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網站12月31日消息,平頂猴是舊大陸猴中唯一可感染HIV-1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平頂猴分為南平頂猴、北平頂猴及明達威猴3個物種,中國分布的平頂猴為北平頂猴。國際上以往研究所用平頂猴均為南平頂猴,鮮見北平頂猴和明達威猴的基礎生物學及疾病動物模型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永唐課題組前期闡明了平頂猴易感HIV的分子機制(Liao et al, AIDS, 2007; Kuang et al, Retrovirology, 2009),構建了HIV-1感染北平頂猴動物模型,並發現HIV-1可在北平頂猴體內呈低水平持續性複製和形成潛伏感染(Pang et al, Sci Bull, 2018)。北平頂猴APOBEC3也誘導了HIV-1病毒的超突變,APOBEC3G異常剪切降低了其對HIV-1基因組編輯壓力(Pang et al, Front Immunol, 2018; Zhang et al, J Virol, 2019)。
愛滋病動物模型有助於研究愛滋病致病機制,評價愛滋病藥物和疫苗及治療策略。由於HIV感染具有顯著的種屬特異性,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或SIV為骨架的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 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依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愛滋病動物模型。SIV或SHIV感染北平頂猴的愛滋病模型未見報導。
在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鄭永唐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張明旭、宋天章等建立了SIVmac239感染北平頂猴的愛滋病模型,並進行了其病毒-免疫學特徵研究。研究發現疾病發展進程與多種免疫學數據相關,其中包括T細胞活化、CD4/CD8 T細胞比例及其變化,以及T細胞分化程度等,這與以往文獻報導的HIV-1感染者情況一致,表明SIVmac239感染北平頂猴可用於研究愛滋病疾病進展相關因素,利用多組數據或許能更精準地分析預測疾病進展情況(Zhang et al, Immunology, 2017, 152:574-579);有意思的是,對比研究SIVmac239感染北平頂猴和中國獼猴免疫學指標,發現部分北平頂猴在進入慢性感染階段後,CD4+ T細胞能自發恢復到接近甚至超過感染前的水平,並且整體而言北平頂猴的疾病進展要慢於中國獼猴,這在以往的SIV感染亞洲獼猴或HIV-1感染人中未見報導,提示北平頂猴或許更適合研究病毒感染後CD4+ T細胞穩態恢復及維持(Zhang et al, Eur J Immunol, 2018, 48:384-385);微生物易位是加速疾病進展的一項重要因素。比較研究SIVmac239感染北平頂猴和中國獼猴愛滋病模型,發現北平頂猴在病毒感染後腸道完整性明顯維持得更好,並且微生物易位水平更低。進一步研究表明這與T細胞活化水平低密切相關,佐證了北平頂猴能維持更好的CD4+ T細胞穩態及減緩的疾病進展(Zhang et al, Zool Res, 2019, 40:522-531)。以上SIVmac239感染北平頂猴的系列研究表明,該模型是合適的愛滋病動物模型,在闡明某些愛滋病特定科學問題方面有其獨特優勢。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