無線電網絡和自組織網絡。這些研究項目得到了973項目、863高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
Li ZhaoLiang
Li ZhaoLiang 於1990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學地球物理與遙感專業博士學位。自1992年起,他一直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科學家。2013年,他加入了中國北京的農業資源與區域規劃研究所。他參與了許多國家和國際項目,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資助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衛星項目(MODIS)、歐洲航天局資助的 EAGLE 項目和歐洲航天局資助的光譜項目。
廖曉峰
廖曉峰分別於1986年和1992年在成都四川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7年在成都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獲得電路與系統博士學位。現任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院長。
Liu HongHai
Liu HongHai 於2003年獲得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機器人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生物電子學、模式識別、智能視頻分析、智慧機器人學以及它們的實際應用,重點研究如何利用情境信息將知覺與行為的智能聯繫起來。
Liu Yang
Liu Yang 於2009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獲得控制科學與工程的博士學位。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副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使用碳化矽和氮化鎵的電力電子學、高性能交流電機驅動器、有源和諧濾波器拓撲和控制。
Liu ShiXia
Liu ShiXia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她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包括視覺文本分析、視覺社會分析、交互式機器學習和文本挖掘。她是 IBM 中國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
Lu RongXing
Lu RongXing 於2006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於2012年獲得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他曾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助理教授。自2016年以來,他一直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計算機,網絡和通信安全以及應用密碼學。
Lu DaoQiang
Lu DaoQiang 於1990年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1996年和2000年分別在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獲得聚合物科學與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煙臺漢高電子材料部研發部技術總監。
呂寶糧
呂寶糧於1982年獲得青島科技大學儀器與控制工程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中國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並獲得工程學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日本京都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生物仿生控制、腦科學等。
Lu ZhengYu
Lu ZhengYu 於1987年獲浙江大學電力電子學博士學位。英國伯明罕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電力轉換器、低功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電池管理、電機驅動和電能質量等。
Lu Ning
Lu Ning 於1993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99年和2002年分別在美國紐約州特洛伊市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電力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是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微電網建模與控制、配電系統運行與規劃以及電力系統數據分析等。
馬華東
馬華東 於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碩士,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無線傳感網絡、移動計算、人工智慧等。
錢春江
錢春江於200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凱斯西儲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魯棒控制和自適應控制、非線性系統理論、最優控制、網絡物理系統、飛行控制等。
She JinHua
She JinHua 於1983年在中南大學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90年和1993年分別在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8年4月,他加入東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現為該校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控制理論、重複控制、過程控制、基於網際網路的工程教育和機器人應用。
石光明
石光明博士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目前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的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慧、語義分析、大腦啟發計算和信號處理。
唐傑
唐傑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據挖掘算法和社交網絡理論。他曾是康奈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魯汶大學的訪問學者。
Wang LiZhe
Wang LiZhe 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並獲得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工程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雲端運算、高性能計算、電子科學及空間數據處理。
Wang ZhaoCheng
Wang ZhaoCheng 分別於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96年至1997年,他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自2009年以來,他一直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教授,現任北京國家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寬帶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毫米波通信,太赫茲無線通信和光無線通信。
Guo DongNing
西北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研究領域: 壓縮感知、計算複雜性、奇偶校驗碼、信號處理、 時域分析等。
Jiang XuDong
現就職於南洋理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和統計分析。
LiJun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領域為事件推理、本體論等。
呂樂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生物醫學成像、醫學圖像處理等。
Pang AiChun
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博士,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及印度管理學院的教授,也是臺灣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無線和多媒體網絡的設計和分析,移動通信和邊緣計算。
Peng HanChun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艾倫腦科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研究重點是生物圖像分析,大規模信息學以及計算生物學。最近的研究包括為三維和高維圖像分析和數據挖掘開發新穎而高效的算法,建立全腦水平的3D數字地圖。
Qu Gang
他在2000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加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現在是馬裡蘭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嵌入式系統和 VLSI CAD,低功耗系統設計和與硬體安全等。
其他入選者還包括在下列名單中:
AAAS信息、計算與通訊學部新增24名Fellow,華人學者熊輝教授入選!
選舉 AAAS Fellow的傳統始於1874年。從那時起,數以千計的傑出科學家,如發明家 Thomas Edison在1878年當選,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1934) ,計算機科學家 Grace Hopper (1963) ,物理學家 Steven Chu (2000) ,以及太空人 Ellen Ochoa (2012)。
為了入選 AAAS Fellow,AAAS 的成員必須由以前選出的三名研究員、指導小組或組織的執行長提名。提名需要經過兩個步驟的審查過程,指導小組在各自的部分審查提名,AAAS 理事會對最終名單進行表決。
2021年2月13日,也就是 AAAS 年會結束後的那個星期六,將為489名新當選的研究員舉行虛擬的入職典禮。
獲獎者將通過郵寄方式收到官方證書和金藍相間的玫瑰圖釘,這些顏色象徵著科學和工程學。
由於全文名單較長,新智元主要介紹與計算機和人工智慧領域聯繫最緊密的學部——信息、計算與通訊學部,該學部本次共有24人當選 AAAS Fellow,熊輝教授也位列其中。
以下是24人名單、供職機構和主要貢獻:
James Allen 羅徹斯特大學: 對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理解的廣泛貢獻,包括對時間邏輯的開創性貢獻。
James Hampton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對多處理器和多核實時系統的實現和分析的貢獻,以及對實時系統研究社區的服務。
Carla Brodley 東北大學: 致力於多樣化計算和機器學習領域廣泛有影響力的研究的傑出的國家服務。
Lorrie Cranor 卡內基梅隆大學: 對可用的隱私和安全研究、政策和教育的貢獻。
Pedro Domingos 華盛頓大學: 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做出了廣泛的貢獻,特別是引入了馬爾可夫邏輯網絡來統一邏輯推理和概率推理。
Kenneth D. Forbus 西北大學: 對人工智慧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對定性推理、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理解的應用。
Yolanda Gil 南加州尤蘭達 · 吉爾大學: 表彰在人工智慧領域支持科學發現的傑出貢獻。
Leana Golubchik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對多媒體和內容收集系統的設計和分析作出傑出貢獻,並持續致力於促進女性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職業發展。
Yuri Gurevich 密西根大學: 對邏輯學的傑出貢獻,特別是有限模型理論和抽象狀態機的發展。
Murat Kantarcioglu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表彰在安全和隱私保護數據存儲、查詢和挖掘以及對抗性機器學習領域的傑出貢獻。
Maria Klawe 哈維姆德學院: 在計算機科學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為提高女性參與度做出傑出的領導和貢獻。
Peter M. Kogge 聖母大學: 對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包括大規模並行處理機處理體系結構。
Patrick Drew McDaniel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在計算機安全和隱私領域,特別是在行動裝置和應用程式的正式分析推進算法方面的傑出貢獻。
Debasis Mitra 哥倫比亞大學: 對網絡和系統領域,特別是數學建模,設計和優化的傑出貢獻。
John Douglas Owens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對商品並行計算的基本貢獻,特別是在 GPU 算法、數據結構和應用程式的開發方面。
Timothy Mark Pinkston 南加州大學: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互連網絡路由算法,以及在擴大計算機研究和擴大計算參與方面的領導地位。
William C. Regli 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主要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從事科學和政府之間的接口方面的工作。
Munindar P. Singh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對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對多代理系統的基礎及其在面向服務的計算、社會技術系統和治理方面的應用的傑出貢獻。
Anuj Srivastava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 對統計模式識別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對統計形狀分析的差分幾何方法的發展。
David Touretzky 卡內基梅隆大學: 結合高質量的機器學習的有影響力的研究和同樣高質量的有影響力的教育活動,使用機器人吸引學生參與計算。
Jeffrey S. Vetter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致領導能力、創新能力和對高性能計算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對極端規模的異構架構和編程系統的貢獻。
Toby Walsh 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分校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61號數據中心: 表彰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智力領導和對自動推理、約束編程和公平的重大貢獻。
Daniel S. Weld 華盛頓/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 對人工智慧規劃、軟體代理、眾包、網際網路信息抽取以及人工智慧技術商業化的傑出貢獻。
Hui Xiong 新澤西州立大學: 表彰在數據挖掘和移動計算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中唯一的華人就是熊輝教授。
熊輝是中國計算機科學家,主要研究數據挖掘、大數據、商務智能、網際網路證券和信息安全。他也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師講席教授。
他在2014年被選為 ACM 傑出科學家,2020年被選為 IEEE 會員。
熊輝博士199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和統計專業輔修博士學位。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數據和知識工程,重點是為新出現的數據密集型應用開發有效和高效的數據分析技術。目前他已經發表了50多篇期刊論文和70多篇會議論文。
AAAS和IEEE Fellow代表了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當選人科研成就的認可,也是相關領域科學家十分珍視的榮譽,讓我們一起祝賀這些當選Fellow!
參考連結:
https://www.aaas.org/news/aaas-announces-leading-scientists-elected-2020-fell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