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生 李陽陽 記者 艾丹青 通訊員 翁豔燕)有點像街頭的「不開口算你姓」,又有點像童年的「過家家」。幾個玩具小人、小動物、小房子組合在一起,你是否快樂、是否焦慮,有哪些心事,甚至連你最近是否吵過架,心理諮詢師都能一一解讀出來。
很神麼?它不是江湖術士故弄玄虛,而是世界上很流行的科學心理治療方法。杭州朝暉中學剛剛引進了這套名為「沙盤遊戲」的系統,用來給學生做心理輔導。一個多月下來,效果蠻不錯。
他跟爸爸的關係一定很緊張
「先任意想像一個場景,想好了就去挑選道具,把你想像的場景在沙堆裡擺出來。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楊老師若無其事地告訴眼前的男生正正。正正閉上眼睛,思考了一下,轉身走到柜子前。
他面前,擺著許多橡膠、塑料的模型,有人,有橋,有馬、蠍子,有古埃及圖騰。他小心翼翼取出一個黑色的圖騰,插在沙堆裡;又蹲下身,挑了一個裝著木乃伊的「法老」棺槨,擺在沙堆中間……十幾分鐘後,他的沙盤裡,零散地堆放著幾件東西:除了棺槨、圖騰,兩尊金字塔,還有半埋在沙子裡的一條蛇、一隻蠍子。
整個過程,正正沒說話,自顧自地玩。楊老師則不露聲色,一直在邊上安靜地看。
這時候,正正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用一隻手在沙盤裡畫了條線,沿著線把沙子推乾淨。沙盤湛藍色的底露了出來,一望過去,就像一條純淨無比的河。正正又找來兩座「橋」,橫架在「河」上。
「擺好了。」正正示意楊老師。楊老師站起身,問正正:「你能帶我參觀一下你擺的『神秘王國』嗎?」正正想了想,磕磕絆絆地介紹沙盤裡的幾件道具,但他說不出來,為什麼選了這幾件道具。
上課鈴響了。正正跑回教室。楊老師在本子上寫了一些話,然後找到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叮囑她:「這個男生,你和班主任多注意他的家庭情況,他和爸爸的關係一定比較緊張。」
為什麼這麼講?楊老師解釋說,正正所選擇的道具,全部都是象徵著父親的,在他眼睛裡,父親很讓人敬畏,也很神秘,他很希望跟父親能有多點溝通。心理輔導老師找到班主任一問,果然。正正很怕爸爸,小時候爸爸經常打他,在家裡他和媽媽的關係更好。
學生們把這兒當成了遊戲室
這個學期開始,朝暉中學的教學樓裡多了一個可以玩遊戲的房間,這個房間裡居然有很多小人、小動物,超有意思,老師也不來管。於是,中午時分,學生三三兩兩來「光顧」,他們在沙盤裡擺出各種各樣的場景,還會相互比較誰擺得好。
其實學生的動作,老師都看在眼裡了。值班的心理輔導老師會在學生擺完沙盤後,仔細觀察沙盤場景構造,一一記錄下來。沙盤上擺模型道具,不是一個簡單的遊戲活動。它像一個心靈「解碼器」,學生的種種心理狀態,都可以在無意識中真實流露出來。「我們把這些流露記錄整理,再跟蹤,有必要時就做心理幹預。」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王欣說。
這套沙盤遊戲系統,按類別擺著各種各樣的小模型,有小鳥、蛇等動物,也有綠巨人、米老鼠等卡通人物,共配備1200個模型,可以擺出45類沙具。學生可以預約心理輔導老師一起參與遊戲,也可在午休、課外活動時間來放鬆一下。朝暉中學特邀專家、杭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所諮詢師楊麗筠告訴記者,想法決定行為:學生開心時,威武的「軍人」整齊排列,沙盤裡還會多出一汪「水」、幾棵樹;心裡受傷了,他可能會選擇蠍子、毒蛇那些相對有攻擊性的道具,或者擺放道具時有殘缺、放倒、掩埋的動作;如果學生把原來擺放凌亂的道具,重新規則排列,就說明他正在從「受傷」到「治癒」。
運行一個多月來,沙盤遊戲心理輔導室每天中午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們都沒把這當成治療室,而是當成了遊戲室。楊麗筠介紹,沙盤遊戲是目前國際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療法,曾經為很多自閉症患者做過治療,在杭州學校中間並不多見。
相關連結——
沙盤心理療法又名世界技法、箱庭療法。最初緣於歐洲,隨後在世界各地紛紛發展起來。在中國起步雖較晚但也已開始逐漸得到應用。來訪者在治療者的陪伴下,通過使用所提供的沙箱和各種玩具在沙盤中隨意擺放玩具。通過創設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使來訪者的自我治癒能力得到發揮。
沙盤遊戲所涉及的材料主要為沙箱、沙子、玩具。這些材料分別又具有不同意義,在療法實施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為心理跟蹤治療提供信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