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醜陋的沙塘鱧為何價格如此之貴,在南方還被譽為「水中人參」
沙塘鱧,俗稱肉趴錐、呆魚、土憨巴、瞎嘎子等,各地叫法不一,其特點是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後部側扁。口大,上位,斜裂達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頜具細齒,體側有不規則的大塊黑色斑紋,以蝦、小魚為主要食物,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南各省水域,在蘇南習慣叫做痴虎呆子魚,在蘇北有些地方則叫做虎頭鯊。
長相醜陋的沙塘鱧為何價格如此之貴呢?
1、營養價值
沙塘鱧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後,菜花金黃,沙塘鱧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獨特的佳餚,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共稱為江南五大春菜名鮮,有些地方還把它譽為「水中人參。
2、市場需求
當前,市場上的沙塘鱧大部分捕於自然水域,人工養殖的比例還比較低,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由質量型向營養型的演變,以前不為人看重的沙塘鱧卻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汙染加劇,沙塘鱧的生存環境不斷受到威脅,資源量劇減,這使得沙塘鱧的市場價格節節攀升,現已漲至150元/公斤左右,並且供不應求,人工養殖的價格會略低些。
3、捕撈數量低
沙塘鱧喜生活於河溝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礫、石隙、泥沙的底層,遊泳力弱,冬季潛伏在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人工漁網幾乎捕撈不到,只能靠地籠等工具誘捕,而地籠這種捕撈工具是我國漁政明令禁止的,所以,捕撈的數量少,也是其價格貴的原因之一。
4、人工養殖成本高且生長緩慢
沙塘鱧人工養殖方式也以池塘混養為主,受制於人工繁殖技術沒有成熟,苗種多採集野外,作為"配養魚"與其沙塘鱧他養殖品種混養在同一池塘內,養殖規模較小,魚的規格、產量難以保證。而且沙塘鱧的生長很緩慢,成年魚體重超過半斤的都算個體很大了。有些人見過幾斤多的,長相很像沙塘鱧,其實那種魚是筍殼魚,原產於東南亞幾國。
目前沙塘鱧在我國北方水域也有發現,好多垂釣愛好者都有釣到過,但在北方,尤其是京津冀一帶很少有人去食用,在北方捕獲的沙塘鱧外皮很硬,就像清道夫的皮一樣,腦袋還很大,去了魚頭,剩下的肉不是很多,因此京津冀一帶很少有人食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您有見過這種魚嗎?你們當地管這種魚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