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月5日,冬夜,零下3度。伴隨著20公裡的行進時速,站在「東風7」5288內燃機車車頭上,寒風像一個個「嗖嗖」的小刀子,颳得人臉生疼。
本報記者 李豔 實習生 張步青
2月5日,冬夜,零下3度。伴隨著20公裡的行進時速,站在「東風7」5288內燃機車車頭上,寒風像一個個「嗖嗖」的小刀子,颳得人臉生疼。行進的車頭底層,90後的崔鵬舉像「鐵道遊擊隊員般」單臂抓著把手,側身向前眺望,及時向司機反饋前方情況。二層,班長鄭強則拿著步話機指揮著每一個工人。作為調車員,他們一班6個人要把一節節車廂拼裝起來,往往一幹,就是12個小時。
調車員,肩負著列車的編組、解體、轉線,車輛的摘掛、取送、轉場出入段等任務,通俗地講,就是像拼積木一樣把列車解體,然後再根據不同的編組拼裝起來。對於1992年出生的崔鵬舉來說,這可是他經歷的第一次春運。
列車進入西安站後,絕大多數都要重新編組拼裝。2月5日20:07,記者跟隨崔鵬舉所在的調二班組,坐在內燃機車車頭,向西穿過2公裡的聯絡線,駛向客車車輛檢修段。20:16,機車到站。抬眼望去,黑色的夜幕下,這裡的17個股道上,停靠著一列列等待拼裝的列車。
下車後,班長鄭強帶領大家徑直來到股道北側燈火通明的調二區長室,此時,朱峰區長已編制好了當晚第一批作業計劃—調車12鉤,也就是要拆解和加掛列車12次。
據朱峰介紹,因為西安站許多車都是夕發朝至,因此,相比於白天,夜晚調車員是最忙的,平均工作量要比白天多30%-40%,尤其進入春運後,每晚作業量最高可達130鉤。
調車作業如何進行?記者看到,在股道上,停放著一溜兒西安—重慶北、西安—神木、西安—湛江、西安—上海等不同顏色的特快、普快和綠皮車廂。南邊8股道上,則是要出發的西安—深圳K448次列車。調車員先自東向西隨火車頭來到17股道的檢修庫,準備將這裡的車廂連在8股道的K448次上。只見崔鵬舉和其他四位工友走下車頭,先拉閘,再摘風管,然後,打鐵鞋,調整鉤位,最後,把這節車廂的鐵鉤與內燃機車車頭相連。在大家又一次上車後,機車再自西向東開,變軌後,將車廂連在了K448次列車的尾部。據鄭強介紹,如此折返,才算完成了「兩鉤」作業。
21:41,掛著18節車廂的K448次列車出庫,駛向西安火車站的站臺。
就這樣,在凜冽的寒風中,崔鵬舉他們6個人在冰冷的車鐵皮上爬上爬下,一次次將車廂分開,又一次次連接在一起……至2月6日早8:00,他們已完成了113鉤的作業量。
崔鵬舉說,自己去年6月上的班,剛開始幹調車,完全不適應,現在,已慢慢習慣了,每天,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手頭工作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