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3號事故45周年:真相公開

2020-11-22 驅動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美國航天業內人士對於導演朗·霍華德(Ron Howard)拍攝的電影《阿波羅13號》常常懷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這部電影對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計劃進行了可說是極為精準的描述,並且大體上對阿波羅13號意外事件的處理進行了正面的展現。

同時在這部影片中也表現了美國宇航局當年在處理阿波羅13號危機的7天時間裡在救援工程方面所做的海量工作,並將這一危機事件的應對提升到了接近「神話」的高度。 

但在另一方面,《阿波羅13號》這部電影畢竟仍然逃不過好萊塢的那一套——無限制地聚焦和放大各個角色人物之間的關係話題。當飛船處於月球背面時,太空人吉姆·羅威爾(Jim Lovell),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以及弗雷德·海思(Fred Haise)互相之間實際上從未大聲說話甚至相互吼叫,沒有任何人懷疑過斯威格特的駕駛技巧。而同樣的,在地面上的替補太空人肯·馬丁裡(Ken Mattingly)也從未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將自己鎖在一個模擬倉中親自為阿波羅13號的動力故障設計排障方案。

在影片中,人類的第三次登月行動已經顯得非常平淡無奇:1960年代甘迺迪總統提出的要將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安全送回來的非凡挑戰已經達成,而公眾對於登月的壯舉也已經開始逐漸失去最初的那種興奮,甚至電視臺也已經不再對登月進行直播。但就在此次任務執行到第三天的時候——1970年4月13日,一件意外事件的發生,重新將全世界人們關注的目光吸引到了這艘小小的飛船和它上面3名美國太空人的身上——一次常規的檢查程序卻導致了飛船氧氣艙的爆炸。突然之間,這三名太空人的安危變得命懸一線。

那麼,如果說這部幾乎在20年前拍攝的影片並未展現這次事件的全部景象,那麼當時阿波羅13號事件的實際情況又究竟如何呢?氧氣罐究竟為何會發生爆炸?而如果說這兒氧氣罐本身就有缺陷,那麼一開始它是怎麼會被安裝到飛船上去的?但最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在哪個仍然主要依賴算尺和極度原始計算機設備的年代,在45年前,在經歷了那樣嚴重的故障之後,阿波羅13號究竟是如何安全返回地球的?

阿波羅飛行控制員Sy Liebergot是回答這些問題的權威專家,他曾經擔任諸多項目的EECOM(「電力,環境和通信系統」)操作員,其中就包括阿波羅13號項目,他對涉及阿波羅13號事件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當時地面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從地球飛往月球的過程中,阿波羅飛船實際上是由3個(其實也可以說是4個)主要的部分組成的:粗短的阿波羅飛船指令倉是太空人所在的艙段,柱狀的阿波羅服務艙裡則主要用來安放飛船的電子和環境維持設備,另外還有外觀略顯笨拙的登月艙,而登月艙本身則也可以再分為兩個部分——上升段以及下降段。

阿波羅飛船使用一套複雜的電池以及三臺大型燃料電池為其所有設備提供電力供應,其中燃料電池會承擔飛行階段的大部分電力供應任務。這種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將氫和氧進行反應,從而產生1.4kW的30V直流電,並在過程中產生少量水。這樣產生的電力將用於驅動飛船各大系統,而產生的水則將被用於飛船系統冷卻,以及太空人的日常飲用,衛生用水,脫水的食物加水以及其他各種用途。

而儘可能攜帶大量氫氣和氧氣的效率最高的方式便是使它們處於液態的形式,因此在阿波羅飛船的服務艙內安裝有兩個大型的液態氫罐(每個內部裝有13公斤的液氫),另外還有兩個液態氧罐(每個內部裝有大約148公斤的液氧)。之所以液氧的重量比液氫多出許多,是因為其密度相比液氫要高得多。

簡單來說,阿波羅13號遭遇的問題主要是圍繞第二個液氧罐,即所謂「二號罐」而發生的。這個圓形的液氧罐是在多年前由Beech Aircraft公司根據與North American Rockwell公司之前籤署的合同製造的,其最初的製造目的是安裝在1969年發射升空的阿波羅10號上。但就在阿波羅10號發射之前,這個液氧罐卻被拆卸了下來進行維護和改裝,並曾在這一過程中發生過掉落事件——這個罐子曾經從大約2英寸(約合6釐米)的高度上摔落下來。

最終,這個可能遭受了損壞的液氧罐沒有被再裝回到阿波羅10號上,而是另外再製造了一個新的液氧罐。但與此同時,這個掉落的液氧罐經過了檢查,結果並未發現有損壞的情況。然而,這種外部檢查卻發生了一項致命的疏忽:其內部有一根管線遭受了輕微的破損。

於是美國宇航局便將這個似乎沒有遭受損壞的液氧罐分配給了阿波羅13號的服務艙繼續使用。在發射前,技術人員再次對各項部件進行了嚴格檢查,在其中一次檢查中,這個液氧罐被發現無法正確地排空液氧(其原理是將氣態的氧氣充入液氧罐,將液氧全部擠壓出來,但由於一道管路損壞,無法做到完全的排出)。最終測試組決定通過加熱的手段排空液氧罐。

這時,他們犯下了一項嚴重的錯誤:液氧罐本身帶有加熱裝置,其設計目的是通過適當加熱,幫助氧氣在管路系統中的流動。根據設計,該加熱裝置應當通過飛船的28V直流電力系統供電,但測試組卻將它與65V的地面線路連接了長達8小時之久。過高的電壓導致的大電流導致加熱器開關被燒化,固定在了關閉位置上,這就讓它無法及時在情況異常時啟動自動關閉程序,於是液氧罐內的溫度持續升高,一直到了超過1000華氏度(約合537.7攝氏度),而安裝在液氧罐內部的溫度計設定的最高溫標才80華氏度(約合26.6攝氏度)。但從外部觀察,看不出任何異常情況。

這次持續了整整一晚上的加熱的確清空了液氧罐,但也對其內部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損壞。美國宇航局後來的調查報告中提到:「液氧罐內部管路使用的特氟龍絕緣層遭受了嚴重的損壞」。

在太空中發生了什麼?

類似液氧這類的液態冷凍液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會傾向於「分層」,也就是說,在缺乏重力作用的情況下,它們會傾向於形成不同的分層並在其所處的空間內向周圍擴 散。而當這一空間就是液氧罐的內部體積的時候,這種分層效應就會讓測量液氧罐內部的液體量變得十分困難。因此阿波羅飛船的服務艙液氧罐中還安裝了一套內部 渦扇,就像小型船槳一般的葉輪,用於液氧罐內容物的攪拌,目的是使其更加均勻,以便對其內部液體的量更好的進行測量工作。

在每一次啊阿波羅任務飛行期間,都會進行這樣的例行攪拌操作。但沒有人知道的是,對於阿波羅13號而言,每一次這樣的攪拌都將可能引發一場潛在的巨大災難——每一次啟動二號罐的攪拌葉片,電流都將會通過受損的線路。

在任務進行到第56個小時之後,指令倉飛行員傑克·斯威格特進行了例行的攪拌操作。根據推測,這次操作產生了幾顆火星,點燃了二號罐內的特氟龍材料。在液氧環境下,特氟龍材料的燃燒十分迅速,在液氧罐內瞬間產生極高壓強(超過41 MPa)。這樣的壓強不但超過了液氧罐閥門的承受極限,也超出了液氧罐結構強度的極限,於是,液氧罐發生了爆炸。

拯救行動

一艘位於地-月軌道上的脆弱飛船發生爆炸,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對於阿波羅13號而言,這樣的事件結果將是非常嚴重的。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樣,飛船上的氧氣供應並非僅僅是供應呼吸之用,還要用於與氫氣混合以產生電力與水。而在這樣一次爆炸之中,阿波羅13號突然之間失去了供電和維繫生命的主要物質來源。

整個服務艙的結構就像一個葡萄柚,或者說像是一塊被切成一塊一塊的派,不同的部分被組合在一起,每個部分擁有不同的功能。一直到阿波羅13號之前(也包括阿波羅13號),所有的阿波羅飛船上的兩臺液氧罐都是被放置在同一個模塊內的。Sy Liebergot表示:「所有的東西都被放置在一個架子上,包括那些用於向一號罐和二號罐輸送氧氣的細小管路。因此很容易理解,發生在二號罐的爆炸也將影響一號罐,因為它們都擠在一起。」這也正是阿波羅13號所遭遇的處境——儘管從外部看一號罐並未遭受嚴重破壞,但其與二號罐之間的連接管路發生了破損,導致阿波羅13號上剩餘的氧氣也開始不斷向太空洩露。

Liebergot笑道:「有人大概會問『為什麼我們不把這兩個罐子分開放呢?』好吧。答案是那樣做生產起來不太方便。」從阿波羅14號開始,飛船的服務艙內安裝了一塊額外的燃料電池,並在兩個主要液氧罐安裝位置的另外一端安裝了一個額外的備用液氧罐,這個備用罐與飛船燃料電池完全隔離,專用於在緊急狀態下為飛船的乘員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氧氣。

而當所有這些事發生時,地面上的控制員們仍然不甚清楚究竟飛船上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指令太空人關閉通一號燃料電池,隨後又指令關閉了二號燃料電池。這項操作 的目的是想阻斷氧氣的流動並確保至少一塊燃料電池能夠繼續使用。但這樣一來就等於放棄了登陸月球的企圖,因為根據設計,要想登陸月球表面,飛船必須確保至 少有兩塊燃料電池是處於工作狀態的——而此時剩下的那塊燃料電池開始從阿波羅飛船指令倉中那個較小的儲備液氧罐中汲取氧氣

。這個液氧罐被稱為「緩衝罐」, 因為其設置的目的之一便是保持艙內氧氣壓力的穩定。此時地面控制員終於意識到,現在他們面臨的已經不是太空人還能不能登陸月球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將這些宇 航員安全送回地球的問題。

美國宇航局的飛行控制中心組成了一個精英團隊來負責此次危機以及後續事件的應對,Liebergot也是其中的成員之一,負責EECOM(電力,環境和通信系統)崗位操作。由於EECOM團隊的主要職責是飛船的電力以及環境維持系統,Liebergot肩上的擔子很重。

地面控制中心此時正面臨著一系列極端複雜也極端艱難的選擇需要去做,他們必須決定接下來要採取哪些措施以便確保太空人生命的安全。儘管在美國公眾的印象中,美國宇航局似乎是一個效率低下的官僚機構,但在此次危機應對中,美國宇航局行動迅速——在短短6個小時內,地面控制中心便做出了一系列後來看來是至關重要的操作決策,為成功挽救太空中太空人的生命發揮了關鍵作用。隨後是差不多長達4天的煎熬和等待,等待阿波羅13號飛船繞過月球並朝著地球飛來。

在爆炸發生後的最初40分鐘內,根據地面指令,太空人們開始為登月艙加電,試圖將其變為他們的「生命之舟」——這種危機處理方式此前在阿波羅10號任務訓練期間曾經或多或少做過探討,但後來這種做法卻被捨棄了,美國宇航局給出的原因是認為這樣做「不現實」。但根據慣例,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和飛行控制員們會在這樣的模擬操作中製作出操作流程手冊並保存下來。爆炸發生後,這些操作流程手冊被迅速找了出來投入使用。

當爆炸發生時,地面控制員與太空人們有兩項任務需要去做。首先是確保指令倉內自己的備用液氧罐完好無損,因為其中的氧氣將可以被用於返航時所需。而儘管服務艙內安裝有飛船上的主要液氧罐,但指令倉內也安裝有一個「緩衝罐」以及三個更小的液氧罐。在判明最後一臺燃料電池正在從中吸收氧氣用於自身發電的情況之後,Liebergot果斷關閉了所有這些液氧罐。

Liebergot表示:「我從沒想過我們會失去這些太空人,因此我所做的事便是試圖節約氧氣的消耗,用於他們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使用。」

第二項任務聽上去則似乎與第一項任務相互矛盾,那就是儘可能讓那塊正在吸取儲備液氧罐中珍貴氧氣資源的燃料電池維持久一些的工作時間以便為登月艙完成充電。 通常這一過程是一項極具技巧性,包括長達數小時時間,數百項操作動作的複雜操作過程。必須儘快關閉指令倉的需求產生了類似「先生雞還是先生蛋」的問題困 境,因為首先登月艙必須從指令艙的計算機中獲得關於初始位置和航向的數據,這樣它的推進系統和導航系統才能將太空人們送回家。Liebergot表示,當他的搭檔John Aaron前來換班時,他立刻意識到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他說:「當時John走過來,他說我們需要更多時間給登月艙充電,我們不會有氧氣的問題,我們在登月艙中有很多氧氣!」幸運的是,利用一號罐中剩餘的氧氣,加上從指令艙電池系統中回收的部分氧氣,加起來足以提供讓登月艙返回地球所需的電力。

登月艙中儲備有遠超3名 太空人所需的氧氣。其內部擁有大量的氧氣儲備。事實上登月艙儲備的氧氣甚至可以完成多次艙內再加壓,以便滿足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後的艙外活動所需。相反,水 卻成為一個大問題。為了節約重量,登月艙使用的是電池,而不是燃料電池。因此不像服務艙中的情況,燃料電池發電的過程會產生水,在登月艙中質儲備了固定數 量用於引用和設備冷卻的水。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儘可能關閉登月艙內的設備以便減少其產生的熱量對儲備水體使用的壓力。

讓情況更加複雜的是,應對團隊接下來還必須設計一種方式,從而可以使用登月艙上的導航計算機來引導阿波羅/登 月艙組合體的飛行。儘管指令艙和登月艙內都安裝了幾乎一樣的阿波羅導航計算機設備,但兩者使用的軟體則完全不同。登月艙軟體使用的飛行參數無法處理指令艙 和服務艙的情況,其中的根本性變化比如飛船質心的改變等等。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賴於地面控制中心進行的精密測算並給出新的參數。

另外,登月艙內的環境維持系統也並非是為確保三名太空人度過數天的時間設計的,因此太空人們必須藉助於指令艙中的二氧化碳過濾裝置來確保登月艙內呼吸的空氣 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會太高。但在這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障礙:指令艙的過濾器接口是方形的,它無法與登月艙圓形的接口兼容。於是地面上的工程師們緊急行動起 來,利用阿波羅13號上現有的物資進行試驗並找到了解決方案。

一次「成功的失敗」

造成阿波羅13號飛船事故的原因是由很多的小小失誤逐漸累加形成的——液氧罐的墜落,沒有進行必要的液氧罐內部檢查,液氧排空操作上的失誤以及災難性的高溫烘烤。當所有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導致的結果是驚人的,以至於地面控制人員一開始還難以相信他們所看到的情況。Liebergot指 出,當時的故障報告制度相比今天還顯得較為原始。出現故障的系統會在地面控制臺上激發相應指示燈閃爍,但當問題過去之後,指示燈將不會再繼續保持閃爍。而 要想回放測控數據帶則將耗費一定的時間而無法做到實時進行,甚至追蹤問題的所在常常還需要藉助紙和筆進行最原始的手算。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應對這類多種 原因導致的複雜局面非常棘手。

而對於阿波羅13號的最終獲救,最大的原因應該說是地面控制人員和飛船乘組此前所進行了數以百計的反覆練習。每一位控制員,包括所有的支持人員都對他們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非常了解和熟悉,基本上都到了最細節的地步。而對於阿波羅13號的飛行乘組而言,除了對原定的飛行計劃爛熟於胸之外,他們都是傑出的飛行員,他們所受的訓練讓他們能夠在最危急的情況下保持鎮靜和頭腦冷靜。他們能夠在即便最極端的精神和身體壓力下精確地進行大量極為複雜的操作。

正是阿波羅13號上的太空人們能夠在最危機的情況下保持冷靜,並在問題出現時及時進行解決,才最終讓他們能夠從這一極端複雜的險惡環境下脫險。美國宇航局的「模擬,模擬,再模擬」思維決策意味著即便出現類似阿波羅13號這樣嚴重的危機事件,永遠都可以找出某種形式的應急方案來。另外,此次任務的控制員們在制定應急救援計劃時,他們對於飛船各個系統的極限性能都有著非常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代號為「水瓶座」(Aquarius)的登月艙拯救了阿波羅13號上三名太空人的生命,大大超越了它最初設計的功能。當阿波羅13號的太空人們將指令艙與登月艙分離開時,地面通訊員Joe Kerwin短暫的暫停了與飛船之間的正常通訊。在經過了一陣之後,Kerwin開口了,帶著對這臺機器的感激之情:「再見,水瓶座,我們感謝你。」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3號50周年:一次成功的失敗
    -the-successful-failure/引言2020年4月11日是阿波羅任務13號發射五十周年的紀念日,與前一年七月成功把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不同,這次任務遇到了極其嚴重的爆炸事故。這次任務原本名稱是AS-204,任務後三名航天員的家屬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次事故,NASA便保留了「阿波羅1號」這一名稱。鑑於阿波羅1號出師不利,NASA只好將後續的任務改成無人實驗,繼續檢驗安全性能和技術性能。從阿波羅4號到6號,分別無人測試了指令服務艙、生命維持系統、主發動機、登月艙等子系統。阿波羅7號到10號則為各種載人實驗,每一次都為之後的載人登月累積了寶貴的經驗。
  • 歐米茄超霸專業月球表「阿波羅11號」45周年限量版實拍
    如今,歐米茄特別推出超霸專業月球表「阿波羅11號」45周年限量版,以慶祝人類首次登月45周年,並向第一枚登上月球的標誌性超霸計時錶致敬。        「阿波羅11號」45周年限量版腕錶採用以2級鈦金屬打造的42毫米灰色磨砂表殼,並以金色調進行點綴,讓人想起月球、阿波羅11號登月艙和指揮艙的顏色。
  • 阿波羅13號「偉大失敗」50周年,NASA紀錄片追憶奧德賽號逃生往事
    新智元報導來源:theverge等編輯:夢佳4月11日是阿波羅13號發射紀念日。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成功堪稱NASA史上重大失誤,但因為太空人的成功脫險,這次航天之旅卻算得上是一次「偉大的失敗」。13號:不祥之兆1969年,阿波羅11號發射,阿姆斯特朗在舉世矚目中首次踏上月球,掀起了一股空前絕後的太空狂潮。隨後阿波羅12號也發射成功。而13號在西方是個不太幸運的數字,也許冥冥之中預示著阿波羅13號將歷盡艱辛。就在訓練的前幾天,飛行員之一Lovell剛剛在宇航中心度過了自己42歲的生日。
  • 歐米茄推出超霸專業月球表「阿波羅11號」45周年限量版
    [腕錶之家 品牌新聞]2014年7月16日歐米茄與《名利場》雜誌在洛杉磯為紀念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駕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45周年舉辦了一場酒會。巴茲·奧爾德林在1969年7月20日駕駛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並完成月球行走。此次登月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壯舉之一,當時佩戴於太空人腕間的歐米茄腕錶榮耀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 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 《阿波羅13號》公映25周年...
    時光網特稿 25年前,朗·霍華德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阿波羅13號》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6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
  • 太空中最嚴重的事故遠不止阿波羅13號
    外太空發生過什麼事故嗎? 在「禮炮」1號空間站上,將返回艙與「聯盟」號飛船軌道艙分離的爆炸螺栓損壞了壓力艙,導致減壓,「聯盟」11號上的三名太空人全部遇難。「阿波羅」13號的事故眾所周知。服務艙燃料電池液氧罐內的一根暴露電線點燃了液氧,液氧爆炸,毀壞了很多主要系統,使太空飛行器內變得寒冷、黑暗、無制導、無水,並將三名太空人全部送入狹小的登月艙。在這個艙內,太空人們度過了大部分旅程,並且存活了下來。這真是一個奇蹟!
  • 阿波羅13號:「成功的失敗」還是科學的勝利?
    COVID-19的大流行意味著美國宇航局(NASA)不會紀念這一周年,或者說,只會在網上紀念。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之後的第三次這樣的任務,在登月56小時後,阿波羅13號在氧氣罐破裂時遭遇了災難性的爆炸。
  • 阿波羅11號登月49周年
    阿波羅11號任務簡介Credit:NASA49年前的今天(按北京時間來說,應該是明天7月21日),1969年7月20
  • 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爆炸後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爆炸後成功返回地球 2020-04-23 15:05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紀念阿波羅13號成功50周年
    儘管受到了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但美國宇航局仍計劃在2020年夏天發射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車。隨著發射日期的臨近,這款火星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火星車,毅力號身上總共安裝了五款成像工具,有助於導航和研究火星景觀。
  • 曼島用新「巨人一步」郵票慶阿波羅13號50周年
    為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曼島郵局發行了新版「一次巨大的飛躍」郵票「太空系列」郵票用於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以及緊隨其後的太空探索任務。(圖片來源:曼島郵局)在任務控制中心經歷過阿波羅13號當晚所遭遇「故障」的前NASA經理,與一個沿海小國(曼島)郵局合作,以發行一套新的郵票慶祝這次著名任務50周年紀念日。
  • NASA阿波羅登月暗藏驚天秘密 阿波羅11號竟遇外星人?(圖文)
    進入公眾號可查看全部歷史消息!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堪稱人類奇蹟,不過美國卻一直在向大眾隱瞞當年真相,在一份NASA絕密檔案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阿波羅11號竟在月球上遇見過外星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除了這件事之外,NASA還向公眾隱瞞了哪些登月事情?
  • 隨著阿波羅飛翔3.2——阿波羅1號的絕望錄音和慘痛事故
    所以不知道對這個日子究竟應該是慶賀還是感到悲哀,在中美兩國都將目標對準月球的時候,是應該好好回顧下當年是為何並且如何完成這一踏足地外天體的偉大成就的,本系列為連載內容,這裡是第六期,聊聊阿波羅一號事故的啟示。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阿波羅11號》《阿波羅11號》(2019),託德·道格拉斯·米勒執導的紀錄片,被譽為「歷時五十年的電影大事記」。《阿波羅13號》《阿波羅13號》(1995),朗·霍華德執導的紀實電影,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凱文·貝肯等主演。
  • 「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
    究其原因,阿波羅13號遇險的原因主要來自第二個液態氧罐。據記載,這個罐子發生過掉落事件——曾經從大約6釐米的高的地方摔落下來。這個可能遭受損壞的液態氧罐,經過檢查,並沒有發現損壞的情況。可是,這種外部檢查卻發生了一項致命的疏忽,就是其內部有一根管線遭受了輕微的破損。於是美國宇航局便將這個有潛在隱患的液態氧罐分配給了阿波羅13號的服務艙繼續使用。
  • 阿波羅13號登月50年後,我們現在能夠以太空人的視角看月球了
    阿波羅13號50周年,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太空人們看到的月球景象本周六(4月11日)是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3號(Apollo13)任務5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次令人意外而又驚心動魄的環月航行。現在,一個現代月球軌道探測器重現了阿波羅13號飛船太空人們看見的月球表面景象。
  • 《阿波羅13號》重返影院 紀念NASA任務發起
    近日,一部經典影片即將重返院線,它就是紀念 NASA 阿波羅任務 50 周年的專題影片 ——《阿波羅 13 號》。這部專題片發行於 1995 年,距離 1970 年的發射任務已過去 20 多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紀念阿波羅 13 號任務 50 周年,本次重映也是 1995 版電影的 25 周年慶。Houston,We Have a Problem Scene - Movieclips(via)《阿波羅 13 號》擁有超豪華的演員陣容,包括湯姆·漢克斯、凱文·培根、比爾·帕克斯頓、埃德·哈裡斯、加裡·辛妮絲、以及凱薩琳·昆蘭。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阿波羅1號:首批3名太空人模擬操作中喪生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羅號執行任何太空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處理了一個悲劇事件。
  • 揭秘美阿波羅號從月球帶回神秘三眼女屍(1/13)
    據外國媒體資料記載,2009年,美國一人士在網際網路上解密了美國宇航局刻意掩蓋的真相,1976年,美蘇曾聯手發射阿波羅-20號飛船秘密登陸月球。
  • 50年前,誰炸掉了阿波羅13號飛船?
    然而,阿波羅13號的太空人,卻意外遇到了人類歷史上最遙遠的一次事故。在斷電、斷WiFi通信和缺氣、缺水的多重挑戰下,3名太空人上演了載人航天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自救。跟著阿波羅13號的視角飛掠月球 | NASA/本文作者漢化休斯敦,我們有麻煩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70年4月11日19點13分,美國佛羅裡達當地時間凌晨2點13分,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