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夢星辰大海的徵途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享有「天涯追蹤、譽滿神州」的美譽,他們與海為伴,在波峰浪谷間追星攬箭,先後35次勇闖大洋,27次成功停靠外港,累計海上作業2812天,安全航行52萬餘海裡,圓滿完成遠程運載火箭、風雲、北鬥、神舟、嫦娥等47次國家級重大科研試驗任務——這就是我國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2號」。2005年1月13日,遠望2號船被授予「功勳測量船」榮譽稱號,這是黨和國家給予遠望人的至高榮譽。
4月28日,遠望2號船完成41年海上測控和衛星長期管理任務後,正式移交地方,未來將作為愛國主義和科普教育場所對外開放。自此,我國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遠望2號」全部退出海上測控序列。
遠望2號走向大洋探神舟。
【功勳遠望系列故事②】
奔跑追夢,狂風巨浪書寫戰鬥人生
■亓創 高超 戴敏 (圖片來源: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徵戰大洋,風險無處不在,挑戰無時不有,看似平靜無波的海面,水下卻可能是急流暗湧。遠望2號船時常與狂風巨浪狹路相逢,它始終以戰鬥的姿態勇立潮頭,在波峰浪谷間留下了一道道驚險航跡。
未知海域「趟海」探路
由於受衛星發射軌道、飛行程序和測量條件等限制,遠望船往往要遠離國際航道。首航太平洋積累下豐富航海經驗後,遠望船開啟了獨闖大洋的蹈海進程,他們勇敢探索未知測量海域、獨立自主開闢遠洋航線。
198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遠望2號船奔赴南太平洋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執行測量任務。太平洋並不「太平」,不僅時有巨浪,深水中更有突兀聳起的珊瑚島、礁,還有許多極淺點灘,數量之繁多是世界上任何海區無法比擬的。
為了確保航行安全,遠望2號船向上級建議,把任務海域向東移50海裡,但仍然無法完全排除水下存在暗礁淺灘和障礙物的可能。
當時條件下,遠望船沒有配備聲吶等先進的海洋調查設備,但是遠望人敢闖敢幹,他們駕駛船舶像耕牛犁地一樣,在半徑為75海裡的海區來回搜索,在太平洋深處「趟海」探路。
通過慢速航行、定量測深、雷達搜索、觀察瞭望,他們航行七天七夜,確定了近千個船位,開闢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條3000多海裡的安全航線,保證了衛星如期發射。
馬裡亞納海溝勇鬥颱風
位於太平洋上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達1萬多米,被稱為海底「黑洞」。這片海域多發颱風和寒潮,海況極為複雜、險惡。
1997年4月17日,遠望2號船圓滿完成風雲二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航行途經馬裡亞納海溝,突遭12級狂風挾著低氣壓和寒潮襲擊。一開始,大家感覺船搖晃得太厲害,就跑到甲板上看個究竟:頭頂是一片藍天,海鳥在空中盤旋,看似很平靜,四周卻被一片片厚厚的旋風狀雲層包圍,這一奇異的天象許多人從未見過,只有懂氣象的船員知道:「船在這一片海域鑽進了颱風眼!」
一位船領導去巡視廚房,突然巨浪湧來,船尾瞬間翹起,案板上的蘿蔔、包菜被甩落地面,滾出老遠。「趕快臥倒!」瞬間,大家趴倒在地上。正在炒菜的廚師,幸虧腰間繫著繩子,否則很有可能被「甩」進油鍋,在後甲板工作的人員,甚至會被「甩」進海裡……
22年後,電氣工程師孟海輝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當時船單舷傾斜23度,滔天巨浪撞擊在船體上,發出悶雷般的聲響,船頭忽地扎入水中,忽地躍向浪尖,仿佛要衝入海中。很多人不由得想家,想老婆孩子,想年邁的父母,甚至有人偷偷寫起了遺書……」
雪上加霜的是,劇烈的晃動使氣象天線難以工作,接收不到正常雲圖。即使預報員手動操作,也只能獲取扭曲變形的圖像,無法使用。此時,船失去了和陸上的聯絡,通信中斷前一小時接收到的氣象雲圖成了救命圖。
遠望2號船不時在風浪中「打轉」。風高浪急,時任船長吳正松親自操舵,憑著豐富的航海經驗,他大膽決策,在颱風轉弱的片刻,將航向與風向調整成30度左右交角,全速航行,突出重圍。
事後,人們才知道,就在遠望2號船勇鬥颱風的時候,附近有兩艘外國輪船被「海底黑洞」無情吞噬……
遠望2號船開闢新航道。
雨過天晴,船員們在甲板散步。
任務前船員對設備進行檢查。
分析數據。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亓創 高超 戴敏
責任編輯:孫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