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 《阿波羅13號》公映25周年...

2020-11-24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25年前,

朗·霍華德

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

《阿波羅13號》

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6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侵擾全人類之時,

《阿波羅13號》

的故事能夠啟發、鼓舞我們如何正確面對當下的境況。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人類的各項活動大大受到限制,不少人年初立下的工作、生活、旅行或成長計劃,也因此被擱置。大家紛紛感慨,2020年上半年簡直是「失去的半年」。


湯姆·漢克斯和吉姆·洛威爾


  阿波羅13號事件也發生在一個「失去」的背景下。事實上,影片

《阿波羅13號》

正是根據吉姆·洛威爾——阿波羅13號飛船指令長——所著

紀實小說《失去的月球》(Lost Moon)改編


  阿波羅13號的原定目標是登陸月球,這是飛船上三名太空人畢生的夢想,也是參與這一計劃的成千上萬名工作人員奮鬥的目標。


  飛行到第三天,始料未及的故障發生了,氧氣罐爆炸,他們不可能登陸月球,任務更新為:如何讓3名太空人活著回到地球?


  聯想起當下的生活,原本計劃好的春節檔沒了,奧運會推遲了,音樂會改線上了,全人類在2020年的首要任務變為:如何與新冠病毒抗爭,減少傳染和死亡率,讓更多人活下來?


  最終,阿波羅13號從一次失敗的登月計劃,變成了太空探索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13號事故被稱為「成功的失敗」,一方面它為飛船安全缺陷改進提供了案例,為後續的登月成功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在極端條件下,它最大程度體現了人類理性、意志力和創造性的力量。


  阿波羅13號之所以能成功返航,得益於太空人們和地面控制人員在發射前的反覆練習、長期積澱,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相當了解。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又能夠互相配合,在短時間內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


  阿波羅13號的故事也啟示人們:當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危機,首先做的是明確目標,統一方向,保持鎮靜;然後勇敢地去面對這個新危機,發揮創造力,去探索,去冒險,不放棄。


  正如影片中美國宇航局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說出的名臺詞「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對於當下的人類來說,失敗也不是一個選項


  你我正在書寫歷史,讓我們共同努力將失去的2020年,變成人類抗疫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13號》幕後故事



【 「紀實」電影】


  與其他很多太空電影不同,《阿波羅13號》的定位是一部「紀實電影」。從故事到布景,影片都儘可能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且不直接使用任何歷史影像資料


現實「阿波羅13號」的三位太空人


  片中的太空船內景由堪薩斯宇宙及太空中心的太空工程部門建造而成,該部門曾修復真正的阿波羅13號指揮艙。雖說拍攝中使用的兩個指揮艙和登月艙都是複製品,但也使用了當年的飛船零件,而且很多部分都可以移動,以便攝影機在侷促的空間內取景拍攝。


  作為該部門的又一傑作,演員在片中穿著的太空衣不但外形與實物別無二致,而且連密閉性都毫不遜色,當演員戴上頭盔之後,用於降溫和保障呼吸順暢的氧氣會迅速進入內部,與真正太空衣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大力協助】


  導演朗·霍華德為了儘可能準確地還原真實情況,與NASA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協作。


  為了保證影片中飛船內部的失重效果足夠逼真,在13天的時間裡,攝製組使用了一架貨真價實的NASA零重力飛機;並沒有選擇用彈力繩吊著演員,模擬失重效果。


  這臺KC-135飛機以拋物線的方式反覆飛行,每一次飛行可以幫攝製組獲得23秒(一說25秒)的零重力效果。可能是因為起降幅度過大,這架飛機的暱稱是「嘔吐彗星」。


  在影片開拍前,主演

湯姆·漢克斯

比爾·帕克斯頓

凱文·貝肯

參加了位於漢斯維爾的太空訓練營,太空人吉姆·洛維爾和阿波羅15號的指揮官大衛·斯科特指導幾位演員在模擬指揮艙和登月艙中接受了專業訓練。


  在掌握太空船的操作要領之後,三人立即前往詹森航天中心,在波音KC-135失重飛機中嘗試適應失重狀態。由於每次失重只能持續25秒,所以拍攝工作必須爭分奪秒,劇組最終共進行了612次拋物線飛行,累計失重時間長達234分鐘


  大部分的特寫鏡頭則是在地面上拍攝的,演員們坐在輕緩移動的蹺蹺板上,模擬失重狀態下的感覺。然後,這些鏡頭與失重的全身鏡頭交織在一起,通過天衣無縫的剪輯,達到自然逼真的效果。


【不著痕跡的特效】


  《阿波羅13號》

的紀實性還體現在,裡面的特效都做到了不著痕跡的程度。它的特效不是那種讓你驚呼「哇,好厲害的特效」,而是讓你覺察不出來特效在哪裡。


  比如,片中土星Ⅴ運載火箭的畫面由數字王國特效公司完成。在發射場地卡納維拉爾角,土星Ⅴ火箭在日出的琥珀色光線的籠罩下升起。而火箭實際上是一個5英尺高的塑料模型,通過電腦合成進畫面。


  據說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看完電影後,問朗·霍華德,自己從未看過這段影像,他們是如何從NASA得到的。連真正的太空人都對特效信以為真了


  影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地方:比如湯姆·漢克斯帶領政客參觀宏偉的運載工具組裝大樓的內部場景也是特效,實際上演員們在藍屏前拍攝完成。


【票房口碑雙豐收】


  即使影片走嚴肅的紀實風格,且充斥著高深的專業術語。由於有巨星湯姆·漢克斯領銜的卡司陣容,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將緊張感保持到最後一刻的敘事效果,《阿波羅13號》在當年還是獲得了票房成功。


吉姆·洛威爾客串出演航母艦長,片尾他向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自己致敬,其實這是劇組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影片1995年首周末獲得2540萬美元票房,是當年開畫票房第6高的電影;在原創電影開畫成績中,僅次於迪士尼動畫

《風中奇緣》


  最終

《阿波羅13號》

在北美拿下1.721億美元票房,全球席捲3.532億美元票房,

在北美和全球範圍內來看,都位列當年票房的第三位


  全球票房僅次於

《虎膽龍威3》

(北美1億美元/ 全球3.66億美元),和

《玩具總動員》

(北美1.918億美元/ 全球3.63億美元);北美票房僅次於《玩具總動員》和

《永遠的蝙蝠俠》

(北美1.84億美元/ 全球3.365億美元)。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拿下最佳剪輯和混音兩座小金人。


【戲劇化處理】


  儘管

《阿波羅13號》

總體上是一部準確反映真實情況的電影,影片仍多多少少做了藝術化的處理。



  根據湯姆·漢克斯角色原型、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回憶:當時他們三人都很平靜,並未像影片中那樣慌亂,也沒有發生口角。他們按照流程,開始檢查事故,同時等待NASA的指令。


  在過去8年的訓練中,NASA已經考慮過幾乎所有可能的意外,太空人們也做過各種極端情況下的訓練。比如這次的飛船爆炸後只能用登月艙逃生,這種極小概率事件,太空人們在這次出發不久前,還訓練過兩次。


  電影誕生了一句最著名的臺詞,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吉姆·洛威爾說「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向NASA地面指揮人員報告飛船的突發情況。簡短的詞句,醞釀著巨大的危機。


  事實上,這句話與現實情況有一點差別,原話是「休斯頓,我們碰上了麻煩」(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且當時三位太空人都在和地面溝通,弗萊德·海斯、傑克·斯威格特和吉姆·洛威爾先後說了同樣的話。



  而另外一句著名臺詞、艾德·哈裡斯飾演的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所說的「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吉恩·克蘭茲本人表示他並未說過。不過由於這句臺詞太紅了,後來吉恩·克蘭茲出了一本回憶錄,就是以這句話為標題。


  影片中還有一個很戲劇化的情節,阿波羅13號發射前,吉姆·洛威爾的妻子充滿了不詳的預感,洗澡時結婚戒指滑落,從下水道中衝走了——這是確實發生了的。


在當下回看這部電影,你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相關焦點

  • 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
    時光網特稿 25年前,朗·霍華德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阿波羅13號》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6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
  • 阿波羅13號50周年:一次成功的失敗
    -the-successful-failure/引言2020年4月11日是阿波羅任務13號發射五十周年的紀念日,與前一年七月成功把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不同,這次任務遇到了極其嚴重的爆炸事故。然而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三名航天員於1970年4月17日(50年前的今天)成功返回地球。因此,這次任務被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值得後人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紀念幣一次太空任務最糟糕的結局大概就是把人送上天的同時人也順便升天(非字面意義)了吧。
  • 阿波羅13號「偉大失敗」50周年,NASA紀錄片追憶奧德賽號逃生往事
    新智元報導來源:theverge等編輯:夢佳4月11日是阿波羅13號發射紀念日。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成功堪稱NASA史上重大失誤,但因為太空人的成功脫險,這次航天之旅卻算得上是一次「偉大的失敗」。在諸多偉大的成功面前,談何「偉大的失敗」呢?一切要從50年前說起。13號:不祥之兆1969年,阿波羅11號發射,阿姆斯特朗在舉世矚目中首次踏上月球,掀起了一股空前絕後的太空狂潮。隨後阿波羅12號也發射成功。而13號在西方是個不太幸運的數字,也許冥冥之中預示著阿波羅13號將歷盡艱辛。
  • 阿波羅13號:「成功的失敗」還是科學的勝利?
    COVID-19的大流行意味著美國宇航局(NASA)不會紀念這一周年,或者說,只會在網上紀念。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之後的第三次這樣的任務,在登月56小時後,阿波羅13號在氧氣罐破裂時遭遇了災難性的爆炸。
  • 如果阿波羅13號未能返回地球呢?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美國宇航局將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稱為「成功的失敗」,這是一個關於在太空中的一次爆炸中生存和戰勝的故事,這次爆炸威脅了三名月球附近的太空人。但是如果NASA失敗了呢?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在美國宇航局標誌性的登月50年後,來自軟體公司analyticGraphicsInc(AGI)的一個視頻模擬中重現了這個問題,該模擬顯示了受損的阿波羅13號宇宙飛船將如何最終自行蜿蜒返回地球的故事。AGI在2010年為40周年發布了一個視頻模擬版本,時隔10年,這個版本有了新的後續。
  • 阿波羅13號任務,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迄今為止,唯一派遣太空人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的國家,只有美國1969年到到1972年,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在這7次任務中,美國先後6次將共計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並使其安全返回地球,而唯一的一次「失敗」,發生阿波羅13號任務期間。
  • NASA阿波羅13號幕後照片揭示了註定的登月失敗
    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3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幾乎將三名太空人困在太空,引發了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救援任務,以下是阿波羅13號太空人拍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1970年4月11日,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距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還不到一年。阿波羅13號見證了太空人吉姆·洛弗爾、傑克·史威格特和弗雷德·海斯登上月球的瑪羅夫人號編隊。但這一不幸的任務從來沒有打算到達月球,一塊暴露在外的絕緣電線幾乎殺死了三名太空人。4月13日,僅僅飛行了55小時46分鐘,一次例行的氧氣罐攪動導致飛船服務艙發生嚴重爆炸。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紀念阿波羅13號成功50周年
    儘管受到了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但美國宇航局仍計劃在2020年夏天發射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車。隨著發射日期的臨近,這款火星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火星車,毅力號身上總共安裝了五款成像工具,有助於導航和研究火星景觀。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阿波羅1號:首批3名太空人模擬操作中喪生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羅號執行任何太空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處理了一個悲劇事件。
  • 阿波羅13號事故45周年:真相公開
    而同樣的,在地面上的替補太空人肯·馬丁裡(Ken Mattingly)也從未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將自己鎖在一個模擬倉中親自為阿波羅13號的動力故障設計排障方案。在影片中,人類的第三次登月行動已經顯得非常平淡無奇:1960年代甘迺迪總統提出的要將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安全送回來的非凡挑戰已經達成,而公眾對於登月的壯舉也已經開始逐漸失去最初的那種興奮,甚至電視臺也已經不再對登月進行直播。
  •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人們稱它是最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任務是一次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吉姆·洛弗爾、弗萊德·海斯、傑克·施韋格特參與了這次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這次任務花費數億美元(當時物價),從任務目的來看,這次任務是失敗了,但是從意義來看,這次任務是非凡的成功。1970年4月11日,休斯頓時間下午13時13分,巨大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阿波羅13號飛船順利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阿波羅13號飛船踏上了飛往月球的徵程。一路上平安無事,他們還與地面進行了一次電視轉播,結束時三名太空人還向地面的觀眾們互道了晚安。
  •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人們稱它是最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任務是一次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吉姆·洛弗爾、弗萊德·海斯、傑克·施韋格特參與了這次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阿波羅13號飛船順利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
  • 「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
    究其原因,阿波羅13號遇險的原因主要來自第二個液態氧罐。據記載,這個罐子發生過掉落事件——曾經從大約6釐米的高的地方摔落下來。這個可能遭受損壞的液態氧罐,經過檢查,並沒有發現損壞的情況。可是,這種外部檢查卻發生了一項致命的疏忽,就是其內部有一根管線遭受了輕微的破損。於是美國宇航局便將這個有潛在隱患的液態氧罐分配給了阿波羅13號的服務艙繼續使用。
  • 當年登月失敗的阿波羅13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阿波羅13號的船員,祝大家在那裡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阿波羅13號計劃是由美國海軍上尉任務指揮官洛弗爾牽頭,他的其他三個任務(包括阿波羅8號)也是由他主導的。不到10分鐘後,太空人在進行例行維護任務出錯並使太空飛行器的氧氣罐爆炸,原本應為美國航天計劃在月球上的第三次著陸變成了一場拯救三名太空人生命的絕望競賽。
  • 阿波羅13號登月50年後,我們現在能夠以太空人的視角看月球了
    阿波羅13號50周年,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太空人們看到的月球景象本周六(4月11日)是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3號(Apollo13)任務5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次令人意外而又驚心動魄的環月航行。現在,一個現代月球軌道探測器重現了阿波羅13號飛船太空人們看見的月球表面景象。
  • 航天史最偉大失敗,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太空人用4天逃回地球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關於美國阿波羅計劃的討論也就越來越多,美國共組織7次載人登月,6次成功,而失敗的這次也被成為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失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在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接連成功登月之後,1970年,美國開始了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共搭載了3名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弗萊德·海斯。
  • 阿波羅11號登月49周年
    日20時17分40秒(UTC),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7月21日2時56分(UTC),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這是他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而這背後是十年的時間,來自企業,大學,以及政府部門,有超過40多萬人為之努力工作。
  •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時間:2019.07.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曼島用新「巨人一步」郵票慶阿波羅13號50周年
    為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曼島郵局發行了新版「一次巨大的飛躍」郵票「太空系列」郵票用於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以及緊隨其後的太空探索任務。(圖片來源:曼島郵局)在任務控制中心經歷過阿波羅13號當晚所遭遇「故障」的前NASA經理,與一個沿海小國(曼島)郵局合作,以發行一套新的郵票慶祝這次著名任務50周年紀念日。
  • 正在閱讀:谷歌Doodle紀念星際迷航首次公映46周年
    【Pconline 資訊】9月8日消息,谷歌Doodle今日再次做出了更新,以紀念美國著名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英文名:Star Trek)首次公映46周年。這個谷歌Doodle相當有意思,恐怕是谷歌Doodle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一個Doo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