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那些年:懸鏈線引發的爭執,微積分解決了什麼問題

2020-12-04 百家號

科技圈那些年:懸鏈線引發的爭執,微積分解決了什麼問題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笑笑,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我們該如何看待一個科學家有多偉大?那就是把它跟同時代的科學家相比,因為科學在知識細節上總是在進步,後臺科學家總是站得更高,微積分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有兩個問題非常典型。第一個問題是,有兩根電線桿,之間接著一根電線,這根電線一定不是繃直的,她肯定是自然下垂的,那麼這根電線如果足夠的柔軟,他略微下垂的樣子滿足什麼規律呢?第二個問題一點a比較高,比如他是滑梯的頂部,還有一點b比較低,他是滑梯的底部,那我們怎麼設計滑梯才能讓一個小球從a滾落到b的時候花費的時間最少呢,第一個問題現在被稱為懸鏈線問題。

有記載第一個研究這個問題的是達文西,雖然現在他更多的是以藝術家的身份出現,但其實他在世的時候更多的是一個多面手,是一個雜家,達文西考慮這個問題是出於實際的需要,因為那個時候達文西正在畫畫,不論是畫人還是畫物體,都需要儘量的擬真。所以那時候有一些畫家就不惜被判刑,夜裡偷偷的去偷屍體做解剖,就想找到肌肉跟骨骼的連接結構,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人體在外部上看過去的細節,達文西的一幅畫叫抱著銀貂的女子,畫中的女人的脖子上有一串項鍊,但具體這個項鍊應該怎麼畫它自然下垂的樣子呢,他垂下來應該是咱們一條曲線呢?達文西當時是想不明白的,這個問題一放就是100年,後來伽利略就出現了。伽利略就猜懸鏈線應該是一條開口朝上的拋物線,其實這只是猜測,更多的源於拋物線的外形跟懸鏈線真的很像。

又過了50年,有一個17歲的數學家給出了證明,但是它只證明了伽利略的拋物線結論是錯的,正確的應該是什麼線這位科學家並不知道,但這個時候距離問題解決已經不遠了,這位科學家是在伽利略給出猜測之後八年證明伽利略是錯的,這一年是1646年,而正好是這一年萊布尼茲出生了,牛頓在這一年也才三歲 ,只要這兩位偉人長大了,微積分就會應運而生,之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牛頓跟萊布尼斯兩個人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但對於誰先發明的卻爭執了起來,而且這兩個人當時已經算是很有名望很有地位的人了,牛頓的是皇家協會的會長,萊布尼茲是跟康熙皇帝有過書信往來的人,之後兩個人的爭吵在歐洲數學界興起了血雨腥風,站在萊布尼茲這邊的幫手最有名的就是伯努利家族,這個家族不但是一個等級比較高的貴族,而且在科學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科學史上統計有超過100個姓伯努利的人從事跟科學或者跟文化有關的研究工作,跟牛頓正面對抗的兩個伯努利是兄弟倆,哥哥叫雅克布伯努利,弟弟叫約翰伯努利,這兩個人相差了13歲,他們是伯努利家族科學世家的第一代。哥哥在巴塞爾大學任數學系教授的時候,弟弟剛剛入大學。弟弟約翰的數學從小就是哥哥教的,別看弟弟小13歲,但卻有一個傲嬌、好勝心非常強、愛吵架的性格,等到他青春期之後就不願意再被哥哥壓著了,可是哥哥這些年都習慣了,當著別人介紹的時候都會說這是我的弟弟,也是我的學生約翰伯努利,經常這樣介紹讓弟弟非常不爽,弟弟就覺得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分比哥哥強的多,只不過是你大了我13歲而已,學習的年頭比我多,如果給我一樣的時間,我肯定能夠超過你。所以後來弟弟不願意再跟哥哥手下學數學,上了大學之後就轉而拜萊布尼茲為老師。在萊布尼茲手下的約翰伯努利確實得到了真傳。

23歲的時候,他發現哥哥在這一年裡頭一直研究一條鎖鏈隨意的懸掛,到底會出現一條什麼曲線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剛剛說到的懸鏈線問題,哥哥研究一年也沒有什麼進展,然後又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有獎的懸賞發布出來了,懸鏈線問題發布不久之後收到了很多來信,大多數都是錯的,但是其中有三封的結果是正確,一封來自萊布尼茨,他可是微積分工具的發明人,自然很有可能解答出來。還有一封來自那個當時17歲的科學家,雅克布知道這個人17歲的時候,只是證明了伽利略的懸鏈線結果是錯的,但是當年他沒有證明懸鏈線到底是什麼,結果沒想到現在62歲了,竟然把這個結果給求出來了,真是挺嚇人的,但是更嚇人的還有第三封,他來自約翰伯努利,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這就讓哥哥倒吸了一口涼氣。晚上吃飯的時候弟弟故意來問哥哥說信收到了嗎?哥哥沒說話,只是默默的點點頭。弟弟就故意感嘆著:「哎,真是個難題呀,花了我整整一天一夜才得到了答案。」

而哥哥知道這個問題已經花了自己一年的時間都沒有解決,他就是雙曲餘弦函數,這個是在理工科本科的數學基礎課中才會涉及到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不多說了。你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個方程就可以了,那這篇文章我們要從微積分解決懸鏈線的故事中得到一個什麼科學上的收穫呢?有人可能聽到這個故事就會被達文西為伽利略感到遺憾,他們怎麼就錯過了這個問題的解決呢?或者心裡頭多少期待著在達文西那個年代,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些畫家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情緒是因為不了解科學發展導致的。項鍊是怎麼下垂的,這個問題說出來,好像是一種平淡無奇的問題,但其實每個學科的發展都是有脈絡的,具體知識成果什麼時候出現是存在先後條件的,數學也是如此,凡是科學問題都存在著這麼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就是預先先把它定位。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笑笑的文章,那就點讚關注笑笑吧。以後的文章我們還會為大家持續帶來一些乾貨,記得關注笑笑哦!

本篇文章為很酷也很愛笑原創文章,目前只在百家號獨家發布,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微積分是用來幹什麼的
    不上大學,就一直不知道微積分能做什麼用,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微積分還是用來考試做題用。這是數學教育的無奈,不止我國,世界各國的公立學校大都如此。因為他源於普魯士軍隊培養士兵的體系,法國大革命以後,普魯士軍隊領導發現,如果士兵都是文盲的話,很多戰術命令執行不到位,還是那些有文化的士兵戰鬥力強。於是全民皆兵的氣氛下,兒童必須進入學校統一學習。
  • 冷門的雙曲函數之應用_懸鏈線
    懸鏈線進入公眾視野,源於達文西的畫作《抱銀貂的女人》。這幅畫作中,女士脖頸上懸掛的黑色珍珠項鍊與主人相互映襯呈現出不一樣的美與光澤,而達文西卻心生好奇:固定項鍊的兩端,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那麼項鍊所形成的曲線是什麼?隨著後人研究的深入,懸鏈線的廬山真面目被揭開。
  • 微積分的歷程:什麼是微積分?所要解決的 4 個主要問題是哪些?
    - 約翰·馮·諾伊曼摘自 [遇見數學] 系列文章《動畫圖解微積分》,本節的主要內容:微積分是研究變化的科學微積分要解決的 4 個主要問題微積分是以數學方式深刻理解連續變化的重要工具,也是透過對"無窮"的理解與掌握髮展出來的一套計算方法。微積分要解決的 4 個主要問題微積分最初是為解決自遠古以來人類感興趣的四個主要問題而誕生發的。古希臘人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後來中國和中東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 人類為何要發明微積分?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微積分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經過很多數學家積累並總結起來的一套數學運算系統,目的是為了解決科學模型中的變量求解問題。
  • 除了拋物線、雙曲線,建築中的曲線還有懸鏈線!
    時,曾提出一個問題。  ▲ 抱銀貂的女人,達文西,1490年  伽利略錯誤地猜測懸鏈曲線也是拋物線。直到1690年雅各布·伯努利正式提出懸鏈線問題,向數學界徵求答案。1691年他的弟弟約翰·伯努利和萊布尼茲、惠更斯三人各自都得到了正確答案,給出懸鏈線的數學表達式--雙曲餘弦函數。
  • 懸鏈線揭秘:自由懸掛的鏈條或電纜的方程式是什麼?
    他也創造了懸鏈線一詞。除惠更斯外,瑞士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和德國數學家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茲還為懸鏈線方程的完整描述做出了貢獻。十九世紀,伽利略懷疑懸掛的鏈條實際上是拋物線。然而,在艾薩克·牛頓和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發展了微分和積分學的框架之後,僅僅半個世紀之後,一個嚴格的數學證明就誕生了。
  • 《簡單微積分》:背公式不是必須的
    無須背誦公式、煩瑣計算 僅用「閱讀」理解微積分原理 豐富圖解 親切解說 傳授日本微積分入門的「巧妙思路」 微積分的本質在於方法。簡單說,如果抓住思考的「要領」,那麼能輕而易舉地理解複雜算式。相反,如果不能掌握思考要領,直接從計算技術入手的話,微積分的學習便如同咀嚼沙子一般變成了苦澀的修行。
  • 科普:微積分是個啥?
    李電匠是學電子的,因為是填鴨式學習,在上大學時,學微積分的時候沒有講麥克斯韋方程,沒有講數字電路,等用到複變函數,傅立葉級數了,微積分又丟了,後面什麼拉普拉斯變換,Z變換等等就根本看不懂了。直到畢業後,根據工作需要,重新撿起來,發現原來如果不知道事物的緣由,你就不知道過程和後續。微積分也是如此。在任何領域裡面,最後的計算式都是一個一個的標準數學模型。微積分就是一類標準數學模型。
  • 從阿基米德到牛頓,那些駕馭微積分的天才們!
    偉大的古希臘科學家、工程師和數學家阿基米德給我們留下了兩句名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有一句傳說源自他對槓桿的研究 :「給我一個支點(place to stand),我能撬起地球。」另一句是著名的「尤裡卡!」(eureka,「我找到啦!」)。據說,起因是他在泡澡時得到的靈感。
  • 大話微積分——那些津津樂道的八卦
    據說在1669年,牛頓在劍橋大學升為數學教授。當時學校資金緊張,教職工薪水已欠數月。
  • 微積分發明史
    這種想法跟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的一樣大錯而特錯。數學是物理的基礎,而物理發展則推動了我們的科技,這毋庸置疑,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的發明家首先是一個物理學家。我們的文明發展到今天的地步,亦離開不數學,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都有賴於數學的發展才能得以深入研究。有一個很典型的故事,一個物理系的學生問他的老師:「為什麼近一百年來物理學都沒有什麼驚天動人的建樹?」
  • 從阿基米德到牛頓,那些駕馭微積分的天才們
    撰文丨史蒂夫·米爾斯基(Steve Mirsky)翻譯丨紅豬偉大的古希臘科學家、工程師和數學家阿基米德給我們留下了兩句名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 人類現在科技不發達,實現長生不老會引發什麼問題?
    本人在1985年夏天去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球生活了一個月時間。掌握了他們許多超前的科學技術,以及與宇宙核心秘密有關的方程。特別是他們的人工場掃描技術,一旦被我們社會所重視,立即可以引起人類天翻地覆的變化。我現在在業餘時間研究、宣傳外星人人工場掃描科技,至今已經堅持了36年。很遺憾,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
  • 你也能懂的微積分
    其實不然,微積分並不難,它的基本思想甚至是非常簡單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初中生學習微積分的事了。所以,大家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微積分並不是什麼很難的東西,我們連高大上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都看過來了,還怕什麼微積分對不對?只要跟著長尾科技的思路走,我相信一般的中學生都是可以非常順暢地理解微積分的。
  • 原來數學大神們是這樣想問題的——圖說微積分發明之謎
    其中,在「微積分的制定與分析的形成」一章中,收錄有克卜勒、卡瓦列裡、費馬和沃利斯等先驅們的啟發性著述,以及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時的詳細文獻資料。這使得我們可以一睹先賢的風採,進而了解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們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 微積分原理之辨析
    1734年,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在《分析學家——致一個不信教的數學家》中提出牛頓微積分原理的悖論,批判牛頓的無窮小量o的邏輯錯誤。1821年至1823年,為解決貝克萊悖論,法國數學家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1789-1857)提出極限理論。
  • 科學網—找到微積分中的「主角」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火爆校園的課程,而是一場特別的講座。講臺上鬚髮皆白的老人已經年過八十。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數學家林群。 近日,林群給人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由淺入深又通俗易懂的報告,題為《什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理學院、文學院等學院的老師以及兩百餘名來自校內外不同專業的學生令臺下座無虛席。
  • 當牛頓發明微積分,中國人在幹什麼?
    牛頓油畫像  當牛頓發表力學定律和微積分的時候,是中國的哪個朝代?中國學者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