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東亞地區現代人及現代行為研究中獲得新成果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現代人及現代行為的起源與擴散問題一直是舊石器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儘管學術界對於如何定義現代行為及其是否為現代人所獨有等問題仍存在爭議,但卻基本認同象徵行為的出現和認知能力的進步是現代行為的重要特徵,而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帶有刻劃痕跡的遺物常常被認為是認知、象徵乃至語言出現的標誌。近年來,在非洲、歐洲、近東利凡特地區乃至西伯利亞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有大量帶有刻劃痕跡的骨化石、鴕鳥蛋皮、赭石和石製品。特別是在南非中石器(Middle Stone Age)時代Blombos洞穴遺址出土的7.7萬年前帶有刻劃痕跡的赭石,成為迄今關於現代行為最早的確鑿證據。相關研究也發表於Science、Current Anthropology等多個國際著名期刊上。然而,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卻鮮有發現與象徵、認知行為及早期語言相關的考古遺存。

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現代人及現代行為的起源與擴散問題研究。自2002年以來,由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對寧夏水洞溝遺址第2、7、8、9、12地點進行了持續發掘,並對該遺址的經典地區——第1地點的地層、年代及文化內容進行了再研究。2011年,一件帶有刻劃痕跡的石製品被發現於第1地點1980年出土材料中。這一發現是我國舊石器遺址中首次發現帶有刻劃痕跡的非有機質遺物,也為研究東亞地區現代行為的出現,古人類認知、象徵能力,乃至語言的出現提供了重要材料。2012年9月17日,《科學通報》第57卷26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水洞溝第1地點(SDG1)由法國學者於1923年發現,並於同年進行了首次發掘。1960年、1963年和1980年又分別經過了3次考古發掘。長期以來,該遺址一直因其石葉工業特徵而在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研究中處於獨特地位。高星課題組注意到,在分析1923年發掘出土材料時,法國研究者步日耶曾觀察到「在一些矽質灰巖的表面有一些平行的刻劃痕跡」,他推測這些痕跡是用雕刻器刻劃的。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提供關於這些帶刻劃痕跡礫石的更多細節。2011年,為對保存於寧夏文物與考古研究所的1980年發掘出土石製品做進一步的石器技術分析,文章第一作者彭菲博士重新觀測了SDG1該次發掘出土的石製品。這件帶有刻劃痕跡的石製品即發現於此次研究中,這一發現也進一步驗證了步日耶的觀察。

藉助於古脊椎所人類演化實驗室的KEYENCE VHX-600 數字顯微鏡,高星課題組對這一石製品上的刻劃痕跡進行了三維觀察和測量。在排除了自然原因、踩踏、動物啃咬和人類無意識行為等多種其他原因後,確認這一刻劃痕跡是古人類有意識所為,並推測這些刻劃痕跡可能表明了計數等象徵行為。這一證據說明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亞地區古人類具有相當的認知能力,也證明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行為在這一地區的出現。

文章第一作者彭菲博士介紹:「儘管在我國山頂洞、興隆洞、峙峪等遺址中都有發現帶有刻劃痕跡的骨、角遺物,但這些刻劃痕跡的人工屬性大多仍有爭議。因此,根據現有的非功利性刻劃遺物判斷現代行為在中國的出現和演化模式為時尚早。但SDG1這一帶刻劃痕跡的石製品至少證明了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早一階段的中國北方,SDG1的古人類已經有了相當的認知能力或現代人行為特徵。」

高星研究員指出:「所謂『行為的現代化(Behavioral Modernity)』,往往被定義為技術行為的變化、生存模式的轉變、生存領域的擴展、認知能力的突破等特徵。這些定義大多來自於歐洲、近東及非洲地區舊石器考古材料。而在東亞地區,這一問題更為複雜:水洞溝遺址第1地點不僅出土有帶有刻劃痕跡的石製品還出土有鴕鳥蛋皮裝飾品,與它們同層出土的石製品主要是石葉-長石片產品;但在年代稍晚的水洞溝第2地點,與鴕鳥蛋皮裝飾品同層出土的石製品組合卻是典型的石片產品。研究已經顯示該遺址的石葉產品其技術來源可以追溯到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而石片工業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傳統工業類型,那麼這些裝飾品與刻劃製品到底是由西方遷徙至東亞的人群所創造的?還是一種文化滲透(acculturation),即東亞土著居民從遷來人群中學習到的技能?亦或是東亞土著人群在晚更新世自我智力突破的結果?目前尚無明確結論。對於這一地區古人類行為的現代化、複雜化問題,我們還需要尋找更多的材料及證據。」

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資助。 

《科學通報》封面:帶刻劃痕跡石製品及其刻劃痕跡的三維重建(彭菲供圖)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高星質疑現代人「出自非洲說」 指謎團破解或在中國和東亞
    他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中國地區古人類研究新材料的發現和新成果的產出,中國乃至東亞將逐漸成為解決現代人起源與演化問題的重點——復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歷史版圖。未來,人類起源的相關研究突破乃至重大理論的改寫、創新,很可能發生在中國和東亞。
  • 中國科學家推翻歐美「人類源於非洲」觀點:現代人起源於東亞
    對於這個觀點,業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很多論據被發現存在錯誤,並不能解釋全球各地地區不同人種的變化。現在中國科學家在這一研究領域也取得了突破,去年11月份的中國人類學核心權威期刊《人類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分子人類學學家、中南大學教授黃石和中南大學博士後張野等人的研究成果——《古DNA的新發現支持現代人東亞起源說》。
  • 湖南發現現代人類化石 到底是東亞還是世界最早的現代人?
    10月15日凌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南方已明確的最早現代人》的文章,揭示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東亞地區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它們來自該地區最早出現的現代人類。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早在8萬年前到12萬年前,中國南方地區就出現了跟現存人類很相像的現代人,這比歐洲地區早了3萬到7萬年。
  • 早期現代人是怎樣走出非洲來到東亞的?這條「北方路線」引發關注
    以往學術界更多地認為,早期現代人從非洲向東亞進發,走了一條「南方路線」,這條路線途徑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等地。為探究這條早期現代人擴散的路線,研究人員費盡心血,發表了大量關於「南方擴散路線」的論文。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10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論文,表明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對於深入探討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和擴散具有非常的重要意義。
  • 四萬年前中國地區現代人全基因組揭示亞洲人類複雜遺傳史
    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地區古人類的全基因組研究成果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持研究的「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許昌人」入選。這是該所古人類課題組繼2010年度「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2015年度「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第三次獲得該榮譽。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比如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與演化規律及細節過程等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於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
  • ...中外專家聯合研究認為:廣西智人洞古人類屬於形成中的早期現代人
    中外專家聯合研究顯示,我國廣西智人洞中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已出現一系列現代人的衍生特徵:突出的聯合結節、明顯的頦窩、中等發育的側突起、近乎垂直的下頜聯合部、明顯的下頜聯合斷面曲度等。這些特徵明顯區別於古老型智人,而與現代人接近。
  • 新研究將改寫現代智人發源地?
    最近,《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似乎為現代智人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在這篇論文中,遺傳學教授Vanessa Hayes與她的團隊通過對線粒體DNA遺傳學和氣候學等綜合因素的研究得出結論:大約在20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智人出現在非洲南部奧卡萬戈三角洲。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自然》(Nature)同期發表的「新聞&觀點」文章認為這項研究為探討早期哺乳動物耳區演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提供了重要證據。蓋氏熱河俊獸正型標本蓋氏熱河俊獸生態復原圖(許勇 繪)進展五 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徵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
  • 我國兩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DNA成果共同入選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評選的「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第4項、第9項)。 2020年8月7日和8月28日,國際人類學權威刊物《人類進化(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分別以《東亞最古老的疣猴類跟骨》和《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中新世猴科最東部的代表——奔德裡中猴在中國昭通的發現》為題,同期在線發表兩篇論文,這是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共同主持的昭通新近紀古猿動物群研究的最新成果。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新發現的古人類「許昌人」是不是現代北方人的起源?
    現代人的直系祖源幾乎都可以追溯至非洲,所以早期學說都認為現代人完全來自非洲,內但現在發現背後容真相遠沒之前想像的那麼簡單,距今四萬年左右的羅馬尼亞古人Oase 1具有非常高的尼安德特人血統,東亞和大洋洲地區的現代人則有著較高比例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
    他們試圖說明,現代人和我們已滅絕的近親只是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繁衍。然而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揭示了非洲現代人有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祖先。這表明,其中大部分DNA來自於過去兩萬年中移居回非洲的歐洲人。這項日前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同時有助于澄清一個令人費解的差異:為什麼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似乎比歐洲人多。
  • 我國首次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現代人牙齒
    以上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東亞地區現代人的祖先最早是在何時、何地出現的?長期以來,因缺乏古人類化石樣品,這一直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的空白。如今,這一研究出現新進展,47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在我國湖南道縣的福巖洞被發現,有望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繁昌建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
    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儀式在繁昌縣舉行。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設立,標誌著人字洞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科研科普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推動人字洞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和古人類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說古代東亞人與丹尼索瓦人混血較多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周舟)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說,現代人進化史上可能曾經兩次同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發生大規模混血,相比於大洋洲人,東亞人與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匹配度更高。  丹尼索瓦人是生活在距今數萬年前的一個古人類種群。現代人祖先曾與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等古人類共同生活並發生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