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2月2日在南開大學演講時指出,任何學術研究都離不開3個要素,眼光(Perception)、堅持(Persistence)與能力(Power)。
楊振寧的演講題目是《1957年宇稱不守恆所引起的震蕩》。在回答南開大學物理學院一名學生的提問時,他說,其實不止是物理領域,作任何學術研究都要具備這3個要素。
第一要素是有眼光。楊振寧以另一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為例,說她「獨具慧眼」,看出來什麼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在別的物理學家不願意從事證明宇稱不守恆的實驗時,吳健雄第一個做到了。楊振寧在演講中回憶,當自己與李政道在理論上首次否定宇稱守恆時,「大部分物理學家都不想進行我們這個實驗。他們覺得非常困難,不值得去做,因為結果一定會證明前人的觀點,但是吳健雄有更深入的戰略性眼光」。
第二要素是堅持。「因為前沿研究多半時候面臨種種困難,需要能夠堅持。」他同時表示:「當然太堅持也不行,如果走了錯誤的道路,堅持會浪費很多時間——這是很複雜的事情。」
學術研究的第三要素是能力。他說,大家發現一些理論很多地方與實驗相符,也有很多實驗與理論不符,這在每個領域的前沿是常常發生的。作最複雜的分析,需要突出的能力。在上世紀40年代末,在β衰變這類實驗裡就有這些「很奇怪的事情」,吳健雄能夠做很複雜的計算,掌握著別人都沒有的能力,一下子就把「疑團一掃而光」,成為那個領域「最大的權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