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星|崔鵬:與泥石流「搏鬥」的科學勇士

2020-08-16 純淨資溪


崔鵬在災區勘察。(來源:人民日報)

多年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副所長崔鵬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山地災害防治第一線,被譽為我國首位「泥石流院士」的科學家。

「忙」一直是崔鵬的工作常態。這位和山地災害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長者,看起來有些疲憊,但一提及泥石流研究,他立刻精神矍鑠,滔滔不絕。

在外人看來,山地災害研究經常要出野外,艱苦且危險,是個「冷門」專業,但崔鵬卻覺得非常有意思。從1985年到成都山地所工作,崔鵬一直沉浸在山地災害防治領域,和兇猛的泥石流「搏鬥」了30多年,是我國第一位從事泥石流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也被譽為「山地安全的科學守衛者」。

崔鵬對泥石流產生興趣源於一場學術報告。當年,還是大學生的崔鵬聆聽了成都山地所唐邦興研究員關於泥石流研究的演講,被其所講內容吸引,後來便報考了唐老師的研究生。

泥石流是山區最具危害性的災害之一。我國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國,山地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聚集全國56%的人口。讀研期間,崔鵬跟隨導師到泥石流災害頻發的四川、雲南等地做野外考察,目睹了暴雨泥石流過後滿目瘡痍,鄉親們失去親人、家園的慘狀。就在那時,「除害興利、防災為民」的種子在他心中悄悄生根。

1997年,崔鵬完成英國博士後研究工作,放棄優渥的待遇,毅然回國。彼時,出國留學熱潮盛行。

崔鵬對這些情況瞭然於胸。他以獲得的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18萬元科研經費為基礎,帶領青年科研骨幹「自力更生」,積極爭取國內外各種科研經費,不斷改善科研條件,一批瞄準學科前沿的研究隨之展開。

對於做研究,崔鵬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不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圍繞國家需求的應用研究,都始終以科學事業的本質為核心。做科研不要怕坐「冷板凳」,認準了一個方向就堅持把它做下去。只有不斷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在學生們眼中,導師崔鵬非常的認真。學生張建強說,在研究中,很多時候要構建模型,還原山地場景。在年輕人看來,模型「差不多」就行了,但在崔老師眼裡,「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必須做到絕對精準。

靠日積月累、刻苦努力的「笨功夫」,崔鵬站在了泥石流災害研究的最前沿。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先後建立了基於起動機理的泥石流預測預報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揭示了次生山地災害的分布規律,在泥石流的物理過程和防治技術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學術成就。他還帶領團隊在委內瑞拉特大泥石流防治、中巴公路堰塞湖減災等方面開展國際科技援助。

對山地災害數十年研究積累的深入認知,讓他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刻,總能挑起重任。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崔鵬帶領團隊通過實地野外調查和遙感影像,在短短5天內,從256個堰塞湖中篩選判定出34個風險較大區域提交指揮部應急處置,其中就包括唐家山堰塞湖。這一科學判斷使唐家山堰塞湖及時得到疏散、洩洪,確保了下遊上萬名救災人員和倖存者的安全。

面對紛至沓來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傑出研究者獎」等各種榮譽,崔鵬卻看得很輕。他說:所獲得的成果,是在老一輩科研人員工作基礎上,國家、單位支持下完成的,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崔鵬周圍人稱他為「拼命三郎」。 2008年11月,崔鵬帶領科考隊在四川北川考察災後重建,山裡突降大雪。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百米深淵,科考隊乘坐的越野車翻山時突然向下滑了十幾米,差點墜下山崖。

對於這些經歷,崔鵬卻不願提及。他說,從事野外考察工作遇到危險是常態,做科研的人又有誰不拼呢。

「很拼」的崔老師對待學生時,嚴謹中透著慈愛。他很關注學生的成長,始終強調年輕人要有獨立的思想、看法,在校幾年不是僅僅發幾篇文章,而要獲得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領。

從學生時代「拜師學藝」,到帶學生獨挑大梁,崔鵬見證、參與了我國山地災害研究的發展歷程。他欣喜地看到,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減災防災科研工作越來越受重視。

崔鵬說,把單一災害防治朝著綜合性減災縱深推進,不僅要求科研人員對災害規律有更深認識,科學預見災害風險,還要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提供可操作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支撐起國家的未來」。

責任編輯:譚冰傑

相關焦點

  • 崔鵬院士:「泥石流」災害中的逆行者
    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以及「一帶一路震後很短時間內,依靠實地野外調查和遙感影像,崔鵬團隊摸清了34處大的堰塞湖的基本情況,對於公眾關注度極高的唐家山堰塞湖,他們提出了科學的認識和危險性評估,為應急搶險和科學處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 「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
    「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加強災害應對預案編制,提升對巨災規模、範圍和影響的認知水平,加強災害情景庫建設,構建巨災處置情景模型,編制可操作性的針對巨災全過程控制的行動預案。
  • 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地震等研究獲國家認可!
    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餘年。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
  • 「天府科技雲——科學E課堂」舉辦兩場重磅講座
    NEWS9月5日~6日,「天府科技雲——科學E課堂」推出兩場重磅專題講座,分別是「兒童閱讀規劃及學習力構建」和「大愛逆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的故事」專題講座。崔鵬院士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
  • 應急科普|關於「泥石流」,你知道多少?
    、泥石流水體補給和泥石流形成的溝谷條件等。冰川型泥石流分布在高山冰川積雪盤踞的山區,是形成、發展與冰川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一類泥石流。02 降雨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是指在非冰川地區,以降雨為水體來源,以不同的鬆散堆積物為固體物質補給來源,用雨水作為之間的潤滑劑的一類泥石流。根據降雨方式的不同,降雨型泥石流又分為暴雨型、颱風雨型和降雨型三個亞類。
  • 崔鵬院士:重點實驗室要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出席以西京學院為依託單位的陝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2020年年會。苗長貴希望實驗室加強科學研究,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崔鵬對實驗室建設提了五點建議:一是立足西部,做出特色,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基礎。二是抓住機遇,和同類實驗室、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搭建好平臺,出人才與出成果並重,打造優秀團隊。
  • 專訪|聽「最強大腦」聊四川 超百名院士組團來川當「智囊」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喝對茶」對人抵禦外界不良環境影響,保持身體健康有諸多積極作用。院士劉仲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都應該有自己量身定製的專屬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及湖南省十大創新獎。除了對年輕人喝茶充滿信心之外,劉仲華對川茶出川、香飄世界也同樣寄予厚望。「四川茶通過這一輪的發展,目前種植面積接近600萬畝,位列全國第三位,產量第四位。」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崩塌、滑坡、泥石流,地球的內力外力)
    01知識點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崩塌、滑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基礎條件和外界條件:①基礎條件:地形坡度較大、巖性鬆軟、結構不完整(裂隙發育)、軟硬夾層等;泥石流的形成,同樣取決於基礎條件和外界條件:①基礎條件:地形坡度較大、流域面積較大、鬆散堆積物較多、天然植被較少;②外界條件:降水豐沛(暴雨多發)、冰川積雪迅速消融,河堤(水庫、冰湖)潰決等。
  • 兩位北京「智源學者」葉傑平、崔鵬,入選國際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
    來自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的兩位「智源學者」葉傑平、崔鵬當選。另一位「智源學者」崔鵬是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主要從事大數據環境下的因果推理與穩定預測、網絡表徵學習研究,探索其在金融科技、智慧醫療及社交網絡等場景中的應用。此外,入選傑出科學家的華人科學家還有香港城市大學數據科學學院教授陳名華、微軟亞洲研究院系統與網絡研究領域研究員張琳韜等。
  • 網絡用語泥石流是什麼意思 一股泥石流和清流是什麼梗是誇人的嗎
    近期,網絡用語泥石流是什麼意思和一股泥石流和清流是什麼梗引起大家關注,那麼所謂的泥石流和清流是誇人的嗎?大家都知道,這兩個網絡用語最早火起來是在裡約奧運會期間,更是和奧運健兒傅園慧和寧澤濤有關。
  • 陰陽師:一星姑獲鳥堪稱傳奇?每日一抽出這個真稀奇!
    在咱們陰陽師之中,式神的星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很多痒痒鼠們每日每夜的肝狗糧就是為了想快速的升級自己的式神,好讓自己的崽崽們能夠在各大副本或者鬥技之中展現自己。然如果你擁有一個一星的式神你會怎麼辦?沒錯,是一星的式神喲!
  • 每日科普|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先是9月初有媒體曝出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消息一時間引起了熱議。但11月17日,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的文章顯示,最初報告的磷化氫水平至少比最新的結論高7倍,這就意味著金星上的磷化氫含量也許沒有那麼高。
  • 每日一星|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經過一段冰川時,已經在氣壓很低的高原走了很遠的丁德文,忽然覺得兩腿發沉,腳下一滑,順著山坡就滾了下去,之後便什麼也不知道了……一陣徹骨的寒冷,讓丁德文睜開眼。一看表,過去了兩個小時,再看陡斜的山坡,足有百餘米。他不由暗暗慶幸,拍拍身上的雪,趔趔趄趄地走回實驗站。到站裡脫下衣服一看,到處是傷,他這才感到渾身痛得動不了。丁德文說:「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
  • 【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東川站)開創的東川泥石流綜合治理體系被外界總結為「東川模式」。  被譽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的雲南省小江地區,是世界上最佳的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場所。自1961年成立以來,東川站在50多年對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泥石流「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防治模式。「如今,泥石流防治的『東川模式』已經享譽全球。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首發:3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  汪品先常說:「別人是博士後,我是做『院士後』,像樣的文章都是當了院士之後發表的。我國的海洋事業迎來了鄭和下西洋以來的最好時機,「對我來說,最缺的就是時間。我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我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因為我沒有了,我在時間上是很小氣的。」
  • 又在銀河系中發現一個疏散星團,由大約100顆恆星組成!
    新發現的星團,命名為Gaia 8,由大約100顆恆星組成,很可能包括Beta Lyrae變量,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疏散星團是由相同的巨型分子雲形成,是相互鬆散地引力結合在一起的恆星群。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超過1000個這樣的恆星群,科學家們還在尋找,希望能找到各種各樣的這些恆星群。
  • 美洲豹與鱷魚搏鬥瞬間:場面令人咋舌
    豹與鱷魚搏鬥的場面,看起來是那麼的兇猛。每日郵報報導稱,有攝影師拍下了美洲豹與鱷魚搏鬥場面的瞬間。原來一隻美洲豹在喝水納涼時制服了一條鱷魚,並把它當作自己的午餐,場面令人咋舌。從圖片上看,這條鱷魚似乎並不是很大,而成年的美洲豹在搏鬥中佔據了上風,將其制服並咬住了它的頭部,給予其致命一擊。大家覺得如何?
  • 崔鵬舉:一個90後調車員的第一次春運
    行進的車頭底層,90後的崔鵬舉像「鐵道遊擊隊員般」單臂抓著把手,側身向前眺望,及時向司機反饋前方情況。二層,班長鄭強則拿著步話機指揮著每一個工人。作為調車員,他們一班6個人要把一節節車廂拼裝起來,往往一幹,就是12個小時。調車員,肩負著列車的編組、解體、轉線,車輛的摘掛、取送、轉場出入段等任務,通俗地講,就是像拼積木一樣把列車解體,然後再根據不同的編組拼裝起來。
  •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每日十問(20)
    學無止境這些科學知識你都知道嘛?快收下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每日十問A 地震B 泥石流C 洪災D 旱災【答案】B【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很多,但隨著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強,泥石流的發生頻率和分布範圍都在不斷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