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很多行業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其中就包括航空業。
因為國內旅客出行需求大幅萎縮,國際流動少之又少,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相繼出現大規模虧損甚至破產。有數據顯示,目前歐洲超過5000架飛機停飛,與去年同比收入減少55%,約820億歐元。
更讓業內人士感慨的是,曾被譽為「空中巨無霸」的空客A380和波音747似乎都面臨著存亡危機。
這裡是西班牙的特魯埃爾機場,也是為數不多「業務繁忙」、甚至比疫情前還「熱鬧」的機場。然而,這裡卻是負責封存和回收客機的「世界三大飛機墳場」之一。
疫情前,這裡存放的飛機不到80架,如今已經超過100架,其中就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空客A380。
在進入今年5月後,歐洲大型航空公司相繼宣布提前退役A380的計劃。
5月20號,法航宣布將退役旗下全部 9架該型號客機,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
在同一天,德國漢莎航空也宣布:現有的14架空客A380中,7架將提前退役。
A380的退役不僅發生在歐洲——在同樣是「世界三大飛機墳場」之一的澳大利亞艾利斯斯普林斯機場,從4月底開始,新加坡航空部分即將被封存的空客A380客機就已陸續抵達。
據了解,新加坡航空是僅次於阿聯的空客A380全球第二大客戶。疫情發生後,該公司旗下19架A380全部停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因疫情提前退役或封存的A380客機都還非常年輕,比如新加坡航空封存在澳大利亞的A380機齡就有3到8年。
隨著A380封存或提前退役的消息不斷傳來,也難怪路透社評論說:「全球最大客機離走入航空博物館又近了一步。」
上世紀90年代早期,空客公司啟動了超大型客機的研發項目。希望藉此豐富產品類型,填補公司在超大型領域的空白,並打破波音公司在這一市場的壟斷。2005年完成首飛;2007年開始交付。從交付第一架至今,不過短短十幾年時間。那麼,A380為何會在這場疫情下被「棄之如敝履」呢?答案很簡單——止損。
《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航空公司的航線運營受到了極大的壓制,正常客運量只能維持原有的20%到30%,A380如果參加這樣的運營,意味著大部分的客座都是空的。換言之, 航空公司的損失在使用A380的時候會更加的巨大。」
在A380問世前將近40年的時間裡,世界最大客機的頭銜一直屬于波音747系列。上世紀60年代,中小型飛機越來越難以滿足快速增加的出行需求。波音747這樣一款四臺發動機半雙層設計的超大型客機應運而生。自1969年以來,波音公司共生產了超過1500架該系列飛機。在疫情的影響下,波音747時代的落幕也似乎正在加速。
今年3月29號,一架澳航的波音747客機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飛抵澳大利亞雪梨,此後,澳航旗下所有同款客機停飛。外界認為,這可能就是澳航旗下波音747的最後一次商業飛行。同一天,荷蘭皇家航空的一家波音747從墨西哥城飛抵荷蘭阿姆斯特丹,為該公司運營波音747的歷史劃上了句號。有評論認為,對於空客A380和波音747來說,新冠疫情很可能成為壓垮它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冠疫情真的「殺死」了以空客A380為代表的超大型客機嗎?未必!
因為在疫情發生之前,空客A380就因為造價高,運營成本高,過於笨重,客源單一等缺點被宣布停產了。換句話說,新冠疫情只是加速了它的死亡。
馬車再豪華,比不過汽車的速度;膠捲再清晰,比不過數位相機的方便。時代變了,維度就變了,一切也就都變了。居安思危,追上時代,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