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一處地表塌陷 是天坑還是漏鬥未有定論(圖)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羅城四把鎮一處地表塌陷,兼具「超級天坑」及「大型漏鬥」特徵

  它是「大型漏鬥」 還是「超級天坑」

  「羅城發現罕見天坑!」今年11月份以來,隨著國內眾多媒體報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棉花村內的一個大型地表塌陷,引來眾人的關注。南國早報記者實地採訪後發現,這個塌陷到底是「大漏鬥」,還是「超級天坑」,尚待地質專家鑑定

  探訪

  這個「天坑」形狀有點怪

  12月11日,記者輾轉來到了處在石山谷底的棉花村。在距棉花村約一公裡的山峰之間,有一個圓形的大型地表塌陷。它就是吸引眾人關注的「棉花天坑」。

  「天坑」有四面內壁,有一面是垂直的峭壁,無植被覆蓋,峭壁中部有一個山洞;另三面內壁則覆蓋著茂密的植被,其中有一面是呈階梯的「大陸架」狀,一直延伸到底部。

  家在棉花村口的村民謝體永,是不少探訪「天坑」者的嚮導。3年前,河池市一越野車賽事公司的負責人陳華,曾多次與謝體永到「天坑」考察。謝體永說,當時他們組織村民,在「天坑」的緩坡一側,砍伐出一條道路來,不用藉助繩索等裝備,便可步行到「天坑」底部邊緣。現在,由於植被重新覆蓋原來的小路,已無法走下坑底。

  「棉花天坑」是天坑嗎?記者也產生了疑惑。在1998年前後,作為世界第二大天坑的樂業縣大石圍天坑尚未開發旅遊,記者曾隨考察隊,對大石圍天坑進行7天的考察。與「棉花天坑」相比,大石圍天坑四面絕壁,並無緩坡,全靠攀登繩上下。為何「棉花天坑」的「體貌」卻如此不同?

  追蹤

  它兼備天坑和漏鬥特徵

  「天坑」是巖溶地區的喀斯特地貌,但它的名稱並不是傳統的稱謂,而是多年前國內地質專家,在隨著世界第一天坑「重慶小寨天坑」、世界第二天坑「樂業大石圍天坑」等陸續被發現後,對這一新型地貌特徵的新命名。

  在喀斯特地貌中,「天坑」與「漏鬥」有類似的地貌,都是地表塌陷,但兩者也有區別。200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所長朱學穩在對這兩種地質現象研究後,發表過專門的論述。天坑被他定義為:四圍巖壁峭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緩坡,不包括後生改造),深度和平面寬度均不小於50米的地表塌陷。如果深度、口部寬度等於或大於200米,為超級或大型天坑。

  在朱的論述中,漏鬥是一種石灰巖坑或呈封閉漏鬥狀的小窪地,底部常有落水洞與之伴生。漏鬥一般不具備陡峭的巖壁,口大底小,其深度多為幾米至幾十米,深度超過100米,口部面積1萬平方米的漏鬥,便是罕見的大型漏鬥了。在溼潤喀斯特地區,漏鬥的分布極為普遍,而天坑卻「鳳毛麟角」,極為罕見。

  被陳華命名為「棉花天坑」的塌陷,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天坑呢?結合地質專家的論述和棉花村塌陷的實際情況,記者發現「棉花天坑」同時具備「超級或大型天坑」及「罕見的大型漏鬥」的特徵,難以判斷到底是天坑還是漏鬥。

  親歷者

  「棉花天坑」深度近300米

  12月11日,多次下到底部探訪「棉花天坑」的陳華告訴記者,當初他考察時原本打算搞越野車賽道,如今改為投資旅遊開發。他當時確實是請人伐道後從緩坡下底。

  據陳華介紹,經過測量,「天坑」絕壁一側的最高點,到坑底最低點的落差為296米,坑口的寬度為260米。這個數據,約為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的一半大小。「棉花天坑」與大石圍天坑不同的是,它的底部並不像大石圍天坑那樣,是個封閉性的原始森林,以前曾有當地村民下到坑底種樹。

  陳華說,在「棉花天坑」底部,有一個數十平方米的平臺,從坡底到平臺之間,還有一個圓形的塌陷,這裡才是真正的「四圍峭壁林立」,但高度只有三四米。在平臺一側,有個直徑一米多的落水洞,坑底沒看到明顯的地下河,也沒聽到暗流的聲音。在峭壁上的長方形山洞,他也去探查過,走了不遠就到盡頭。在底部,陳華等人沒有發現罕見的動植物等,只看到過一條盤起來有汽車輪胎大小的蟒蛇。

  如果以「四圍峭壁林立」,沒有任何「緩坡」來區分,「棉花天坑」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天坑」,更符合漏鬥的特徵。但如果說它是漏鬥,它卻具備一般漏鬥沒有的「陡峭的巖壁」,它的深度、寬度,顯然遠遠超出了「罕見的大型漏鬥」一般數據。

  說法

  是天坑還是漏鬥需專家鑑定

  羅城縣旅遊局局長韋龍德介紹說,對於棉花村這個地表塌陷,目前為止沒有組織地質專家考察論證過,它到底屬於天坑還是漏鬥,目前尚未有定論。據他介紹,以前曾有地質專家帶領英國的科考人員,到棉花村考察,但對該處塌陷到底是天坑還是漏鬥或者其他結構,都無人作出表態和結論。

  「棉花天坑」不管是天坑,還是漏洞,這並不影響棉花村的美麗。因為在它的一公裡範圍內,密集了溶洞等與眾不同的奇特景觀。距離「棉花天坑」不遠處,有兩個尚未開發溶洞,巨大的空穴中,還保留著完美的各類造型奇特的石鐘乳。

  什麼是天坑?

  四圍巖壁峭立,深度和平面寬度均不小於50米的地表塌陷。深度、口部寬度等於或大於200米,為超級或大型天坑。在溼潤喀斯特地區,天坑極為罕見。

  什麼是漏鬥?

  漏鬥是一種石灰巖坑或呈封閉漏鬥狀的小窪地,底部常有落水洞與之伴生。漏鬥一般不具備陡峭的巖壁、口大底小,其深度多為幾米至幾十米,深度超過100米,口部面積1萬平方米的漏鬥,便是罕見的大型漏鬥了。在溼潤喀斯特地區,漏鬥的分布極為普遍。

  「棉花天坑」地貌特徵

  ●地貌:有四面內壁,有一面是垂直的峭壁,另三面內壁則覆蓋著茂密的植被,其中有一面是呈階梯的「大陸架」狀,一直延伸到「天坑」底部;

  ●數據:「天坑」絕壁一側的最高點,到坑底最低點的落差為296米,坑口的寬度為260米,約為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的一半大小;

  ●對比:大石圍天坑底部是個封閉性的原始森林,「棉花天坑」以前曾有當地村民下到坑底種樹。(南國早報記者 駱南華 文/圖)

相關焦點

  • 天坑:喀斯特地貌獨特景觀
    初看,天坑似乎像另一種喀斯特景觀——漏鬥,人們有時也將其稱為大型漏鬥或大型塌陷漏鬥,然而,天坑與一般漏鬥卻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在喀斯特景觀中,漏鬥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地表喀斯特形態。其主要特徵,是呈從上部向底部逐漸收縮的漏鬥狀或碟狀。喀斯特漏鬥主要發育於可溶性的碳酸鹽巖和蒸發巖中。根據漏鬥形成條件和形成過程的差異,漏鬥被分為溶蝕漏鬥,塌陷漏鬥,埋藏漏鬥等6種類型。
  • 四川第二處!樂山也有天坑了 飛流直下灌「漏鬥」
    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地礦局獲悉,樂山市沙灣區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人員在牛石鎮安池村附近發現了一處巖溶景觀。該處景觀經地礦局地質專家李忠東現場考察後,確認為天坑並暫定名為「硝鬥巖天坑」。硝鬥巖天坑是繼宜賓興文之後,四川境內發現的第二處天坑。李忠東介紹,硝鬥巖天坑發育於2億多年前的灰巖地層中,此處天坑整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形成了環壁峻峭、坑口為橢圓形的大型負地形。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天坑是什麼坑?
    這處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這是我國境內繼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陝西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   那坡天坑群內發育有類型眾多的巖溶地質遺蹟,尤其是豐富多彩的巖溶洞穴、巖溶峽谷、伏流和瀑布景觀,難能可貴的是基本都保存完好。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天坑是什麼坑?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是「天坑是個什麼坑?」   天坑   2019年11月15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那坡縣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   這處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這是我國境內繼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陝西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
  • 四川有一巨坑,是世界最大天坑的2倍,堪稱「天下第一大漏鬥」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個景區,也是四川省內的自然景觀,其喀斯特地貌堪稱世界一絕,尤其是著名的天坑,比世界最大的美國"阿里西波"規模還要大兩倍,它就是興文石海。尤其是著名的天坑,是我國發現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景觀堪稱世界一絕。
  • 喀斯特地貌--「天坑是怎樣形成的」
    天坑,學名叫喀斯特漏鬥,是喀斯特地區的一種特殊地型。天坑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巖石特性、地質構造和水文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溼熱,雨量充沛,樂業地區有大片石灰巖地質,年平均降水量近1400毫米。雨水降落在石灰巖地面上,沿著巖石的裂隙滲入地下,一路溶蝕四壁,逐漸擴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
  • 世界僅有的三大「超級天坑」,全部位於我國,神秘如地心之門!
    天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它用千百萬年時間使地面塌陷,形成一個個讓人類嘆為觀止的「大洞」。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天坑位於我國,因此,我們國家可以說是一個實至名歸的「天坑大國」。按照分級原則,寬度和深度都超過500米的天坑,被稱為「超級天坑」。
  • 世界十大最著名天坑:從瓜地馬拉城到貝里斯城
    以嚴格的地質學術語來解釋,天坑(sinkhole)是指由於水不斷侵蝕固體基巖,使地表發生塌陷形成的一個巨大的深坑,是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地形。目前在世界上發現確認的天坑有80多個,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天坑。
  • 天坑,大地的眼眸
    天坑作為一種奇特的地質奇觀,以它們千姿百態、壯美瑰麗的英姿,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和愛好者。此前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曾有大量集中的發現。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已發現並確認的天坑約80多個 ,其中有超過50個在我國。不僅如此,全球已發現天坑中的3個特大型天坑,重慶奉節小寨天坑、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廣西巴馬好龍天坑均在我國。
  • 四川廣元地陷區有地下溶洞 天坑為巖溶塌陷所致
    ,存在地下溶洞,巖溶頂板產生剪切破壞而導致地面塌陷。  12月12日凌晨0:40許,朝天區平溪鄉毛壩村三組屋基壪突發地陷,形成直徑40米,深度23米的「天坑」。涉及受災農戶4戶14人,未造成人員傷亡,致使王加順等村民的6間舊房屋、5間圈舍沉陷,4間新住房嚴重受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0餘萬元。
  • 超越美國天坑,重慶666米小寨天坑排第一,如外星人的地球工廠
    重慶市奉節縣有許多世界級的風景,最耳熟能詳的就是10元人民幣上的夔門、李白寫的白帝城,以及瞿塘峽,但很多遊客卻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漏鬥天坑也在重慶奉節,這個漏鬥的名字叫「小寨天坑」。圖/王傳貴首先,天坑是喀斯特漏鬥的一種說法,它是由若干座山峰凹陷下去,形成的橢圓型大漏鬥,形成過程是由於地下暗河長期衝擊碳酸鹽巖,引起巖層塌陷,小寨天坑就是這種地質奇觀的典型代表。這個小寨天坑的具體位置在奉節縣荊竹鄉的小寨村,那是一個藏在崇山峻岭裡的村子,人們種植果樹、花草、稻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 湖南一村莊被挖空遍地「天坑」 多處坍塌猶如地震
    被挖空的村莊遍地「天坑」航拍下的七井村,魚塘內滿是坑洞,村民的房屋倒塌。  12月22日,伴隨挖掘機的轟鳴,七井村兩棟小樓轟然倒地。其中一棟是前年才起的新樓。  從今年9月起,湖南省邵東縣黃陂橋鄉七井、光華、南元三個村莊陸續出現地表塌陷。16日晚,更是出現大面積坍塌。
  • 「天坑」之美,存於山水間
    這一「天坑心湖」是由攝影愛好者在附近航拍時偶然發現的,已在抖音、微博上引發不少人關注。據初步測量,整個天坑深度約200米,湖面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恆溫,碧綠清澈。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形成於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共有兩種成因類型:塌陷型和衝蝕型。
  • 廣西羅城石縫裡長出「致富果 」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17日,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農戶在萄園裡採摘毛葡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廣西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連片縣之一,由於石山地瘠薄、缺水缺土,在石山間種植毛葡萄成為了當地的一個重要的脫貧致富的產業,全縣累計有380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已有1200多戶貧困因種植毛葡萄實現脫貧。 中新社記者 翟李強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17日,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農戶在萄園裡採摘毛葡萄。
  • 廣西羅城開展中國仫佬族服飾設計評比活動
    圖為評選活動現場。   中新網廣西新聞10月16日電(蒙增師 吳修奕 林鴻) 10月15日,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開展中國仫佬族服飾設計方案有獎徵集評選活動,邀請有關民族服飾專家、學者以及對民族服飾有較深研究的人員當評委,並從縣紀檢等相關部門抽調3名人員組成監督小組,對評委評分全過程進行臨場監督。
  • 四川這個天坑,比世界第一大漏鬥大10倍,曾暗藏國防功能
    提起天坑,許多人都會想起重慶的小寨天坑。但是,在四川也有一個容積巨大的天坑,它就是位於四川廣元的川洞庵。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種,它的形成是因為水不斷侵蝕固體基巖,使溶洞頂部發生坍塌,最終在地表形成一個巨大的深坑,這個深坑就被稱為天坑。
  • 世界最大天坑群在廣西!這裡藏著30個天坑,來探索世界未解之謎吧
    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就在我國的廣西樂業,在這個不到二十平方公裡的地方竟然藏著三十個天坑,這裡天坑分布十分密集,景觀奇特,來到這裡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廣西樂業天坑群早在6500萬年前就存在了,這裡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最神秘的地方,它藏在遠離城市的山谷之間,這裡的天坑如同繁星一般分布在這些山谷之中,每個天坑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其中有著七個超級大型天坑,即使是在國外也很難見到這樣的奇觀。在天坑底部是無人踏足過的原始森林,雄偉壯觀,十分神秘。
  • 廣西最神秘的天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森林,還有兩大世界奇觀
    百色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區的一座地級市,與貴州、雲南等地接壤,是一座富有特色的革命老區,境內總人口數將近420萬。百色市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這裡一直是我國西南地區去往東南亞各國的主要通道,已經成為該地區繁忙的公路交通樞紐,另外鐵路、航空等領域也頗具優勢。
  • 小寨天坑–一家人的桃花源
    熟悉地理或熱愛旅遊的人,也許都知道天坑,知道它的宏大和深邃,知道它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奇觀。但你是否知道,在天坑深處還隱藏著一些溫暖的、鮮為人知的秘密?在看似坐井觀天的有限空間裡,有的人竟以天坑為家,而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怎樣的別有洞天的世界呢?
  • 麥田塌陷現三個「天坑」 曲阜多戶村民搬家避險
    這一看, 院子裡出現個大坑, 老兩口嚇蒙了, 好一陣子沒反應過來, 再往坑裡一看, 有四五米深。5月19日下午3點多, 麥田裡也塌陷了一個大坑。 5月25日, 馬路邊上又塌陷了一個大坑。村民擔心「天坑」 再次出現接連出現三個天坑, 引起各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