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阿比吉特 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 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 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與此前獲獎者不同,今年的獲獎者主要貢獻不在於提出新理論,而在於引入了一種新方法,主要採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以探索消除全球貧困的最佳方法。諾貝爾獎委員會稱,由於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在研究減輕貧困措施的效果時,田野實驗已成為發展經濟學家的標準方法。
重塑研究方法 使得田野實驗成為發展經濟學的標準方法
三位得主從研究領域來看均為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狹義定義下其研究對象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這不是發展經濟學第一次獲得諾獎,197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 阿瑟 劉易斯(Arthur Lewis)和西奧多 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也因發展中國家研究而獲獎。
不過,本次諾獎三位得主更重要的貢獻在於研究方法方面,他們主要通過實證研究方法,來尋求減輕全球貧困的措施。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克雷默和他的同事在肯亞啟動了一組關於學校教育的隨機對照實驗。實際上,他們的實驗相當於是把提高低收入國家人力資本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更小、更容易處理的具體主題,每一個主題都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實地實驗進行嚴格研究。例如,克雷默在田野實驗中發現,更多的教科書和免費的學校餐食對教學效果影響不大,而對弱勢學生的針對性幫助則大大改善了教育成果。
巴納吉和迪弗洛等人則對印度兩個城市的學生補習項目進行了研究,衡量孟買和瓦爾道拉的學校聘請助教的作用。實驗表明,在短期和中期對最弱的學生提供針對性幫助是一個有效的措施。
三人的研究以及後來的實地實驗都表明,許多低收入國家的教育方面的主要問題不是資源匱乏,最大的問題在於教學不足以適應學生的需求。三位得主在肯亞和印度進行的早期實地研究之後,新的野外實驗在其他國家陸續開展,並且將研究範圍擴展到衛生、信貸和農業等領域。
三位獲獎者設計的實驗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首先,幹預組和對照組的參與者都是在日常環境中做出實際決策,這意味著測試新政策措施的結果通常可以在現場應用。其次,他們不僅測試了某種幹預措施是否有效,還測試了原因,這是在為可持續的改進而探索人們決策背後的推動力。
諾貝爾獎委員會稱,他們在重塑發展經濟學研究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由於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在研究減輕貧困措施的效果時,田野實驗已成為發展經濟學家的標準方法。
他們發現了什麼?
儘管是在一個個具體話題中進行的實驗,但三位獲獎者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普適性的成果。
在教育領域,巴納吉和迪弗洛等人的研究表明,對弱勢學生的針對性支持具有很強的積極作用。總的來說,一系列對低收入國家教育進行的實驗研究表明,一般來說,額外資源的價值有限,但使教學適應學生需要的教育改革是很有價值的。
在健康領域,克雷默和合著者進行了一項實地試驗,調查了人們對寄生蟲感染驅蟲藥的需求如何受到價格的影響。他們發現,當藥物免費時,75%的父母會給孩子服用這些藥;而當該藥收取低於1美元的價格時,只有18%的父母會給孩子服用。這顯示窮人對預防性醫療的投資極為敏感。
許多貧窮國家的低疫苗接種率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是有限理性。迪弗洛、克雷默等人調查了小農為何不採用相對簡單的創新技術,一種解釋是現在的偏見使他們傾向於推遲投資決策。有限理性對政策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有偏見的個人,臨時補貼比永久補貼更好。
如何解釋各國人均收入的巨大差異?巴納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得出了一個事實: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同一生產要素的國內回報率方面存在巨大的異質性,遠遠超過全經濟體回報率的跨國異質性。換句話說,在同一國家內部,一些公司使用最新的技術,而另一些公司使用過時的生產方法,從二者之間的生產率差異結果來看,發展中國家遠大於發達國家。巴納吉和迪弗洛認為,這些配置不當可以追溯到各種市場缺陷和政府失靈,因此,理解並最終減輕貧困的一個核心步驟是,確定所觀察到的效率低下的根源,以及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
除了理論發現之外,三人以實驗為基礎的新研究已經有了實際政策效果,幫助減輕了全球貧困。例如,巴納吉和迪弗洛在印度的研究引發了大規模的學校支持項目,這些項目目前已惠及10萬多所印度學校。還有,根據克雷默的除蟲研究結果,世衛組織建議,向生活在寄生蟲感染率超過20%的地區的學齡兒童免費分發藥物。
另外,還有一些研究成果的總體影響,例如,受關於扶貧工作的無效投資研究影響,各國政府和組織已關閉了許多被證明無效的方案,而撥出大量資源來採取更有效的措施。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發展經濟學已經成為主流經濟學中的一個蓬勃發展的、以實驗為基礎的領域。三位獲獎者的新研究已經幫助減輕了全球貧困,並具有進一步改善地球上最貧困人口生活的巨大潛力。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