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水上行旅工具

2021-01-20 老張侃春秋

導讀:明清時期水上行旅工具

廣東黑樓船、鹽船。行走於廣東內河,北自南雄,南自省會,旁通惠州、潮州,及福建的漳州、泉州。黑樓船為官宦貴人乘坐,鹽船貨運。船兩旁可以行走。雙柱懸帆,風帆用蒲草編織而成,上水靠拉縴行進。

四川八櫓等船。川船經三峽到達荊州而止,其下換船。從宜昌而上,挽船的縴夫用大竹破為四片或六片,以麻繩連接,名為「火杖」。「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中聞鼓聲而鹹力」。中夏至中秋江水封峽,則斷絕行舟數月,此後水退,「交通往來」。在新灘等極險處,人、貨盡卸於岸上,只留空船上下。這種船腹圓而首尾尖狹,為的是躲避灘浪的襲擊。

黃河滿篷艄。該船流動在黃河入淮,淮河進入汴河的河段。造船的質料用楠木,造價很高。船隻人小不等,載重量大的運載三千石,小的五百石。下水時,船首橫壓一梁,巨櫓兩支,兩旁推乳而下。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有一種用於行旅的小海船,船艙密封,人依次進入,裡面一片漆黑,隨船主操船,不知行走方向,到岸後才出來。如果不習慣海上航行,「暈眩幾死」,三天後喝篙頭水,才會身體恢復健康。

清代船運依然發達,就行旅來說,船隻依然是江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園有家艇,寺有僧舟,嶼有渡楫」。就船的種類來說有:滿江紅。行於江淮,船門為斜面,大小有一至五號,五號船最大。行走時不論風向,必張帆,以櫓佐行。傳說明太祖開始得到和陽,意欲得到江南,就與徐達乘小船,在元旦渡江,聽見船夫行船口號:「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明太祖聽到這一吉語,與徐達暗地慶賀。明太祖作皇帝後,訪問到了該船,賞給船夫的後人以官職,並封賞本船,將船塗滿紅色,故稱「滿江紅」。此後這種小船擴張為大船,行於江浙之間,從清江浦至杭州,載運南北往來之客。

南灣子。長江下遊江北之船,船夫多為高郵人,行船路線至鎮江而止。船艙門直,最大的七艙,最小為兩艙。不用帆,只用篙和櫓划行。無錫快。無錫人所乘之船,往來於江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浙江之杭州、嘉興、湖州之間。僱船人問船的大小時,要問有幾個檔,即幾個舟師。船艙為斜面,形狀略如滿江紅。網船。無錫出產,比漁船稍大,小於無錫快。城鄉短途往來十裡八裡,都乘此船。舢板船。紅色,船首繪有兩魚眼睛,行駛在上海一帶,在晚清有租界或警察局給予執照號碼,寫在船篷上面。一船僅載兩三人。航船。浙江臨水各鄉,都有航船,船載男女老幼,大多傍晚開出,明朝稱為夜航船。船解纜時,鳴鑼為號,以告大眾。在郵政未通時,幫助人們傳遞函件,很少出錯。

廣東船多,明代廣州江邊日常停滿了各式商船。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清代廣東船的種類有:洋舶。洋舶大的稱獨檣舶,能載三千斤;其次牛頭舶,載重千斤;再次三木舶,載重約六百斤;最後是料河舶,載重約兩百斤。這些船舶底有二重,皆以厚三四尺的鐵力木為之。因為海水容易腐蝕鐵物,所以船的構造中皆不用鐵物。有三根桅杆,一桅常植,二桅因風而植。滕埠船。海南島人的小船,不用油灰,不用鐵連接,以藤扎板縫。海水滲入,日夜往外戽水,沒有沉溺之患。船頭尖尾大,形如鴨母。因為船脊為巨木為之,「底圓而堅,故能出沒波濤」。

瀧船。有單船、雙船兩種。自宜章下平石,為單船。自平石下六瀧至樂昌為雙船。單船小,以獨木刳成,水急容易漂沒,所以在六瀧之下必用較大的雙船,雙船用兩根獨木製成,船大能與石角力,船勝石則生。每船三人。上水篙、人在水中推船。下水槳、人在舟中掌控船的方向。二人分左右打槳,一人在後,一手持舵,一手打槳。舵也以長槳為之,所以民謠說:「上篙下槳」。

蛋家艇。蛋民以艇為家,故曰蛋家。廣州有河頭船,專為承載遠行客人,如果是赴任、赴差官員,則船價極便宜,因為可夾帶貨物。還有輕便的沙艇,作渡船之用。廣東人善於操舟,俗有鐵船紙人,紙船鐵人之說。所謂鐵船紙人,是就海中大船而言,海船厚重,多以鐵力木為之,船梁、船簷堅固,吃水深,風濤難以撼動,載重量大,故稱鐵船。船既厚重,行走靠風,兩三人一櫓,「揚篷而行」,雖然人力弱,也可行船,所以稱為紙人。船篷即船帆為一船的關鍵,每船有二篷,一橫一直,可以利用兩頭風,風正稱為八字風,八字風在後為正,在前為橫。

有時船夫撮唇吹竹葉聲,或者鳴奏金鼓召風,風至,二篷參差如飛鳥展翅,左右相當,形如八字。這是鐵船所能勝任的。如果是廣東內河,一路灘高峽峭,水多亂石,船隻吃水淺,船底為樟木,底薄而平,沒有橫木為骨,順流急下,如果沒有船夫的敏捷駕駛,觸石即碎,故曰紙船。逆流而上時,靠船夫撐、鉤、牽等,相互叫號,「則終日大叫,叫且如哭」。在船石交戰中,如搏熊虎,「一篙失勢,舟碎漂沒。」因此船夫非強有力者不可勝,故稱鐵人。東莞渡船趕水,常常有一人執杵站在船頭,以杵左右舂船,指揮搖櫓的節奏。並且口唱山歌,搖櫓人應和,以緩解其苦,「於是舟行盡忘,舟行迅速。

長江以北也有許多不同式樣的船隻,在漢陽有雙飛燕渡船,渡船很小,一人蕩雙槳,左右相交,力均勢等,快捷而安穩,俗名「雙飛燕」。並且船價極便宜,一人不過制錢兩文,即使一人單買一舟,也不過數文銅錢。故謗語云:「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過渡。」

晚清時期,在江南還出現了汽輪船,一些來往於浙江杭州、嘉興、湖州與江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的富貴人家,為了安逸,一般租一隻木船。為了行駛快捷,又用小汽船在前拖曳,拖船上的船夫安坐無事,只是在轉彎處,把把舵而已。

文/老張侃春秋

(聲明:本文由老張侃春秋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向你解讀一份歷史民俗)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山東的文化
    引言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制走向衰落,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民主思想不斷發展。這一社會特點,在當時山東的文化領域裡有著深刻反映。小說明清兩代,山東文壇上小說創作成就輝煌,出現了《金瓶梅》、《聊齋志異》等舉世聞名的巨著。
  • 明清時期,故宮裡的太監宮女住哪裡?
    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帝辦公和生活的場所,也是國家權利的最中心。能在故宮中生活的除了皇帝和他的妻妾們外,還有大量的太監、宮女。故宮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寢宮,但這些都是皇帝妻妾們的居所。太監、宮女平時住在什麼地方呢?
  • 座談︱明清時期東南族群的家族與國族
    她坦言,畲族的起源問題非常複雜,以往的研究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最早關於「畲」的文獻記載是南宋景定三年(1262)劉克莊的《漳州諭畲》,「畲」可能是溪洞在漳州龍溪這一未開發的區域活動的人群;而宋元時期的「畲寇」、「畲軍」的記載大部分也是集中於這一地區;明清時期的方志對「畲」的來源有多種看法,或稱「瑤」、或稱「閩中舊土著」。
  • 明清時期低溫紅釉瓷
    明清時期較為著名的低溫紅釉瓷主要有礬紅釉、珊瑚紅釉和胭脂紅釉等幾個品種。紫色百合香為您逐一介紹這些名貴的瓷器。一、礬紅釉礬紅釉,又稱之為「鐵紅」、「紅彩」、「虹彩」,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其色澤十分特殊,猶如橙紅之色,十分清新。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本次考古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
  • 數十件明清時期玉器精品將在加拿大上拍
    數十件明清時期玉器精品將在加拿大上拍     Lot81:清代白玉雕馬,乃乾隆時期的玉琢精品,可謂巔峰之作,它展示了千裡馬遇到伯樂的際遇和境況,寓指賢臣微子啟棄殷而朝周從而覓得明主。
  • 明清時期書法鑑藏中的作偽現象
    書法作偽現象自魏晉時期開始出現,至明中葉已經成為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伴生現象。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繁榮的藝術品市場的驅動下,作偽成為牟取暴利的重要渠道。作偽的滋生與猖獗往往有如下三個方面的誘因。其一,市場需求量大。在崇尚清雅的世風中,社會各階層對書畫古董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自然會刺激市場需求。卜正民指出:「商業貿易擴大了士紳生活圈子裡的貨品種類,對此,士紳們並不抗拒。
  • 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古代富人的愛好,心理扭曲到極點
    揚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揚州瘦馬」在明清時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謂「瘦馬」。其實就是被買賣的二奶預備隊。到了明清時期,「養瘦馬」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在明清時期,揚州出現了一批富得流油的鹽商。揚州城內,繁華騷動,歌舞昇平。富人們總是喜歡一些怪異變態的消費和審美,在他們對「豐乳肥臀」審美疲勞之後,「瘦馬」就應運而生。 在那些大腹便便的鹽商身邊,圍聚著一堆噁心的蒼蠅,只要他們稍稍透露了納妾之意,那些人口販子就會一窩蜂撲將上去。在揚州,從事介紹「瘦馬」職業的人達到百人。
  • 銅古玩是銅質工藝品總稱,明清存世量最大,現已成為收藏品品類
    銅古玩是銅質工藝品總稱,明清存世量最大,現已成為收藏品品類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明清銅玩的。銅玩,即銅古玩,是古代銅質工藝品的總稱。明清銅玩存世量最大,或供觀賞,或可把玩,現已成為文玩收藏品的一個重要品類。明清銅器是中國制銅工藝的延續,言及明清銅玩必得追溯遠古時期的青銅文化。說到青銅器,大家都不陌生。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祖先的發明創造,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青銅,是指紅銅和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它的發明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在人類技術發展的階段中,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
  • 「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最美民歌在明清
    世人皆知:唐詩宋詞元曲,各領風騷;明清小說,獨樹一幟。唐宋元三個朝代,詩詞曲的數量之多,作家群的人數之眾,都足以擔當起引領一個時代的潮流的責任。然而明清小說,雖說超過了以往各個時代,但數來數去,作品也不過那幾部,作家也不過那幾人,因此還不能說那是一個全民性的潮流。其實,除了小說,明人引以自豪的,還有另一種文學形式——民歌。明代後期,直至清朝,民歌繁盛。
  • 西安、商洛交界,秦嶺深山有座明清古鎮,60%是客家人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距離西安城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秦嶺腹地,有一座深山古鎮。這個鎮子藏在四面環山的山坳坳裡,卻發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時光荏苒,古鎮只剩一條老街留存,人氣卻依然不低,吸引著眾多遊人爭相前往。它就是——【葛牌古鎮】。【葛牌古鎮】位於西安藍田縣城以南48公裡處,距西安市82公裡。
  • 明清時期的康平縣
    為了說明這一時期歷史情況,不能不涉及明、兩朝時康平地方的歷史概況。本文僅將康平這一時期的歷史情況敘述如下: 一 康平地方設置國家行政機構,據考察,於遼代早期就已設置。如今郝官屯鄉小塔子村古城遺址,即遼代設置的祺州、慶雲縣。金代廢州存縣,元代襲之。明代縣治已廢,為福餘衛轄境。
  • 鑑水之旅,看水的不同形態(圖)
    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了「上善若水」,「水」的哲學被老子上升到了中國道德標準的高度,於我們而言,水的形態可以是大江大海大河,也可以是水庫、水上樂園,甚至是一方小泳池,但水為我們樹立的高度卻不拘一格。夏天,來一次鑑水之旅,慢賞水的形態。
  • 歐普照明攜手祝融獎呈現「第五季尋跡之旅」圓滿收官,京城勝跡從心...
    歐普照明攜手祝融獎推出的尋跡之旅,迎來第五季,這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北京,遍邀的全國優秀建築設計師們為了共同的志趣相聚,在為期四天的尋跡之旅中,切身感受京城古建築所遺留的設計風潮,體會頂級木作所包含的精藝匠心。如今,在大氣恢弘的建築與傳世名作的共同見證下,第五季尋跡之旅已圓滿收官,成為尋跡歷程上又一重要裡程碑。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前言 明清時期,中國的玉器製作工藝和數量都發展到了鼎盛階段,這一時期的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並吸收、借鑑了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方面的成就。
  • 團夥盜掘明清古墓 曾用金屬探測儀探測
    石景山檢察院訴稱,2017年4月初至5月4日間,被告人郭某、嶽某、劉某夥同他人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隆恩寺99號院後山南麓對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墓葬進行盜掘。公訴機關認為,三人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我承認我挖掘了,但我只是去挖掘玉石,不是盜掘古墓。」庭審中,郭某對公訴機關的指控不予認可。嶽某、劉某則表示當庭認罪。
  • 明清之際,畫家們是如何面對異質文化因素對他們的影響的?
    明清之際耶穌會士給中國文人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世界的方式。畫家們所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視野。而西方繪畫中又呈現了新的意象、新的構圖、奇特的境界。《全球城色》銅版畫插圖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期因與異域的文化介入融合,從而產生劇烈的文化轉型
  • 明清以來西藏地區佛教圖形鐵印淺說
    明清以來西藏地區佛教圖形鐵印淺說文/孫家潭論文題要:明清以來,西藏地區民間流傳使用有佛教圖形鐵印,本文以一組遺存實物印為切入點展開討論,對其發生發展、圖形構成、製作工藝等方面分析探究,簡述個人看法。西藏地區佛教用印,尤其是清代以來流傳使用的圖形鐵印,與中原傳統肖形印差別較大,它已形成了西藏地區佛教圖形鐵印獨特風格。
  • 《木星上行》
    《木星上行》乍一看荒唐膚淺,但卻是沃卓斯基姐弟有一次有趣的嘗試。 《木星上行》對自身致敬根源的純正性是如此自信,以至於可以置影片節奏於不顧,大膽添加貌似「違和」的噱頭。 《木星上行》裡的女主角身份變化極大,堪稱「一個家政小時女工的太空幻想」。
  • 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京開幕
    2016年5月11日,「皇家氣象——明清御窯黃釉器特展」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自得堂共同主辦,展出自得堂精心收藏部分明清御窯黃釉瓷器。中國嘉德董事總裁兼CEO胡妍妍、中國嘉德陶瓷部總經理劉越、著名收藏家朱紹良、自得堂主人馮瑋瑜女士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