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清時期水上行旅工具
廣東黑樓船、鹽船。行走於廣東內河,北自南雄,南自省會,旁通惠州、潮州,及福建的漳州、泉州。黑樓船為官宦貴人乘坐,鹽船貨運。船兩旁可以行走。雙柱懸帆,風帆用蒲草編織而成,上水靠拉縴行進。
四川八櫓等船。川船經三峽到達荊州而止,其下換船。從宜昌而上,挽船的縴夫用大竹破為四片或六片,以麻繩連接,名為「火杖」。「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中聞鼓聲而鹹力」。中夏至中秋江水封峽,則斷絕行舟數月,此後水退,「交通往來」。在新灘等極險處,人、貨盡卸於岸上,只留空船上下。這種船腹圓而首尾尖狹,為的是躲避灘浪的襲擊。
黃河滿篷艄。該船流動在黃河入淮,淮河進入汴河的河段。造船的質料用楠木,造價很高。船隻人小不等,載重量大的運載三千石,小的五百石。下水時,船首橫壓一梁,巨櫓兩支,兩旁推乳而下。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有一種用於行旅的小海船,船艙密封,人依次進入,裡面一片漆黑,隨船主操船,不知行走方向,到岸後才出來。如果不習慣海上航行,「暈眩幾死」,三天後喝篙頭水,才會身體恢復健康。
清代船運依然發達,就行旅來說,船隻依然是江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園有家艇,寺有僧舟,嶼有渡楫」。就船的種類來說有:滿江紅。行於江淮,船門為斜面,大小有一至五號,五號船最大。行走時不論風向,必張帆,以櫓佐行。傳說明太祖開始得到和陽,意欲得到江南,就與徐達乘小船,在元旦渡江,聽見船夫行船口號:「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明太祖聽到這一吉語,與徐達暗地慶賀。明太祖作皇帝後,訪問到了該船,賞給船夫的後人以官職,並封賞本船,將船塗滿紅色,故稱「滿江紅」。此後這種小船擴張為大船,行於江浙之間,從清江浦至杭州,載運南北往來之客。
南灣子。長江下遊江北之船,船夫多為高郵人,行船路線至鎮江而止。船艙門直,最大的七艙,最小為兩艙。不用帆,只用篙和櫓划行。無錫快。無錫人所乘之船,往來於江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浙江之杭州、嘉興、湖州之間。僱船人問船的大小時,要問有幾個檔,即幾個舟師。船艙為斜面,形狀略如滿江紅。網船。無錫出產,比漁船稍大,小於無錫快。城鄉短途往來十裡八裡,都乘此船。舢板船。紅色,船首繪有兩魚眼睛,行駛在上海一帶,在晚清有租界或警察局給予執照號碼,寫在船篷上面。一船僅載兩三人。航船。浙江臨水各鄉,都有航船,船載男女老幼,大多傍晚開出,明朝稱為夜航船。船解纜時,鳴鑼為號,以告大眾。在郵政未通時,幫助人們傳遞函件,很少出錯。
廣東船多,明代廣州江邊日常停滿了各式商船。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清代廣東船的種類有:洋舶。洋舶大的稱獨檣舶,能載三千斤;其次牛頭舶,載重千斤;再次三木舶,載重約六百斤;最後是料河舶,載重約兩百斤。這些船舶底有二重,皆以厚三四尺的鐵力木為之。因為海水容易腐蝕鐵物,所以船的構造中皆不用鐵物。有三根桅杆,一桅常植,二桅因風而植。滕埠船。海南島人的小船,不用油灰,不用鐵連接,以藤扎板縫。海水滲入,日夜往外戽水,沒有沉溺之患。船頭尖尾大,形如鴨母。因為船脊為巨木為之,「底圓而堅,故能出沒波濤」。
瀧船。有單船、雙船兩種。自宜章下平石,為單船。自平石下六瀧至樂昌為雙船。單船小,以獨木刳成,水急容易漂沒,所以在六瀧之下必用較大的雙船,雙船用兩根獨木製成,船大能與石角力,船勝石則生。每船三人。上水篙、人在水中推船。下水槳、人在舟中掌控船的方向。二人分左右打槳,一人在後,一手持舵,一手打槳。舵也以長槳為之,所以民謠說:「上篙下槳」。
蛋家艇。蛋民以艇為家,故曰蛋家。廣州有河頭船,專為承載遠行客人,如果是赴任、赴差官員,則船價極便宜,因為可夾帶貨物。還有輕便的沙艇,作渡船之用。廣東人善於操舟,俗有鐵船紙人,紙船鐵人之說。所謂鐵船紙人,是就海中大船而言,海船厚重,多以鐵力木為之,船梁、船簷堅固,吃水深,風濤難以撼動,載重量大,故稱鐵船。船既厚重,行走靠風,兩三人一櫓,「揚篷而行」,雖然人力弱,也可行船,所以稱為紙人。船篷即船帆為一船的關鍵,每船有二篷,一橫一直,可以利用兩頭風,風正稱為八字風,八字風在後為正,在前為橫。
有時船夫撮唇吹竹葉聲,或者鳴奏金鼓召風,風至,二篷參差如飛鳥展翅,左右相當,形如八字。這是鐵船所能勝任的。如果是廣東內河,一路灘高峽峭,水多亂石,船隻吃水淺,船底為樟木,底薄而平,沒有橫木為骨,順流急下,如果沒有船夫的敏捷駕駛,觸石即碎,故曰紙船。逆流而上時,靠船夫撐、鉤、牽等,相互叫號,「則終日大叫,叫且如哭」。在船石交戰中,如搏熊虎,「一篙失勢,舟碎漂沒。」因此船夫非強有力者不可勝,故稱鐵人。東莞渡船趕水,常常有一人執杵站在船頭,以杵左右舂船,指揮搖櫓的節奏。並且口唱山歌,搖櫓人應和,以緩解其苦,「於是舟行盡忘,舟行迅速。
長江以北也有許多不同式樣的船隻,在漢陽有雙飛燕渡船,渡船很小,一人蕩雙槳,左右相交,力均勢等,快捷而安穩,俗名「雙飛燕」。並且船價極便宜,一人不過制錢兩文,即使一人單買一舟,也不過數文銅錢。故謗語云:「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過渡。」
晚清時期,在江南還出現了汽輪船,一些來往於浙江杭州、嘉興、湖州與江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的富貴人家,為了安逸,一般租一隻木船。為了行駛快捷,又用小汽船在前拖曳,拖船上的船夫安坐無事,只是在轉彎處,把把舵而已。
文/老張侃春秋
(聲明:本文由老張侃春秋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向你解讀一份歷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