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找到微積分中的「主角」

2020-11-22 科學網

林群院士在臺下與學生交流。

■本報記者 韓琨

夏日傍晚,吹著還有點涼意的微風,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商學樓一層的扇形教室裡坐滿了學生。不時地,還有路過的學生好奇地探頭進來,然後趕緊溜進教室靠在牆邊找個地兒立住,凝神聽講。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火爆校園的課程,而是一場特別的講座。講臺上鬚髮皆白的老人已經年過八十。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數學家林群。

近日,林群給人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由淺入深又通俗易懂的報告,題為《什麼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理學院、文學院等學院的老師以及兩百餘名來自校內外不同專業的學生令臺下座無虛席。

思維的意義

「微積分其實很簡單。」講座剛一開始,林群就對滿座的老師和學生說道。

作為我國在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研究領域內著名的數學家、學科帶頭人,林群主要研究計算數學,用於反應堆和經濟學,並致力於數學普及,近些年來長期從事泛函分析、微積分等的宣傳普及。由於晚年致力於科普工作,還著有《微積分快餐》等作品。2015年,林群被評為年度科普人物。

在講座現場,他選擇了只有小學水平的觀眾都聽得懂的開場——算術和幾何。

「算術解決我們基本的生活能力。幾何訓練的是我們的思考能力。」他一邊說,一邊用粉筆在黑板上嫻熟地畫線作圖。

「幾何裡最出名的定理之一是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那麼,誰會證明?」畫出一個三角形後,林群拋給現場觀眾一個問題。一名來自環境學院的女生反應迅速,拿起工作人員遞過的話筒以做平行線的方式簡明扼要地給出了答案。

在肯定了這位女生的證明方法後,林群解釋,這是他在各個地方招生或者面試時很愛給學生出的一道題。但是,他想要傳遞的觀念並不在於讓學生明白或者記起怎樣證明這一定理。

他提醒道:「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並不是真理,要看你生活在什麼地方。你生活在平面上,這就是真理;你生活在球面上,這就是個偽命題。」 林群總結道,人類的認識是思維的方法,平面幾何的例子使人們知道什麼叫正確思維。「如果我們前提不正確、假設不正確,一切全錯了。」

「所以,你們說微積分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呢?」林群笑道,「微積分的思想可以在哲學、文學、歷史等多個領域和角度找得到應用。」

「託爾斯泰用微積分寫《戰爭與和平》。」林群拋出了一個令在場師生都有些意外的陳述句。託爾斯泰闡述《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觀中用了微積分的思想:「只有採取無限小的觀察單位,歷史的微分,並且運用積分的方法(得到這些無限小的總和,或微分的積分),我們才有希望了解歷史的規律。」

林群還舉了經濟生活、歷史上一些生動的例子,說經濟學和歷史同樣離不開微積分思想,有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無數微分的積分,歷史就是它的無數微分積分的結果。

微積分的「主角」

「大家還讀過《安娜·卡列尼娜》《堂吉訶德》《歐也妮·葛朗臺》等名著,裡面有幾個主角?」他繼續舉例道。

面對著大家臉上浮現的不解,林群解釋,一般認為,一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不應該超過三個,要主次分明才能成就經典。

「那麼,在微積分裡,誰才是主角呢?」林群又問道:「《託馬斯微積分》有1900多頁,每頁有上百個公式,一本書有幾十萬個公式,也就有幾十萬主角,這樣誰能記得住呢?」

為了引出微積分的主角,林群又引用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末尾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說:「就像這句話道出了整本書的核心一樣,在微積分中,核心思想同樣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先做微分,再做積分』。」

至於微積分中的主角,林群從成千上萬個公式中選擇了兩個:牛頓—萊布尼茲公式和泰勒公式。

「然後,在微積分中,大家一定要有不斷加『9』的概念。」林群用無限切割計算圓面積的比方闡述了極限的概念。

他說:「相比算術,微積分的新觀點就是9可以不斷增加,是一個動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結果。微積分是動態的,算術是靜態的。」

「創新要從娃娃抓起」

今年82歲高齡仍致力於科普,是因為林群認為「科普是科學家的天職」。在他看來,微積分所蘊含的無限和動態的觀念是打破既有知識結構的新觀念,而這些新的觀念要「從娃娃抓起」。

「微積分是個不斷走向無窮的過程。受過普通訓練的人不能接受。但娃娃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林群說。

演講結束後,不少人大學生紛紛向林群提問,希望這位研究了一輩子數學的科學家能夠告訴大家,究竟怎樣才能學好數學。林群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作為回答——「要在一本書裡找到酵母」。

在他看來,如同他總結的微積分的精華一樣,把數學學得容易就是要找到什麼才是數學的「酵母」,但這項工作很難,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以做到。這也是目前科研領域原創性研究很少的原因之一。

「我們現在寫的大篇幅文章,只因為我們不知道把數學越變越簡單,而是把數學越變越複雜了。」他感慨道。

在與學生交流時林群強調,這次講座他最想要宣傳的是「少即是多」的思想。「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接受這個,在這個基礎上創新就有希望。千萬不要被很多公式壓倒。」他說。

據了解,林群的此次報告是中國人民大學「重新審視現行微積分原理」系列講座中的第二場。此前,丁小平介紹了微積分發展的歷史,揭示了現行微積分原理中存在的錯誤,分析了微積分原理重建的途徑。第三場則是張景中院士講授「微積分的新思考」,講解了不用極限和無窮小的微積分原理。

「此次系列報告是微積分原理科普系列報告,旨在引發同學們對微積分學習的興趣和對現行微積分原理進行思考。」現場工作人員、人大研究生王藝軒向記者解釋了系列講座的由來。

《中國科學報》 (2016-06-09 第5版 大學周刊)

相關焦點

  • 大話微積分——那些津津樂道的八卦
    為解決此問題,牛頓潛心研究創立了微積分,將一門名叫「微積分」的新科目設為全校的必修課,並規定不及格者來年必須繳費重修直到通過。很快教師們的工資發了下來。1.積分如聚,微分如怒,函數表裡可微處,望偏導,意躊躇,傷心泰勒經行處,佩亞諾拉格朗日都做了土。
  • 微積分的歷程:什麼是微積分?所要解決的 4 個主要問題是哪些?
    微積分的系統發展是在 17 世紀才開始的,而它就是一門研究、計算變化的科學,主要分為兩類: 微分(Differential Calculus) 和積分(Integral Calculus),兩者是分析中的兩種基本的極限過程,實際互為逆運算,也就是被統一為微積分學的原因。
  • 這就是微積分的強大之處——數據可視化中的運用
    微積分是一種以純粹形式發展起來的抽象理論。微積分,更確切地說是分析學,是研究數量變化率(可以解釋為曲線的斜率)和物體的長度、面積和體積的數學分支。微積分分為微分學和積分學。數據科學家幾乎對每一個模型都使用微積分,梯度下降是機器學習中微積分的一個基本但很好的例子。梯度下降法梯度測量的是如果你稍微改變一下輸入,函數的輸出會改變多少。假設你有一個球和一個碗。無論你把球放在碗裡的什麼地方,它最終都會落在碗的底部。
  • 王珂的微積分講義
    高等數學、微積分是工程師或大學工科本科生的基本功。
  • 微積分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轉變思維和學好微積分的關鍵
    數學分析是國內數學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課,其中的內容包含著微積分;而其他理工科的學生會學習包含微積分內容的高等數學,同樣作為基礎課程。無論是數學分析,還是高等數學,最重要和基礎的一個概念就是極限。要想學好微積分,透徹地理解極限的概念和思維方法。首先,簡單說一下極限的發展背景。
  • 微積分及其應用
    諮詢熱線:0471-4969085  摘要:微積基本公式 將微積分中的定積分及不定積分緊密聯繫在一起,使生活的極限問題、經濟效益問題解決起來更容易。對微積分的學習體會  通過對微積分的學習,我了解到定積分和不定積分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  聯繫。首先,利用定積分可以解決求曲邊梯形的面積問題。例如:為了準確草場的畜牧量,需要先估算草場面積,對於不規則圖形的草場的面積計算,就運用到定積分,也就是「窮竭法」的指導思想。另一個概念,既不定積分,不定積分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經濟成本問題。
  • 微積分基本定理的理解
    也叫牛頓-萊布尼茲公式,通常也被稱為微積分基本定理,揭示了定積分與被積函數的原函數之間的聯繫。
  • 物理競賽中的微積分基礎
    本文主要介紹物理競賽中的微積分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AP微積分複習經驗總結
    2.AP微積分AB與BC五分率如何?很多報名微積分考試的考生,大多數同學認為它是「最簡單」的一門AP,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微積分本身知識點並非簡單,而是AP微積分BC的五分率非常高,可以達到近50%。 導致其五分率高的原因是AP微積分BC的容錯率非常高,接近25%-30%。也就是說,108分的卷子,你到了大約75分以上就可以五分了。
  • Leibniz 如何想出微積分?(二)
    後來他曾描述他為何會想到差分以及差分的差分(即二階差分)等等的概念,並且強調差分扮演著他的所有數學思想的主角。在邏輯中,他徹底地分析真理,發現終究可化約成兩件事:定義與恆真語句 (indentical truths)。反過來,由恆真語句就可推導出豐碩的結果。
  • 微積分是什麼神,竟如此奇妙?
    因有學生誇老師的微積分講得特別好,比教科書更易理解。這位數學教授決定自己開始編書。歷時七年,一部帶來巨額財富的微積分教科書面世。僅在2014年,書本的銷售額就突破2,660萬美元,斯圖亞特被英國衛報稱為「微積分界的搖滾明星。」看看,行行出狀元!
  • 微積分發明史
    好多人覺得數學沒有用,或者用處不大,上學學習的三角函數和二元二次方程組在實際生活中根本應用不到,一般來說,只是在購物的時候用到一些加減法而已。這種想法跟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的一樣大錯而特錯。
  • 微積分出現後,人類就再也擋不住了!
    由於這種方法,史蒂芬·斯特羅加茨教授在他的最後一本書《無限的力量:微積分如何揭示宇宙的秘密》(第37頁)中稱阿基米德是第一位像畢卡索那樣的立體派藝術家。他能夠將曲面面積轉換成三角形的組合,因為他知道如何找到該形狀的面積。這種方法使他認識到一個有趣的事實,拋物線段的面積與第一個大三角形的面積之比是4/3。4/3的比例非同尋常,因為在音樂中,它被稱為「完美的四分之一」。用三角形做拋物線段是一個獨特的想法,因為它是微積分無形存在的一個非凡例子。
  • 微積分出現後,人類就再也擋不住了
    在費曼、麥克斯韋、特斯拉和Loon的例子中,你可能會注意到聰明人對變化感興趣。要麼他們想要理解它,要麼他們想要追求它。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或夢想,這些美麗的頭腦都使用了微積分。我們可以說,微積分關注的是事物隨時間的變化。數學本身創造變化。數學變化的概念出現於50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對事物變化的概念思考得非常深刻。
  • 定積分——微積分中最龐大的模型
    定積分——微積分中最龐大的模型(請先關注,再下單)定積分的定義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被老師和學生們有意無意地忽視,無他,太難爾。這種忽視對於平日說「微積分無用論」的人來講,恰恰證明了「無用」的原因,有用的往往被「忽視」了。幾乎沒有哪個定義如定積分一般給出一個完美的數學模型,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橫跨兩千多年才完成曲線圍成的圖形面積的求法,這個完美的建模的過程對於人的思維發展和數學的應用來說其價值都是難以衡量的。可惜,絕大多數人深入寶山空手而歸,僅僅關注使用微積分基本定理去計算定積分,錯失自我提升的一個機會。
  • 微積分的運用
    微積分應用在普羅大眾的生活中真的像被打入冷宮一般難以發光發熱,就像下面這則笑話在1972年秋天
  • 學習遊戲《微積分歷險記》:這會難倒《遊戲人生》裡的空和白嗎?
    最近騰訊公布代理一款「學習功能遊戲」《微積分歷險記》,沒錯,就是微積分,就是讓許多大學生瞬間豎起寒毛的三個字「微積分」。具體遊戲操作類型就是玩家操作一名叫做伊誇的女孩,被困在可能被太陽風暴摧毀的星球上,必須通過微積分來解決面前一個個謎題來激活機關或開闢道路,而遊戲規則就是推導公式和繪製函數圖像來解謎。
  • 微積分原理之辨析
    近年來,關於非標準分析的研究熱度明顯下降,但國內外仍有很多非標準分析的支持者,也有很多人從微分的概念著手指出微積分原理體系的問題,如國內南京大學數學家莫紹揆在1994年就深刻批判了現代微積分體系中強行引入微分的概念。2.
  • AP微積分Calculus中的積分方法總結
    新東方網>留學>留學考試>AP>正文AP微積分Calculus中的積分方法總結 2019-04-25 10:39 來源:南京新東方學校
  • 微積分初步
    建議以高中數理→微積分→物競知識→積分進階這樣的流程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