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流能發電躋身世界前三甲 未來可「全清潔」供電

2020-12-03 界面新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山夕團隊 黨以凡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能源有限,新的可再生能源亟待開發,那麼,除了太陽能、風能這種大家熟知的清潔能源,還有哪些新能源可供我們未來使用呢?

據悉,世界裝機功率最大、總裝機容量達3.4兆瓦的LHD-L-1000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能發電機組項目已在浙江舟山通過專家驗收。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

海流發電?這是什麼操作? 早就知道大海是「藍色油田」,這海流發電對地球的汙染是否更小?產生的電能較傳統方式又有什麼進步?

海洋能

要說以海流作為能源,那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它的源頭——海洋能是什麼。

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這些能量是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屬新能源範疇。

所謂「可再生」是指它們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永不會枯竭,人們可以把這些海洋能以各種手段轉換成電能、機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類使用。

海洋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較小部分來源於天體(主要是月球、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中的萬有引力。海洋能在海洋總水體中的蘊藏量巨大,而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 

豐富的海洋能源為人類帶來極大便利(來源網絡)

據估計,海洋能的蘊藏量有750多億千瓦,其中波浪能700億千瓦,溫度差能20億千瓦,海流能10億千瓦,鹽度差能10億千瓦。沿海各國,特別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等國都非常重視海洋能的開發。

海流能又是啥?

我們已經提到,海流能是海洋能的一種,這種還未廣泛投入使用的能源。與潮流不同,海水的流向是固定的,因此,又稱「定海流」。潮流在大洋上很微弱,海流卻像陸地上的河流一樣,在大洋上日夜流淌。海流也有寬、有窄、有頭、有尾、有急、有緩地川流不息。最強的海流寬上百公裡,長數萬公裡,流速最大可達6-7節(每小時12-14公裡)。

人類對海流傳統的利用是「順水推舟」。古人利用海流漂航。帆船時代,利用海流助航正如人們常說的「順水推舟」。

18世紀時,美國政治家兼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繪製了一幅墨西哥灣流圖。該圖特別詳細地標繪了北大西洋海流的流速流向,供來往於北美和西歐的帆船使用,大大縮短了橫渡北大西洋的時間。

在東方,相傳二戰時,日本人曾利用黑潮從中國、朝鮮以木筏向本土漂送糧食。現代人造衛星遙感技術可以隨時測定各海區的海流數據,為大洋上的輪船提供最佳航線導航服務。

富蘭克林繪製的墨西哥灣流圖(來源網絡)

海流發電技術

海流發電技術的形式多樣,有江河電站管道導流的水輪,還有類似風車槳葉或風速計那樣機械原理的裝置。更有一種海流發電站,有許多轉輪成串地安裝在兩個固定的浮體之間,在海流衝擊下呈半環狀張開,被稱為花環式海流發電站。另外,還有傘式海流發電站等。

海流發電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

日本、加拿大在大力研究試驗海流發電技術,其中日本已有樣機下水實驗,我國目前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00萬千瓦時。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流能發電技術躋身世界前三甲 搶灘「藍色油田」
    中國海流能發電技術躋身世界前三甲 搶灘「藍色油田」 2017-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  「當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傳統能源造成的環境代價日益凸顯。而被譽為『藍色油田』和『海上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洋潮流能與太陽能、風能相比,規律性強且不佔用陸地,是理想的可再生清潔能源。」
  • 我國海流能發電也能「上網」了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能源有限,新的可再生能源亟待開發,那麼,除了太陽能、風能這種大家熟知的清潔能源,還有哪些新能源可供未來使用呢?  據悉,世界裝機功率最大、總裝機容量達3.4兆瓦的LHD-L-1000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能發電機組項目已在浙江舟山通過專家驗收。
  • 637千瓦,浙大自主研發的海流能發電機組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
    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大海蘊藏的清潔環保、永續不竭的能源就這樣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海島之上。
  • 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主題...
    2012年3月23日,國家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主題項目啟動會在杭州召開。科技部高新司能源處、高技術中心能源處參加了會議。    「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主題項目是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十二五」優先啟動項目。該項目針對中國海洋戰略中新能源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研製開發集海流能、風能、光伏能、儲能等海島新能源的混合供電系統,努力攻克大容量海流能列陣併網技術、電儲能調峰調蓄控制技術、以及海島混合電源多模式電網運行控制等關鍵技術。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
    近期,科技部高新司在浙江舟山組織召開了「十二五」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研究」驗收會。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完成了容量等級分別為25/35kW、30/40kW、60/75kW、120/150kW的4套海流能發電機組,建成了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與測試系統,其中60/75kW機組累計運行時間超過2000小時。開展了海島電網混合儲能調峰調蓄技術研究,研製了鋰電池和超級電容混合的儲能協同控制裝置,調峰調蓄最大輸出功率達到1.2MW,滿足併網/孤網無縫切換控制的要求。
  • 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創新記
    海洋能永世不竭,對人類永續發展意義不凡。4月豔陽天,東海之濱的舟山摘箬山島邊,三座碩大的火紅色海流能發電平臺正平穩運行。海流能發電的主要應用,是滿足無電、無水、無人的『三無』島嶼或一些遠離大陸海島的特殊供電需求,實現就地取能、海能海用。
  • 新時代 陽光電源助力我國海流能發電躍上新臺階
    近年來,陽光電源助力我國半直驅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成功併網發電,推動了我國新型高效水平軸系列化裝備的產業化進程。目前該系列裝備中最大單機功率已達650kW,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大學海洋研究院自主研發,獲國家科技部、國家海洋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的支持。
  • 上海海事大學研發海上風力、海流混合發電系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日前,記者從上海海事大學獲悉,由該校物流工程學院教授湯天浩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套海上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技術。目前海流發電實驗平臺已經初步建立。  該項目主要研究在海洋特殊環境下,研製海流發電機,探索和解決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系統的構建、集成、電能變換模式、併網控制等關鍵技術。
  •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海水裡面由於溶解了不少礦物鹽而有一種苦鹹味,這給在海上生活的人用水帶來一定困難,所以人們要將海水淡化,製取生活用水。然而,這種苦鹹的海水大有用處,可用來發電,是一種能量巨大的海洋資源。
  • 浙江日報丨637千瓦,單機發電新紀錄 浙大研製的海流發電裝備在舟山...
    記者21日從浙江大學獲悉,由浙大自主研發的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在舟山恢復併網發電,最大發電功率達637千瓦,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的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在前期研製的系列化裝備基礎上,我們研製的650千瓦大長徑比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單機發電功率最大的海流發電裝備。」
  • 風力「混搭」海流來發電 上海海事大學初步建成海流發電實驗平臺
    來源/東方IC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風力發電是一項發展迅速的綠色技術。海上豐富的風能資源和日趨成熟的技術讓海洋迅速成為新的風電市場。如何利用波濤洶湧的大海造福人類,成為科學家們鑽研的方向。
  • 直擊中國海洋大學百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示範項目—新聞—科學網
    來到現場,眼前的這個發電裝置由兩臺50千瓦的水輪機組成,水輪機直徑超過10米,高高的塔架上裝有巨大的翼型葉輪,總高度達到18米,相當於6層樓的高度。隨著海纜鋪設工作的完成,海纜與位於岸上的控制系統順利對接,潮流能發電裝置成功啟動。從控制室裡傳出的歡呼聲告訴我們:這個「大傢伙」運行良好,已經開始承擔它的發電使命。
  • 國內單機功率最大海流發電裝備——浙大650千瓦機組在舟山「復工發電」啦!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期浙江舟山又傳來好消息:由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恢復併網發電,「復工發電」後最大發電功率達到637千瓦,創國內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
  • 明凱未來城市,60多種供電:未來發電方式,還有哪些創新?
    未來發電還有哪些創新? 明凱未來城市系列,第60多種供電 電力的發展,可以說推動了時代的進步,想想以前,吃穿住行是生活的標配,貫穿著一個人的一生,生活質量和活動範圍相對有限,當可替代性創造多了起來,電動車,電視,冰箱,空調,手機等等。
  • 中科院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通過驗收 可為南海島嶼提供清潔能源
    項目組科學家回答:「由於海上的波浪時大時小,所以先要將波浪能轉換成液壓能,再存入蓄能器,待能量達到一定程度,以最大開度驅動液壓發電系統發電,提高發電效率。這樣可以避免不穩定能流導致的發電效率低下,以及對電網產生的衝擊。」記者所見到的發電站由錨固定在海中,就像一艘停泊的海輪。建設電站,在茫茫大海中如何選址?
  • 地熱發電開啟清潔能源利用新篇章
    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澤民興奮地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這座科學實驗井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正處於先行先試階段。對於我國地熱界來說,其成功運行的裡程碑意義不可小覷。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站把我國的地熱發電事業推向了新高度,給我國停滯不前40年的地熱發電行業樹立起了一面旗幟。」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 科學家無中生有發電,已能給小型設備供電,或徹底改變未來
    這其中有政治家的呼籲,更多的是科學家們不斷的進取,希望以更清潔的綠色能源,來代替化石燃料,不再瘋狂加熱我們的大氣層。昨天,在《自然》雜誌上就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設備,可以利用天然蛋白質,從空氣中「無中生有」發電,無須休息,全天24小時不間斷。
  • 聯合動力海洋潮流能發電裝備獲重大技術突破
    3月31日,國家能源集團所屬聯合動力公司自主研發的應用270°電動變槳技術和水下視頻技術的300kW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成功下海,並順利併網發電運行。 這是世界首臺應用270°變槳技術,實現了雙向海流能量高效捕獲的潮流能發電機組。
  • 光伏新時代,來自未來的發電技術
    光伏新時代,來自未來的發電技術最近南方幾個省份缺電,缺電的原因是煤電聯動,煤沒跟上。未來,徹底解決電力緊張的方式,是從土澳進口煤嗎?非也,是投資者們常年看不上的光伏。最近有消息稱,中國石化資本公司宣布投資入股常州百佳年代,布局光伏發電領域。
  • 核能發電的未來
    核能引領未來中國在建設新型核反應堆上已佔據世界領先地位。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統計,目前在中國全境有29座核反應堆正在建設之中,還有59座已經提交方案。中國建設的核反應堆,還不僅僅局限在一般的那種使用水和鈾燃料棒的反應堆,還包括最初由加拿大設計的重水反應堆,以及尚處於測試階段的小型快速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