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10月21日,患者馬勇(化名)出院了。臨行前,馬勇的妻子握著李紅昕主任的手,激動的說:「多虧了你們!給了馬勇第二次生命。」
46歲的馬勇因為胸悶憋喘症狀嚴重,體力活動嚴重受限,慕名來到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就診。他自10個月前一場感冒起,上述症狀陡然加重。心臟超聲檢查發現,馬勇不僅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重度肺動脈高壓(簡稱肺高壓);還患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病:二尖瓣極重度反流,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動脈平均壓高達90mmHg。曾輾轉多家醫院,行心導管檢查和介入治療,均因嚴重肺高壓放棄。
入院後患者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紫紺,有輕度的杵狀指趾。超聲檢查再次證實了肺高壓和二尖瓣反流的嚴重性,動脈導管未閉粗大,直徑12mm,動脈導管水平出現右向左為主的雙向分流。
科室討論會上,李紅昕主任分析:「患者嚴重的肺高壓狀態是由動脈導管未閉引起的肺充血和二尖瓣疾病引起的肺淤血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果解決了二尖瓣反流問題,就能降低肺高壓。即使保留動脈導管開放,患者也能存活很長時間,就能挽救這名患者和這個家庭!而如果二尖瓣反流不治療,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因心力衰竭死亡。」
擺在醫生們面前的困難是,嚴重肺高壓、已出現右向左分流的動脈導管不能關閉,關閉後患者會因肺高壓危象致死。而開放的動脈導管又會造成心臟內大量血液湧入,無法行二尖瓣手術。怎麼辦?李紅昕主任大膽提出了採用雜交技術為患者治療的方案。
何謂雜交技術?
雜交技術是指採用介入導管術與常規開胸手術相結合的新治療技術,有化繁為簡,化不可能為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安全性的功效。即術中先用介入導管技術封堵動脈導管未閉,阻住進入心臟的血流,為二尖瓣手術創造條件。待二尖瓣手術完畢,再收回封堵器,開放動脈導管,防止術後發生肺高壓危象。如果一期手術後患者肺高壓降低,也可能重新贏得封堵動脈導管未閉的條件,再二期採用經皮穿刺的微創方式重新封堵動脈導管,達到完全治癒的目的。
▲介入導管技術封堵動脈導管未閉示意圖
一期手術如期進行,在麻醉科和超聲診療科的通力合作下,李紅昕主任團隊採取了動脈導管臨時封堵和二尖瓣置換的方式。
二尖瓣置換完成後,他們收回了封堵器,重新開放了動脈導管。患者恢復順利,症狀明顯減輕。隨訪過程中,肺動脈壓降低,動脈導管水平恢復了左向右分流。三個月後,他們為患者進行了二期超聲引導下經皮動脈導管微創封堵術,患者順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