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幹細胞與外泌體領域的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生物谷王越教授...

2020-12-05 生物谷

王越教授現任第二軍醫大學組織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是轉化醫學中心外泌體轉化研究平臺負責人,主要從事幹細胞與外泌體領域的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工作。近5年帶領團隊在幹細胞的非編碼RNA調控機制、外泌體臨床轉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發現了以非編碼RNA miR-181、linc-RoR、snoRNA 7A為代表的一系列幹細胞自我更新調控分子,並闡明了幹細胞中的內源性microRNA海綿作用機制。

作為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幹細胞網絡研討會第二期」的嘉賓,王教授將會在12月6日的研討會上給大家帶來精彩的演講。本次網絡研討會旨在通過專家講解研究時的思路和方法,給到與會者借鑑和助力。(參與研討會請點擊:http://xy.bioon.com/live/webinar_play_two/321.html)在網絡研討會前,生物谷小編有幸採訪到了王教授。

生物谷:王教授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據我們了解,近5年您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ell子刊 Developmental Cell、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等雜誌發表了多篇高分有影響力的文章,特別是Dev Cell那篇文章他引次數已經250次以上。同時,您也是第二軍醫大學轉化醫學中心的幹細胞和外泌體轉化研究平臺負責人,對臨床轉化也有很好的研究經驗。您能否跟我們舉例介紹一下,一項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轉化,需要做哪些工作?

王教授:我還是舉我自身的例子吧。我覺得能夠參與基礎-臨床轉化的工作與我自身的專業背景有較大的關係。因為我的學習背景包括了臨床醫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多個領域,所以在我博士畢業後開展科研工作之初,我就自我整合了自己的專業背景,選取了幹細胞轉化研究作為主要方向。所謂轉化,我們知道就是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因為我的臨床背景,我和很多醫生之間常常有深入的學術交流,從他們的實踐中我很容易理解臨床問題在哪裡,特別是疾病治療的瓶頸問題,再結合這些問題去用基礎醫學的分子細胞觀點去理解,就很容易找到一些具有轉化研究意義的方向。例如,我們有一段時間和長海醫院的整形科經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就了解到了皮膚創面癒合的時候經常出現瘢痕攣縮的問題,我們就考慮能不能用幹細胞治療,但是臨床醫生就提出來皮膚創面很特殊,他是一個很局限的部分,全身給予幹細胞顯然不太合適,如果皮下注射,就要多點注射,幹細胞能否比較均勻地擴散到整個創面?這也是一個問題。特別是皮膚創面不是一個危重的難治性疾病,採用幹細胞移植治療的話倫理上很難接受。我們就結合我們的研究經驗,想到了幹細胞外泌體,安全性更好,也有可能通過緩釋水凝膠的形式覆蓋創面。最終這個工作在臨床前動物實驗取得了不錯的結果,也申請了相關的專利準備進行轉化。習主席告訴我們不忘初心,其實醫學研究的初心就應該是解決臨床問題,也就是聚焦轉化。這裡的關鍵就在於最初的課題設計是不是緊貼臨床需求,應用的形式是否具有臨床可行性,只要做到這些,研究的結果自然就具有轉化的價值。從這點來說,在轉化研究裡機制什麼的並不重要,而是用基礎的知識積累來設計好的可以轉化的產品,貼合臨床實踐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個人的一點觀點,不一定完全準確,我也還在探索之中。

生物谷:我們知道幹細胞是一種多潛能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在醫學界被稱為「萬用細胞」,那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是不是也有特別之處?請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王教授:幹細胞外泌體相比其他細胞的外泌體有沒有特別之處,我們還不能輕易的論斷,但是就目前很多的證據來看,幹細胞外泌體具有其他細胞外泌體所不具有的某些作用,也有獨特的分子表達譜。比如我們自己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幹細胞外泌體可以促進皮膚瘢痕的癒合,而且其中有獨特的一類microRNA存在。但是我認為,要搞清楚幹細胞外泌體的特別之處,特別是能不能用於臨床治療,我們至少還需要幾個方面的基礎性數據,比如幹細胞外泌體的表面分子標記物和分選的特殊標記是什麼,幹細胞內容物有什麼特點,特別是幹細胞在不同刺激或者不同誘導條件下的外泌體有何變化規律。這些數據對於認識幹細胞外泌體是比較必要的,其實國家現在的重大研發計劃已經列出這個方向的指南,我們相信會有大量的研究數據不斷產生來揭示幹細胞外泌體的特別之處。

但是目前來看,幹細胞外泌體作為治療產品的確具有幹細胞製劑不具有的某些特性,例如體外環境下的穩定性,這點特性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我們知道幹細胞生產環節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外泌體相比活細胞而言,成分比較確定,易於質量控制;而幹細胞產品在運輸和保存環節上更是有很多問題,外泌體就相對而言運輸和保存簡單的多。這是一些比較明顯的差異,還有體內安全性、靶向性等等在理論上也存在差異,值得我們再去研究驗證。

生物谷:在國內,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轉化效率並不高,您覺得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問題在哪裡?怎麼做才能提高這個轉化效率?

王教授:這個問題我覺得對我而言太大了,我只能說一點,就是基礎和臨床的合作其實需要更多實質性的推進,基礎科學家需要從臨床專家那裡獲取真正有臨床需求和前瞻性的方向,然後用基礎的手段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個可行還是要臨床專家認可才行。這才能明確一個轉化研究的方向。但是,也僅僅是方向而已,即使研究非常順利,要真正實現轉化還需要的是對市場、對用戶、對資本、對政策的精準把握,更需要解決規模化生成、規範化生成、報批手續等等全鏈條的問題,這不是科學家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所以我覺得轉化一定需要一個團隊,而且是一個理念一致、科學分工、相互信任的團隊才能完成,最好還是臨床專家主導理念,基礎專家提供技術,資本和市場專家提供支撐的充分協作的團隊,才能真正提高轉化效率。同樣,作為一個沒有成功轉化過什麼產品的青年人,我也只是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僅僅表達個人觀點。

生物谷:在致力於幹細胞與外泌體領域的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的道路上,您有哪些故事或心路歷程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王教授:我其實還是這個領域的一個學生,所以我就給同學們講講我這個小白的成長故事吧。我是2011年博士畢業開始幹細胞研究的,那時候我們剛剛建立人的胚胎幹細胞的培養技術,我就結合我的遺傳學背景,想做一下microRNA的研究。那時國內經費也比較緊張,我們沒有做任何篩選工作,就借鑑了Nature上報導的關於小鼠胚胎幹細胞CARM1的工作,研究了microRNA調控人胚胎幹細胞CARM1的機制。但是microRNA研究那幾年是日新月異,這項工作做了1年多,結果很快就失去了新意,不得已發表在Plos One上。但是我們很快就關心起另一個問題,microRNA到底受到誰的調控呢?2011年底我們就關注到了lncRNA的ceRNA機制,我就設想這種機制是不是在幹細胞中有它的意義,於是我找到了另外一篇Nature Genetic上報導的一條lncRNA,LincRoR,當時的文章僅僅報導了它可以促進重編程,但是沒有說它的功能。我結合我的遺傳學背景分析,發現這條lncRNA簡直是為ceRNA而設立的,表達量高,又有mRNA樣的穩定結構,於是我首先通過我們課題組本來就很有優勢的FISH技術進行了lncRNA的胞內定位研究,又通過文獻的啟發,利用MS2BP質粒設計了一個工作系統來研究lncRNA和microRNA 的相互作用,從而建立了一套ceRNA的標準化研究模式,所以這篇文章後來引用很高,目前有250次以上。這篇文章也是我們實驗室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後來我們延續性的工作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我覺得一個研究組最初的起步是最難的,所以我想把這個過程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其實起步過程關鍵是抓住學術熱點的敏感性,以及通過多年學習的厚積薄發提出獨特的自己的觀點。有了第一部分的代表性工作,慢慢有了學術知名度,相信後面的路也就容易的多了。我現在依然在起步階段,所以也是和大家共勉吧,非編碼RNA領域還是一個對年輕人很nice的領域,未知的部分很多,只要有新的想法和研究方法,我相信都會有很好的收穫,祝願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同學們都能從這裡起步,實現自己的學術夢想。

「2017幹細胞網絡研討會第二期」將於12月6日14:00準時與大家在行雲學院見面,請點擊連結http://xy.bioon.com/live/webinar_play_two/321.html進入研討會頁面點擊「我要報名」提前報名,直播開始前半小時,點擊「進入直播觀看」即可進入直播。(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詹妮弗.拉森:幹細胞研究是轉化醫學最易開展的部分
    Britigan)醫學博士、UNeMed主席及CEO麥可.迪克森(Michael Dixon)博士以及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學術助理副校長鄭加麟教授。更多內容參看合作、轉化醫學與技術轉讓--訪UNMC及UNeMED領導。轉化醫學是當前國際醫學健康領域的新概念,轉化醫學研究被認為是「驅動臨床研究引擎的激發器」。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cpe,科技成就民族品牌 —— cpe外泌體科技護膚品牌全球首發
    (cpe營運長陳東煌代表cpe捐助新疆賽萊拉希望小學)賽萊拉是我國最早進入幹細胞領域的企業之一,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創始人陳海佳博士,聯合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教授, 及多位博士青年科學家
  • Nat Commun:幹細胞因子和外泌體吸入療法有望治療肺纖維化和肺部炎症
    本文通訊作者程柯教授是 Randall B. Terry Jr. 再生醫學傑出教授,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聯合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進一步研究發現,LSC 主要通過其細胞分泌組(包含外泌體和其他可溶性細胞因子)來發揮治療作用。」程柯教授說道。「在這項新的工作中,我們用兩種肺纖維化模型來驗證 LSC 分泌組和外泌體的治療作用。」
  • 回顧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進展,2021年幹細胞技術走向如何?
    02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國撥總經費 2.3 億元,優先支持9個研究方向,其中幹細胞臨床研究主要支持消化系統或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罕見病/單基因遺傳病三大方向。本年度入圍的項目共有15個,涉及幹細胞的基礎研究、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階段,項目實施周期為5年。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上篇)
    2018年即將舉行的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在有關外泌體的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對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報導:外泌體與腫瘤生長和轉移、幹細胞功能研究、介導的神經-血管調節、以及與腫瘤耐藥和外泌體在病原體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 胡以平:肝幹細胞醫學利用前景光明
    編者按:2013年7月18日,第二軍醫大學細胞生物學教研室和幹細胞與醫學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胡以平教授實驗組在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成纖維細胞可轉分化為肝幹細胞。8月30日,生物谷就此項研究成果及肝幹細胞在研究和應用領域的廣闊前景,採訪了胡以平教授。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臨床轉化研究獲國家重點項目
    原標題: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臨床轉化研究獲國家重點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北京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申報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人GLP-1和FGF21雙因子高表達自體脂肪間充質幹細胞輸入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於10月獲得國家科技部批覆。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3.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相關研究 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體、牙周、口腔頜面外科和口腔黏膜病等,診斷和治療方法繁多,但是各有利弊。因此,探索新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一直是口腔醫學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外泌體在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從最初主要集中在口腔腫瘤和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到現在已經擴展到口腔上皮間充質轉化、牙周免疫和口腔組織再生等方面,這說明外泌體在口腔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正在被引起重視。
  • 「歐洲幹細胞之父「來穗出席全球先進醫學轉化中心籌委會項目發布會
    會議不僅邀請到國外幹細胞領域科學大咖——「歐洲幹細胞之父」、德國科隆大學教授Jürgen Karl-Josef Hescheler教授作專題報告,還邀請到國內重量級行業專家,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醫學技術中心姬廣聚主任、首席功能醫學專家李紹清院長、中科雍恆首席醫學專家、中科雍恆首席醫療官等做學術分享。
  • 快訊: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臨床轉化研究獲批國家重點項目
    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北京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申報2020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人 GLP-1 和 FGF21 雙因子高表達自體脂肪間充質幹細胞輸入治療 2 型糖尿病臨床研究,於10月獲得國家科技部批覆。
  • 曾春雨:幹細胞療法未來發展機遇大於挑戰
    2013年6月7日美國《循環研究》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在線發表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曾春雨教授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通過預處理或基因修飾的幹細胞,使其獲得類似「抗旱」的能力,可讓幹細胞在小鼠梗死心臟中的存活率從8%左右提高到16.7%。此研究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吸引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8月2日,生物谷就此項研究成果及幹細胞療法對心臟疾病治療等問題採訪了曾春雨教授。
  • 華健安康董事長張建國:未來中國幹細胞領域研究將引領全球
    隨著再生醫療醫學領域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迅速,在醫學界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再生生物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幹細胞治療成為再生臨床醫學領域中的最先進治療手段。近日,國內多家權威機構共同開展單位也舉辦活動,評選"2020年幹細胞行業的優秀品牌企業"評選活動,旨在提高國內幹細胞行業的整體品牌,加快中國幹細胞行業的發展步伐。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可能是安全的
    用於再生醫學或生物醫學研究的人類多能幹細胞主要有兩個來源: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劍橋大學Anne McLaren再生醫學實驗室教授Roger Pedersen在評論共同作者Victoria Mascetti的研究發現時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幹細胞將以正常而安全的方式發育。這可能是再生醫學領域一直在等待的消息。」測試幹細胞如何融入身體的最佳方法是將它們移植到早期胚胎,然後查看它們將如何發育。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遺傳學等基礎學科的迅猛發展以及幹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在現代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中的應用,使得現代再生醫學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國際上,再生醫學已經成為當今生物學和醫學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
  • 非編碼RNA和外泌體咋弄?內附20多外泌體高分套路、技術資料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前沿領域之一,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經常入選CNS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所以,非編碼RNA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鼓勵申報的重要領域。非編碼RNA研究將從全新的角度揭示生命調控的分子機制,並為人類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技術。
  • 再生醫學的新主流:幹細胞外泌體修復心臟功能
    幹細胞外泌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組織修復以及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療研究,成為了醫學領域的新熱點。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
  • 幹細胞領域發力,國貨也能有高端護膚品牌!​
    日前,廣東省塞萊拉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旗下外泌體科技護膚品牌cpe亮相併進行全球首發。全媒體記者現場獲悉,此次發布會的亮點是來自臍帶精華外泌體的高科技成分,它作為新品的核心技術,共有四款產品呈現,分別是臍帶精華提取物抗衰修護凍幹原液、抗衰滋養面膜、外泌體原液、外泌體精華液。
  • 北科生物成立16年,致力於幹細胞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 像種大米一樣...
    作為構成人體組織結構以及完成各項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其中具有多分化潛能和自我複製能力的幹細胞神通廣大,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重點。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幹細胞儲存、幹細胞治療正成為深圳在生命健康領域培育新型消費的重要方向。  16年前成立的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於幹細胞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的創新公司,是深圳生命健康產業中的代表。
  • 多篇文章聚焦幹細胞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幾年前,正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將人幹細胞轉化為可產生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當這些細胞遇到血糖時,它們就會分泌胰島素。儘管如此,以前的研究工作仍存在局限性,不能有效控制小鼠的糖尿病。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開發的新技術可以將人幹細胞更有效地轉化為能夠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的胰島素產生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