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院士:重點實驗室要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基礎

2021-01-09 陝西教育19315

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出席以西京學院為依託單位的陝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2020年年會。

據了解,2016年11月,陝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開始籌建;2018年1月,陝西省科技廳正式批准立項建設,這也是全國民辦高校第一批建立的土木工程類省級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自組建以來,從我省和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致力於結構防災減災理論與方法、西部寒區水工結構的安全與耐久性、寒區複雜地基及邊坡的變形與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研究。實驗室近兩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年均縱橫向科研經費1000餘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8項;發表核心以上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49篇。

陝西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副處長苗長貴指出,當前,我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最大限度挖掘創新潛力,集中力量搞創新,搭建好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型企業,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陝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通過三年建設取得了多項成果,體現了學校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帶未來的指導思想。

苗長貴希望實驗室加強科學研究,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崔鵬對實驗室建設提了五點建議:一是立足西部,做出特色,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基礎。二是抓住機遇,和同類實驗室、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搭建好平臺,出人才與出成果並重,打造優秀團隊。四是凝練項目,優化制度,大力選拔引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帶動學科發展。五是加強國際合作,在後疫情時代找準切入點突破口主動服務科學發展。

期間,與會專家劉泉聲、周創兵、常曉林、朱大勇、梁興文、鄒維列、趙志勇、韓曉峰等分別圍繞水電工程樞紐區滲流特性與演化規律、孔洞應力集中的超高精度計算方法、水利水電工程「智慧化」思路、高性能纖維增強混凝土及新型抗震結構性能研究進展、新形勢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發展趨勢分析等主題作了學術報告,並與西京學院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尚磊)

相關焦點

  • 崔鵬院士:「泥石流」災害中的逆行者
    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以及「一帶一路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崔鵬和他的團隊又趕赴甘肅,他們的勘測數據及專業意見,為災害工程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崔鵬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
  • 每日一星|崔鵬:與泥石流「搏鬥」的科學勇士
    在外人看來,山地災害研究經常要出野外,艱苦且危險,是個「冷門」專業,但崔鵬卻覺得非常有意思。從1985年到成都山地所工作,崔鵬一直沉浸在山地災害防治領域,和兇猛的泥石流「搏鬥」了30多年,是我國第一位從事泥石流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也被譽為「山地安全的科學守衛者」。
  • 強化項目支撐 科學編制預算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王立奇...
    12月28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立奇主持召開市長辦公會議,聽取市統計局2020年主要指標預計完成情況的匯報,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能源局2021年重點工作謀劃情況及全市重大項目謀劃、財政預算編制情況的匯報。
  •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計算所研究員李曉維說,「這幾個方向,前四個方向涵蓋了計算所60年的歷史積累,第五個方向則是對領域未來發展的一種把握。我們想通過這種設置,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更好地貢獻力量。」 以李曉維所從事的測試與容錯計算為例,晶片的研製很難一次成功,出現問題時就要進行故障診斷,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定位精度。
  • 「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
    2019年12月26-27日,「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醫學研究部」 2019年度學術年會在我校召開。26日上午,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中科大生命學院531會議室召開。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這個工作鍛鍊了我們團隊在空間潤滑領域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潤滑材料在國家層面的影響力,為國家深空探測中的關鍵系統及運動部件奠定了潤滑材料基礎。」劉維民回憶說。潤滑實驗室主任周峰表示,在不同發展階段,潤滑實驗室始終服務於航空航天、風力發電、鋼鐵冶金等不同應用行業,「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一定要拿出解決方案」。
  • 「墨子號」奠定未來導航基礎!它如何在太空完成科學實驗?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的世界先進水平,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基礎。究竟「墨子號」是如何在太空做實驗?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又特別在何處呢?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由於發展迅速,1985年,紅外物理實驗室成為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到1989年,實驗室正式被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四屆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瞄準紅外物理熱點領域開展了重點布局。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做科研要敢於工作在前沿,要有志氣,要在前沿做出好的成果來。」褚君浩不僅身體力行,也把這樣的信念根植於實驗室的發展中。實驗室第五、六屆主任陸衛在理論研究中,應用紅外磁光光譜手段,從實驗上直接驗證了Haldane禁帶理論猜想。這項工作屬國際首次,為磁學領域解決了重要理論命題的判別問題。「從基礎研究到成果最終應用,實驗室有很好的傳承。」陸衛說。
  • 中國科研團隊最新成果為研製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奠定基礎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權威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SR)最新發表一項風洞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團隊提出先進爆轟驅動超高速風洞的理論與方法,為研製能夠覆蓋空天飛行器全包線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奠定了基礎。
  • 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姚建年院士,重點實驗室主任黃維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院士,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毛軍發院士,南京工業大學董曉臣教授、霍峰蔚教授、王建浦教授,澳門大學邢貴川教授,東南大學遊雨蒙教授,江蘇省科技廳條件處萬發苗處長,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汪聯輝教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重點實驗室相關師生參加會議。
  • 煤科學與技術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2019-2020年度 學術委員...
    太原理工大校長黃慶學院士首先代表學校對參會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肯定了實驗室對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撐和貢獻,希望各位院士、專家為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多提寶貴建議,學校將依據專家意見,加大對實驗室各項工作的全方位支持,將實驗室打造成為太原理工大的科研品牌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我們實驗室成立後多次建言,發展我國獨立自主的衛星有效載荷。」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物質院)院長劉建國回憶。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始終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2005年之後,時任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文清多次帶領團隊爭取相關項目,也參與了幾次預研,但都沒有繼續下去。團隊並沒有氣餒,而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提前部署。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鍾南山院士致辭 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
    鍾南山、裴鋼、徐濤等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出席論壇,1000多位高層領導、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創新人才齊聚廣州國際生物島,圍繞「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主題共話生物醫藥與健康科技產業發展前沿,繪就廣州生物產業發展藍圖。本屆論壇以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為主題,對當前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 我校中科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接受中科院組織的現場評估
    我校中科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接受中科院組織的現場評估  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組織的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評估專家組一行十二人對我校中國科學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現場評估
  • 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地震等研究獲國家認可!
    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 安徽大學終於要迎來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1年1月14日下午,安徽大學智能感知材料與技術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在磬苑校區行政樓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書宏,省科技廳國家實驗室與創新基地建設處副處長楊燕珍,副校長、實驗室主任俞本立,副校長錢家盛出席會議。
  • 大灣區四大重點實驗室「開跑」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在當天的奠基儀式上表示。據介紹,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項目首期投資規模達50億元,建設周期為2019―2020年,預計明年底完工交付科技研發,是廣東省首批4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 鵬城實驗室一年吸引12名院士
    國家實驗室是各國基礎研究的骨幹,而鵬城實驗室的定位則是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1月10日,深圳商報記者走進鵬城實驗室,一探這個生力軍的潛力。   誕生即肩負創新驅動歷史重任   2017年12月22日,廣東省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啟動了廣東省首批四家實驗室建設。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東輝為之振奮而自豪:「科學儀器是人類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我們有著最先進的技術儀器,在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的前沿科學方向研究中發揮重大創新和引領作用。」創製國之「利器」雷射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