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虹橋機場推飛機 攝影:拉上窗簾
拉上窗簾/文
近日「機務」成為熱詞。先是有人報料說9月24日上航機組在三亞辱罵為自己提供保障服務的南航機務人員,並且「用大燈照」。當時拉總還準備寫一篇文章講講機務與機組的「愛恨情仇」。
結果沒想到昨天(9月29日)上午,虹橋機場發生了慘劇,一位年輕的東航機務被自家的牽引車撞死了。
圖:保持三米距離 攝影:拉上窗簾
視頻流出後,很多人懷疑「故意殺人」。因為畫面中能夠看到,拖車似乎看準了似地加速撞上了機務,將其捲入了低矮的車底——其實真的不是故意的,拉總在機場遊蕩多年,對此有些了解,所以寫篇文章向大家解釋。
圖:飛機牽引車 攝影:拉上窗簾
牽引車俗稱「拖車」,是負責轉移飛機的工具。民航客機基本上都沒有「倒車功能」,但是在大型機場,飛機又停的很密,起飛前「機首位置」沒有足夠的空間轉彎,那麼就只能用拖車把飛機推出去,推到能自己能向前滑行的地方。
推車根據推力大小不同,但無一例外的都非常低矮。這是因為有些飛機的機身很低(例如MD-82和波音737),而前起落架距離機首通常還有一段距離。如果造太高的話,車輛會碰到飛機。
圖:必須很低矮 攝影:拉上窗簾
低矮的推車視線很不好,甚至無法看清全部的前起落架。很多航空公司在「拖車推飛機」時,都要求機務人員抵近觀察。另外飛機的翅膀也太寬,經常發生刮蹭,所以在後推時翼尖下方也必須各有一名機務人員實施觀察。你在坐飛機時經常能看到有多名機務送行,在日本最多時能達到五人——其中與「拖車操作」有一定關係。
圖:五人保障推出 攝影:拉上窗簾
拖車將飛機推到指定位置後,機務摘下連杆,拖車就可以離開了。大型機場的拖車非常忙碌,需要「趕場」,所以車速都很快。部分機務人員會留下繼續戴著耳機與機組交流,一直到揮手送別飛機滑出。但只負責推出的機務此時任務已經完成,是可以離開的。在日本,經常能看到這些機務緩步走回航站樓。
人走路肯定沒有車輛速度快,通常情況下。只要注意走在推車的後面,就不會有問題。但此次事故中,機務人員似乎忘記了這一點。
圖:與拖車保持一定距離 攝影:拉上窗簾
拖車司機因為剛完成「推送」任務,他知道身後的機坪是空白的(飛機已經被自己推走了嘛),所以難免會開得快一些。但是,如果加強瞭望,或者至少調回頭,不要「開倒車」,應該也不至於出這樣的事情。
總之,如果大家都按章作業,肯定不會出事故。但機務大意,拖車司機又「倒著開」,於是就發生了這場慘劇。
圖:推完之後倒著開方便 攝影:拉上窗簾
拖車司機為什麼喜歡「倒著開」呢?這個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剛才是「推飛機」,推到位置後,自然是「倒著脫離」最方便——難不成還要在飛機面前劃個圈調個頭,再慢慢回航站樓?
為了解決拖車司機的「快速脫離」問題,有些拖車的司機座位是可以旋轉的。還有一些大功率拖車,乾脆設計了前後兩個控制臺——也就是「前後都能開」。
圖:兩頭都能開的拖車 攝影:拉上窗簾
但近年來,隨著「抱輪拖車」的興起,「前後都能開」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拖車司機都喜歡「向前推」「向後倒」,脫離到一定距離時,再調頭行駛。
拖車可以推動幾十噸的飛機,功率都相當大,有時候撞到人根本沒有感覺。此次事故,據說就是司機根本沒有察覺,被旁邊的飛行員發現後,才喊停的。機坪操作噪音大,很多機務人員都戴著耳機,有時候也會帶來問題。
事故已經發生,後果不可挽回,只能向逝去的機務表示深刻的哀悼。拉總有不少朋友是機務人員,也在此提醒大家,務必注意安全!
圖:大興機場推行距離太長! 攝影:拉上窗簾
拉總覺得還需要特別提醒在大興機場工作的機務朋友,這座機場實在太大。它的航站樓夾角是U形,飛機推出的距離特別特別長,機務人員要走上將近200米才能回到航站樓,危險性實在是太大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