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忠: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的差距,還要靠基礎研究彌補

2020-11-2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王春蕊)最近20年,我國遙感應用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遙感應用日益產業化、大眾化。為了加速構建遙感產業生態圈,促進遙感與應用端、應用場景的融合發展,2020年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

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指導、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支持、首都師範大學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與北京地理學會協辦、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論壇期間,航天宏圖發布PIE-Engine遙感雲服務平臺。PIE-Engine遙感雲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共建+共享」的遙感雲生態,逐步完善功能體系與應用場景,打通了應用之間的數據煙囪,打破了國內長期缺失GEE競品的局面,且在雲化支持、國產適配、智能分析、虛擬仿真等方面更勝一籌,能夠支持自然資源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精準農業、極端天氣監測分析等多個行業與領域的應用。

論壇現場

自主創新仍是發展遙感技術的關鍵

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指出,在國外商業巨頭壟斷勢頭的背景下國產遙感技術要實現彎道超車,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是我們必然的戰略選擇,必須要大力推進遙感技術與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融合創新,注重原始創新,開拓創新模式和應用場景,這樣才能從過去的局部細分功能佔據優勢,發展成為在整套技術體系上能夠對標國外高端,甚至引領遙感技術研發的方向。

遙感軟體是實現衛星應用價值的核心環節,關係國家的科技安全,產業安全以及國防安全。我們要全面發展中國的遙感技術及應用就必須維護好我國遙感科技和產業的安全,而要維護這些安全唯有自主創新真正掌握其核心關鍵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

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還存在差距

武文忠表示,我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測繪不可能全部靠人工去核查,還是要靠技術,特別是遙感技術,但是在工作實踐當中我們感到當前我們的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主要還存在著幾大差距。

一是天機部分,衛星的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和光譜解析度都不夠。二是軟體部分,信息解譯和提取的準確化不高;三是配套部分,樣本庫和控制點資料庫的建設。

武文忠認為這三個差距都是在基礎方面,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的問題都需要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抑制急功近利的衝動,反反覆覆地去測試,扎紮實實地去積累。

國外遙感軟體大多起源於巨頭企業,優化與行業應用場景,經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版本迭代才被市場廣泛接受和採用並通過長時間的應用培養了用戶的習慣,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的國產軟體,我們的民族企業,尤其要重視並堅持基礎研發。

武文忠也對未來我國遙感技術發展進行展望。武文忠指出,我們一定要趁勢而上,積極作為,2015年的商業航天發展迅速,空導遙感已全面實現商業化,這一方面顯著縮小了我國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賦予了國產遙感軟體完全自主可控,突破核心技術和拓展服務邊界的新使命,同時顯著推動了搖杆應用產業化升級和大眾化。

未來遙感應用將作為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航空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巨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 王春蕊 編輯:梁秀峰 校對:吳興發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相關焦點

  • 武文忠:衛星遙感技術與國家需求的差距,還要靠基礎研究彌補
    遙感軟體是實現衛星應用價值的核心環節,關係國家的科技安全,產業安全以及國防安全。我們要全面發展中國的遙感技術及應用就必須維護好我國遙感科技和產業的安全,而要維護這些安全唯有自主創新真正掌握其核心關鍵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
  • 氣象局中科院合作加強衛星氣象遙感研究應用
    2013年11月20日,中國氣象局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測量和定標重點開放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舉行,雙方籤署衛星氣象遙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圍繞氣象衛星遙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開展合作,促進遙感基礎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的深化應用。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2020年7月2日,依託於上海市測繪院的上海市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資源共享、務實管用」為目標,統籌各路影像資源,開展全市衛星遙感應用工作。本期兩個項目便是基於衛星中心的多源遙感數據,以深化遙感數據研究、擴展遙感應用領域為目的而開展的。
  • 商業遙感衛星助推測繪技術發展
    從市場需求來看,童慶禧院士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設,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地理國情普查和不動產登記,再到惠及民生的智慧服務,上至政府下到行業企業,對影像數據特別是對真三維化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有著更強烈的應用需求。
  • 方家熊院士:衛星遙感技術民用化 促進國產光譜儀發展——訪中科院...
    另外,將航天紅外遙感技術民用化還有一個大的背景:國家明確提出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希望中國科學院不光是研究一些「大」科學,像發展航天技術等重大科研項目以及發表科技文章,還要為工業、農業、醫學等各領域做「一些」具體事情,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從數位化邁向智能化 測繪技術需要數據驅動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經南表示,在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數位化測繪迫切需要向智能化測繪轉型。「智能化測繪通過相應的技術、能力和服務,隨時隨地解決各行各業的實際問題,滿足用戶對地理信息的動態需求。」
  • 中科院所長:遙感技術納入國家運行和應用體系
    當日,第19屆中國遙感大會在西安開幕。中國網 吳聞達攝中國網西安9月21日訊 (記者 王夢澤)今日,第19屆中國遙感大會在西安召開,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張兵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更多的遙感技術納入國家運行和應用體系,張兵同時表示,中國遙感技術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衛星遙感應用市場...
    應用服務是衛星產業鏈中商業價值最高的環節,隨著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共同的推動,國內衛星遙感行業有望加速發展。截止到2020年9月,全球共有824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美國遙感衛星數為462顆,中國為182顆,位居第二。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逐年增加,民用、商用遙感衛星數量佔比超過60%。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來監測葉綠素螢光
    近日我國的北鬥三號衛星已經發射完畢,我國的衛星技術處於世界前列,衛星方面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而且也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都知道植物是靠著光合作用來給自己提供「呼吸」的,而為這個過程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植物的葉綠素。
  • 全球有438顆遙感衛星,中國佔1/6,應用範圍廣,農業需求缺口大
    據俄羅斯媒體4月16日報導,目前全球共有438顆地球遙感衛星在軌,中國擁有最多的大型遙感衛星,合計有84顆,而美國有50顆大型和約150顆小型遙感衛星,歐盟則有49顆,日本、印度、俄羅斯分別有28、18和10顆衛星,俄羅斯甚至不如印度。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那段時光裡,潘德爐開始勤跑圖書館,看文獻查資料,琢磨海洋遙感技術。當時,美國等國家已有海洋遙感技術,國內尚一片空白,潘德爐暗暗發誓要填補這個空白。  一個偶然的機會,潘德爐得知國家正在選拔出國深造的人才,他放下手頭的活立即趕去報名。憑藉著堅實的英語基礎,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一個寶貴的名額,開始了為期2年的加拿大求學之路。  學成歸國後,潘德爐帶回來幾十個磁碟的資料。
  • 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數量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圖」
    從全球遙感衛星數目上看,截至2018年,美國遙感衛星數量位居第一,數量為360顆,全球衛星數佔比為50%,其次為中國,共有遙感衛星132顆,佔全球遙感衛星數目的18%,第三為日本,數量為28,佔比為4%。其他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德國等國遙感衛星數量相對較少。此外,中國在關鍵領域衛星方面與美國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遙感衛星數量差距較大,中國遙感衛星數量僅為美國數量的37%。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被動微波遙感技術  微波遙感已成為氣象衛星的主載荷,在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波載荷進展最大的是歐洲、美國和俄羅斯的氣象衛星系列。  歐洲氣象衛星系列微波載荷  正在進行中的歐洲氣象衛星包括兩個系列:Metop 系列和Metop-SG 系列。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欒恩傑:中國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欒恩傑:中國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中國航天要把凱歌奏在應用上」、「遙感應用『十二五』將進入『黃金期』」、「北鬥導航還要加快推廣應用」、「中國探月工程『落』的工作正在進行研製,『回』的工作已經開始技術攻關和基礎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理事長、中國探月工程原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掛牌 未來三年將實現全省衛星遙感應用...
    8月28日,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昆明正式掛牌成立。作為自然資源衛星產品和技術應用的重要平臺,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將集聚雲南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遙感應用力量,建立貫通省、州(市)、縣的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實現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數據獲取、產品生產、主業應用與服務的統籌管理。
  • 「高分四號」成功發射:我國遙感衛星進入新時代
    新技術:開創遙感衛星工作新模式  「高分四號」首次實現了地球同步軌道50米光學解析度的對地觀測能力,這個本領靠的是它那隻萌萌的「大眼睛」。這隻「眼睛」最大特點是能夠「凝視」地面,因此被叫做「大面陣凝視相機」,是全新設計、首次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