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骨髓捐獻者和患者最好不要見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現在隨著社會的教育,大家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了,就從醫院現在每年超過一半的人會去選擇自己在未來有什麼不測的情況下去籤約骨髓的捐獻書。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醫院裡頭不讓骨髓的捐獻者和患者不要見面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原因。
首先,骨髓配對成功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經常會無形中引來眾多目光。然而這樣的炒作極有可能給雙方都帶來很大的麻煩。就國際慣例來說,也是建議給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最少要保證一年內不見面的原則。
國際上做出了患者和供著雙方不見面是有足夠充分的原因的。一些新聞報導都有報導過的,雖然提供骨髓的供者能給患者提供一部分的造血幹細胞,患者在接受了供者的骨髓以後有百分之70的成功率,但也是有失敗的案列的。就有媒體曾經報導過患者家屬在失敗後往往再次追蹤至供者的家中,尋求第二次捐獻。
這對於供著也是造成非常大的麻煩的,如果供著不願意再次提供的話,還不知道患者家屬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再者,第一次的概率已經算高了,但是如果第一次都沒成功的話,估計第二次的效果也同樣不明顯,沒有什麼實施性的意義。
再者就是捐獻者這方面的問題了。如果捐獻者一開始是出於自願願意把自己的骨髓捐獻給患者,那後面如果是捐獻者需要患者家屬索要「營養費」的話,這個就難辦了,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患者的「道德綁架」,雖然供著都是出於自願給患者來捐獻骨髓的,但是不排除還是有一些患者沒什麼素質,對於供著不帶有什麼感恩的心,反而覺得供者這麼對他是理應的。
這麼一看來對於患者和供著見面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如果把二者的信息都在媒體新聞上播放了以後的話,那麼他們的信息都會被曝光的,所以說既便是供者允許,一年內也應當避免雙方的接觸。
這樣做的原因,非常明顯,如果患者被媒體報導了,那麼他的個人甚至是家人都會被媒體八卦給打擾了,還有就是供者會被冠上一個「道德綁架」的稱號,以後供者在生活中都必須道德行事和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