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人生中的巔峰之戰,奧斯特利茨會戰,一舉擊敗俄奧聯軍

2020-12-06 騰訊網

1805年12月2日,正是拿破崙一世加冕周年紀念日,也就是在這一天,前線的法蘭西軍隊就打敗了第三次反法同盟,這場勝利無疑是獻給這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的一件最好的禮物。次日,拿破崙皇帝在戰場上就地傳令嘉獎全軍。

拿破崙在演講中說:"士兵們,我對你們很滿意。你們以不朽的光輝裝飾了你們的軍旗,俄皇和奧皇的10萬大軍,不到4天就被你們切斷或擊潰了,這是這一揚名後世戰役的戰果。那些外強中乾的俄國步兵經不起你們的一擊。今後你們將無敵於天下!"就這樣,僅僅兩個月時間,這個第三次同盟就被打敗了,並且崩潰了。

著名軍事家約米尼評論說:"近世之大野戰始自1805年"。由此不難看出此役在歐戰史上的地位了。

一、烏爾摩的勝利凱歌

在擊敗第二次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在法國的威望幾乎上升到了頂點。1802年8月2日,拿破崙成為法蘭西終身第一執政,元老院將最高主權交給了拿破崙。

時間來到1804年11月6日,敗走麥城的俄奧兩國又重新走到一起。兩國秘密地訂立了對法"防禦同盟"。1805年4月11日,英俄又正式籤訂《英俄同盟條約》。此後不久,奧國便加入了"英俄同盟"。

這樣,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了,歐洲又將陷入一場戰火的洗禮中了。

法蘭西海上的主要對手是大不列顛,在陸地上則遇到的是老對手奧俄聯軍。奧國由於加入了第三次同盟而將其現役軍隊由4萬擴充到將近20萬。當時奧軍受傳統的戰略思想影響,將重兵囤於義大利,查理大公受命擔任這隻擁有9萬人的軍隊的統帥。俄國方面由庫圖佐夫將軍率領第一軍團55000人,由布羅提出發,約在10月下旬始能進至萊茵河畔。剩下的25000人編成兩個登陸部隊,擬分別由義大利的納波爾和瑞典所屬之普美倫登陸,威脅當面法軍。

俄奧的作戰意圖是雙方會合兵力,在德意志戰場上與波拿巴決一雌雄。

拿破崙獲悉奧軍動向後,立即離開布倫,匆匆返回巴黎。第2天他便率軍開赴前線。拿破崙這次打算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在俄奧會合之前,全力打擊奧軍,然後再一舉擊敗俄軍。法軍主力於9月25日至28日渡過萊茵河後,進至內凱河一線,再向多瑙河推進,

拿破崙的意圖是實行遷回,突破奧軍普哥斯登、諾伊堡和多瑙烏茲一線,切斷奧軍同本國及俄軍聯繫,並先行擊破突進之奧軍。

法軍於10月初切斷了奧軍的退路,奧地利將軍麥克察覺到形勢不妙,遂令各部向烏爾摩運動,但似乎為時已晚了。10月7日,拿破崙根據情況,決定渡過多瑙河。麥克此時若能審時度勢,迅即撤退,或許有一線希望脫身。然而他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認為巴黎局勢不穩,法軍很快便會退兵。結果延誤時機,致使烏爾摩奧軍成為甕中之鱉。10月16日,法軍開始炮擊烏爾摩市區,馬克於次日率部3萬向波拿巴乞降。13日從海得亨突圍的奧軍約8000人,由於受法軍追殲,也被迫投降。

烏爾摩在戰史,上被人們稱為"烏爾摩之圍"。拿破崙以閃電般的行動,分割俄、奧軍聯繫,迂迴包圍奧軍,一舉圍殲烏爾摩之敵,創造各個擊破的有利條件。

可以說,沒有烏爾摩的勝利,也就不會有接踵而至的奧斯塔利茲之戰的勝利了。

二、兵不厭詐

烏爾摩之圍使奧軍如驚弓之鳥,奧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已經無法單方面與法國抗衡了。但奧地利並未善罷甘休,轉而依俄軍而戰,試圖以法軍將士的血來洗刷烏爾摩之恥。庫圖佐夫成為聯軍司令後。俄奧軍擬將兵力部署於萊茵河一線,確保奧境以抗拒法軍的進攻。

拿破崙在烏爾摩擊潰奧軍後,春風得意,乘著勝利的餘威,於11月13日佔領維也納,然後推進到摩拉維亞,迎擊與戰敗的奧軍會合的俄軍。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法軍。庫圖佐夫感到兵力有些不足,他於是命令部隊在摩特倫附近北渡多瑙河。以圖與第二軍團會合後再戰。

此時,波拿巴的大軍正逼近維也納,庫圖佐夫也不能舍此保彼了。

在幾場遭遇戰後,庫圖佐夫的人員損失巨大,這個年邁的老將不惜冒著被俄國沙皇處死的風險,將大軍從戰場上撤回去了。拿破崙再次洋洋得意地收穫了一場勝利,他還順便將大軍開進普魯士,將這個實力不強的諸侯國踩在腳下。

擊退了沙皇軍隊後,拿破崙的對手只剩下了奧地利皇帝了。這時沙皇和英國開始向拿破崙拋出停戰的要求,他們要求進行和平談判,拿破崙並不想結束戰爭,但他轉念一想,短暫的停戰有利於自己調整軍隊、徵集糧草,於是他乾脆答應下來。正當法國特使與俄奧談判之時,拿破崙已獲悉援軍於12月1日即可到達,

遂令部隊作好準備,擺開決戰姿態。

沙皇沒想到拿破崙出爾反爾,一怒之下,派出大軍遠赴中歐,準備跟拿破崙算算總帳。12月1日深夜,俄奧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分兵五路前進,這五路部隊基本上是以普拉欽高地為核心。

反法同盟規定聯軍主力開往法軍集結的原野,包圍拿破崙的右翼,將他圍困於布爾諾城內,並切斷法軍能往維也納的退路。

三、三皇會戰

早晨7時許,濃霧散開,整個奧斯塔利茲平原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法軍此後稱之為"奧斯塔利茲的太陽"。在拿破崙眼中,普拉欽高地才是整個戰役的關鍵,這位叱吒風雲的將軍,就要以他的堅兵利炮,去摧毀聯軍的大軍了。在聯軍撤出了普拉欽高地後,7時30分,拿破崙令蘇爾特軍團乘隙攻奪這一戰略要地,到了上午8時,由班維茲以北地區猛烈攻擊前進。庫圖佐夫試增兵普拉欽,然而俄軍四次進攻均未奏效。中午,蘇爾特軍團奪取了普拉欽高地。實際上勝負在這時已經分出。

拿破崙命令在高地上布置炮火,將俄軍置於火炮攻擊之下。

法軍的炮火從高地上密集地射向聯軍,打亂了他們的陣線。法軍壓向敵軍,順勢攻擊其左翼和背後,並切斷了俄軍主力與側後的聯繫,使之腹背受敵。才過1小時,聯軍便潰不成軍,俄國士兵被打得節節敗退,混亂不堪。他們驚慌失措,只顧逃命,軍旗搖擺,刺刀歪斜,後撤的人流越來越洶湧,淹沒了高喊止步的軍官,傷員懇求救援,無人置理。

沙皇亞歷山大當時可謂狼狽極了。在混亂中,他力圖保持鎮定,他的左右侍從中有幾人坐騎中彈,就倒斃在他眼前。一顆炮彈落在他不遠處,濺起的土塊打中了他的面部。埃爾莫洛夫後來描述說:"他臉上的神情極為悲戚,部隊的殘兵敗將就在他跟前後撤,他的兩眼熱淚盈眶"。

在蘇爾特軍團攻取普拉欽高地時,法軍右翼被聯軍有所突破,聯軍渡過了哥爾德巴哈河。但在9時許,達烏第三軍團趕來支援,予以有力阻擊,終於轉危為安。薄暮時分,亞歷山大離開了炮火隆隆、火光閃閃的戰場,策馬退向行轅,他身後只有一兩名侍從。筋疲力竭的沙皇幾乎連坐騎都難以駕馭了。

此時,俄奧聯軍已全線潰退。法軍獲得全勝。

四、停戰合約

奧斯塔利茲之戰,由於法、俄、奧三國皇帝均在軍中指揮督戰,故人亦稱之為"三帝會戰"。戰後第2天,戰敗而逃的弗蘭茨皇帝與拿破崙會晤。12月26日,雙方籤訂了《布列斯堡和約》,根據協議,俄國部隊立即撤出奧國領土;奧國將其在德意志施瓦本境內分散的小塊土地,讓與法在德之盟友符騰堡與巴登;奧賠償軍費4000萬法郎等。1806年,弗蘭茨又被迫宜布廢除其"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而改稱"奧皇弗蘭茨一世"。

至此,這個存在了近千年的徒有虛名的帝國就此壽終正寢了。

沙皇亞歷山大眼見自己由於戰敗而在國內外聲望下降,不免懊喪。但他克制隱忍,不形於色。他認為法國皇帝現在已經成功地控制了半個歐洲,他不可能長期抵禦擴大霸權的誘惑。

他始終沒有忘記若要避免戰爭,最佳辦法是積極備戰,他確實懷有美好的和平願望,但同時也在摩拳擦掌,積極準備再與法蘭西一爭高下。

參考資料:《世界近現代史》、《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戰爭史》

相關焦點

  •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人生中最後的戰爭
    1815年6月18日,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率領的法軍,結束了拿破崙的軍事霸權和政治生涯,法蘭西第一帝國由此覆滅,歐洲的命運也隨之改寫。現代人常以「遭遇滑鐵盧」來指代一敗塗地。到同年6月,英國與普魯士的20萬大軍已經進入比利時,俄奧兩國近40萬人還尚在東歐,拿破崙打算搶在反法聯軍全部集結之前,將聯軍各個擊破,於是在6月15日率12萬人突入比利時。
  • 偉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一世
    歲的拿破崙回到法國,在擊退英軍艦隊的土倫之役中初露頭角,晉升為準將,1795年因鎮壓保皇黨武裝叛亂建功卓著榮升為巴黎衛戍區司令(圖中油畫為為土倫之役中的拿破崙)1796年26歲的拿破崙任法國義大利軍團總司令,揮師義大利北部與奧地利軍隊作戰,在阿爾科萊戰役、曼圖亞圍城戰和裡沃利會戰中拿破崙率法軍擊潰奧地利主力(圖為1796年11月阿爾科萊戰役中衝鋒在前的拿破崙)義大利戰場上的拿破崙
  • 論國民士氣12章36節:萊比錫會戰拿破崙被多國聯軍擊敗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13年歐洲戰場上俄國名將庫圖佐夫率軍出國西徵,歐洲建第六次反法同盟,以及拿破崙在德勒斯登會戰中打了他在國外作戰的最後一次勝仗。北美戰場上美軍進攻加拿大首府,放火燒毀議會和眾多民房。
  • 皇帝的軍刀:拿破崙一生的戎馬,戰爭和傳奇
    短短五十二年的人生,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被後人譽為歐洲四大名將,與上古冷兵器時代的亞歷山大,愷撒和漢尼拔並駕齊驅,我想,這種燃爆全場幾乎開掛的人生經歷,足以讓任何一位讀者為之拍案叫絕,大呼過癮,同時,他還擁有著一場世界歷史上最華麗的戰敗,以及最神秘的離別。
  • 拿破崙:決戰失敗
    拿破崙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由烏迪諾元帥率領7萬人進攻柏林,由駐漢堡的達武軍和駐馬格德堡的吉拉爾軍負責支援。聖西爾元帥則駐德勒斯登,防守來自波西米亞的進攻。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前往包芩圍殲聯軍的西裡西亞軍團。 西裡西亞軍團在獲悉拿破崙親率大軍前來之後,不戰而退。拿破崙求戰不能。
  • 拿破崙:傳奇人生的功與過
    在軍校求學的過程中,拿破崙開始顯現出了超常的數學天賦,他喜歡鑽研,擅長心算。據記載他曾寫過一篇彈道學方面的論文,題為《炸彈投擲彈道的數學分析》,應用了嚴密的數學推導和計算。他紮實的數學功底為他之後成為一個成功的軍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93年,在土倫戰役時,拿破崙就憑藉精密的計算能力,在短時間內迅速部署了炮兵陣營,成功擊敗了英國軍隊。
  • 緬北會戰:「人猿泰山」擊敗「叢林作戰之王」
    親臨前線督戰的史迪威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觀感:「中國人打得很好,這些人勇猛無畏,下級軍官是好樣的。」12月29日,經過6天的激戰,新38師全部奪佔了於邦的日軍陣地。日軍第56聯隊丟下300多具屍體,倉惶向後退卻。日軍難以理解,昔日那支潰退之師何來如此神力。戰後日本的戰史是這樣記載的:「此番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
  • 【成語一則】破釜沉舟:巨鹿之戰,項羽是如何打贏的
    破釜沉舟【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破釜沉舟」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巨鹿之戰,這個成語也可以說是項羽本身的專屬名詞了,至今中國歷史上除了項羽還沒有其他將領成功做到過難道真的如歷史課本所講的那樣:項羽憑藉一股勇氣,破釜沉舟、不留後路靠著一股兇狠之勁,以少勝多擊敗了秦軍?深入巨鹿之戰的細節中,不難發現,項羽除了這股兇狠勇氣外,戰術運用上可是非常厲害的,項羽之所以能打贏這場戰役,也並不是僅僅憑藉自己的五萬軍隊,而是調動了所有反秦盟軍。
  • 揭秘拿破崙死亡真相:真實死因到底是什麼?真的被下了慢性毒藥?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倫那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 有人疑問,在流放期間拿破崙是不是被下了慢性毒藥死的呢?首先看拿破崙對敵人的打擊,1805年拿破崙制定了侵略英國的計劃,雖然計劃失敗法蘭西艦隊全軍覆沒,但是法軍打死了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納爾遜,納爾遜是英國海軍元帥,英國海軍之魂。
  • 聊一聊西遼帝國的定基之戰---卡特萬之戰
    1141年7月,聯軍渡過阿姆河,進入河中地區。馬合木汗稟報說,來自東方的異教徒並未繼續進攻,但國內葛邏祿突厥人發動叛亂,請求聯軍協助進剿。桑賈爾答應了馬合木汗的要求,向葛邏祿人發起進攻,葛邏祿人無力單獨對抗如此強盛的大軍,只得向統治東哈剌汗國的菊爾汗求救——這位菊爾汗,就是馬合木汗所提的來自東方的異教徒,他是一個契丹人,名叫耶律大石。
  • 排隊槍斃太笨,想玩散兵戰?讓拿破崙的法軍王牌告訴你結果有多慘
    ,哪怕是奧軍最低谷的1805年,這個團都曾在奧斯特利茨大發神威,一度阻遏住了法軍精銳的突擊。而且,考慮到23團殘部能夠迅速集結起來阻擊法軍追兵,梅拉斯也就宣布:「該團之所以沒有被全殲,完全是源於官兵的英勇表現,所以,有充分理由認為該團表現得當。」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那麼淞滬會戰真的敗了三個月?這顯然是謬論。 本文將依據兩岸權威史料,講解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店戰役。向國民黨中央軍抗戰英烈致敬。寶山至月浦為正面,抗擊從川沙口,石洞口等處登陸南下的之敵。而羅店至劉行一線,則是整個稜形防禦地帶的中心樞紐;勢必成為整個淞滬會戰的主戰場。 羅店一帶是平原,地近長江口,土質疏鬆,無天然屏障可以依託;國軍倉促上陣,根本來不及構建防禦工事,又缺乏重火力,只得憑著血肉之軀抵擋日軍海陸空優勢火力的攻擊。
  • 150年前的一縷頭髮,解開了拿破崙死亡之謎!
    1804年,當了5年第一執政的拿破崙,通過各種手段,讓參議院加冕他為法蘭西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3年,英俄等一些國家利用各國人民反法解放鬥爭蓬勃發展的良好時機,組成了第6次反法聯軍, 在內外交困、軍事失敗的情況下,拿破崙被迫退位,被囚於地中海的厄爾巴島。法國波旁王朝復闢。
  • 拿破崙除了彪悍的人生,他的死因也是歷代史學界醫學界研究的重點
    因而,拿破崙屍體的解剖結果被秘而不宣,檔案材料經英國軍醫和拿破崙私人醫生共同確認後直接予以銷毀。 所以,直至今日,拿破崙是怎麼死的成為醫學界和史學界之謎,成為法國人民茶餘飯後閒談最多的話題之一。
  • 虎頭蛇尾的合縱連橫第一戰,修魚之戰
    倡導合縱的公孫衍,在列國的呼聲中,成為魏國的相邦,開始積極聯絡各國,向燕國、趙國、楚國派出使者,組織合縱聯盟,力圖進攻秦國。公元前317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魏、韓、趙、楚、燕五國的兵馬,聯合向秦國發起攻擊,但是因為燕國和秦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趙國,無利益衝突,而楚國又因為和秦國聯姻,矛盾並沒有三晉這麼大,所以燕國、楚國都選擇了隔岸觀火的態度,真正出兵的只有三晉聯軍。
  • 五子良將之首張遼,徵烏桓白狼山之戰成名,8百人擊敗孫權十萬人
    陳壽在作《三國志》寫魏書卷十七時,將這五人合寫為一傳,並且評論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後人因此將這五位將軍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這五人中,以張遼為首,最得曹操、曹丕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