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留德博士後返鄉創業 造出刀具「削鐵如泥」

2020-12-08 齊魯網

「削鐵如泥」,這些刀打破國際壟斷

留德博士後喬竹輝返鄉創業研製出國際領先水平的超硬、高韌硬質合金刀具

「這是我們剛剛研製成功的車床合金刀具,用來切割金屬。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運斤成風,削鐵如泥』。」返鄉創業的留德博士後喬竹輝掌心託著一枚枚嶄新的合金刀具,像是欣賞自己無比爭氣的「孩子」,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喬竹輝研製生產的超硬、高韌硬質合金刀具。劉岱 攝

喬竹輝是平度人,2009年留學德國,獲「洪堡學者」稱號,赴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協會的陶瓷技術與系統研究所進行了兩年多的科研工作;2012年受聘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在新型硬質材料研發的道路上默默專精深耕15年,目前發表SCI論文8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30項,成為硬合金刀具研製領域的知名專家。

當前國內硬質合金刀具產品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耐用。就這一點喬竹輝打了個比方:同種用於鑽鋼板螺絲眼的鑽頭,國內產品鑽2至3孔後即斷裂,日本鑽頭可以鑽10個,而德國鑽頭能夠鑽到第100個孔時才壞掉。

「存在差距的原因,一是製造工藝,二是微量元素配方添加。」喬竹輝告訴記者,我國鎢礦石很豐富,但大量礦石長期出口卻只能換回幾個鑽頭。「我們的目標就是攻克高端硬質合金刀的技術難點,打破國際壟斷。」目前,喬竹輝研製出的硬質合金刀具,硬度、強度、韌性等各個指標,都與德國進口的同類產品相當,抗氧化性、耐磨性則超過德國進口刀具。

2017年1月,喬竹輝牽手平度智匯谷聯合成立中科卡柏德新材料科技公司,主要研製工業用車床刀具,包含12大類45種車刀、銑刀、鑽頭等。而早在平度智匯谷產業園與喬竹輝洽談對接之前,已有其他城市和地區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且補貼、待遇優厚。之所以選擇回鄉,將自己深耕的高新技術產品研製、生產放在平度,有著喬竹輝想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量的心願在,也與平度近些年傾力打造「省內第一、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息息相關。「早在去年,平度東閣街道就打造了投資7.9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基地,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優質廠房,減少了我們的投資成本,還為我們量身定製個性化辦公、生產場所。」喬竹輝說。

「眼下我們研製的產品已經日臻成熟,正在投放市場。」喬竹輝研製出的超硬、高韌硬質合金刀具,實現以銑代磨,減少工序,與國外產品相比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加工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目前,其生產的硬質合金刀具已投放到平度許多機械加工企業試用。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岱 通訊員 劉軍增 孫科強)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農學博士李洪全:返鄉創業 造福桑梓
    達川區管村鎮龐家村返鄉創業的新農民李洪全是一位農學博士。2017年底,他放棄在深圳小有成就的外貿公司,選擇回鄉創業,通過產業發展造福鄉梓,助力鄉村振興。2012年,在湖北省農科院完成博士學習後,李洪全到深圳開啟了創業旅程。經過幾年的奮鬥,他的外貿服裝業務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面對上升發展的事業,李洪全卻選擇放棄,回到家鄉達川區管村鎮龐家村搞起了種養殖業。
  • 讓「返鄉不返貧」創業夢落地生根
    受訪者供圖  她放棄城市穩定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創業;她組織返鄉青年創業團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她自建生態體驗基地,助力精準扶貧……她就是梅州興寧市源清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州市品鮮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蓮。  今年,張雪蓮被省婦聯評選為2017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她說,這個稱號是對她奮鬥的最佳褒獎和最好鼓勵,她的最大夢想就是助力鄉村振興,讓「返鄉不返貧」。
  • 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我們能做什麼
    「折騰」幾年後,他慢慢摸索出現代農業的一些「門道」,農場完成了全程機械化,並在綠色生產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如今的汪琰斌,已成為寧波新興職業農民中的一面旗幟。  「我覺得在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改變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的偏見,大學生也可以做農民,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汪琰斌說。
  • 返鄉創業天地寬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有「中國蔬菜第一縣」之稱的山東聊城市莘縣,越來越多的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的返鄉創業人員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一批批「田秀才」「土博士」在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的舞臺上閃亮登場。  「這些學名叫蠐螬的蟲子別看它小,卻有著驚人的消化和排洩能力。
  • 陵城:創業平臺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原動力」
    夫妻二人通過與陵城區人社部門聯繫,得知有企業培訓、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保駕護航」,更加堅定其返鄉創業的信心,他們辭去了高薪工作,到工廠學習藤編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帶著購買的藤編材料回到了家鄉冷家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努力,周娟娟夫妻倆的藤編生意越做越紅火,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工人們一年四季都有活幹。
  • [聚焦四川農民工返鄉創業]達州男子返鄉創業養蛇 租住廢棄幼兒園與...
    手裡拿著蛇的袁家成  四川新聞網達州1月14日訊(記者 張驥 攝影報導)一棟棟廢棄的建築下雜草叢生,在偏僻的鄉村裡散發著詭異的氣氛,如果再有人告訴你這裡面藏了成千上萬條蛇,你會不會考慮住在裡面生活起居……1月13日,在達州市通川區盤石鎮袁家溝村,一廢棄幼兒園經當地村民袁家成簡單改造後,
  • 「理論」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情境分析與策略抉擇
    深刻認識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個體需求和現實情境,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策略進行剖析,無論是在化疫情為轉機的當下時期,還是在全力保障經濟向好發展趨勢、全面提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遠階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情境分析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類型參考。
  • 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絲毫沒鏽,依舊削鐵如泥
    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退位給了勾踐,而在勾踐上位後立馬就率領全國,在前兩年時間裡,與多個國家發生戰爭,但因為國力薄弱,最終都以失敗退兵。所以勾踐想要改變現狀,他重用所有的人才,大力發展國家。
  • 尹曉波:返鄉創業「鳳還巢」 扶貧路上譜華章
    龍江縣堅持圍繞加快新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廣大返鄉創業人才帶領村集體利用智慧發展特色農業。龍江縣現有返鄉創業人才151人,頭站鎮北華村村民尹曉波就是其中一員,他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開啟創業之路發展特色種植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昔日「孔雀東南飛」 今朝「八方鳳還巢」葉縣近3萬人返鄉創業
    景奇是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生,畢業後在一家上市公司就職,年薪30多萬元,5年前返鄉承包了該處山坡,示範帶動群眾發展養殖,成立了電商公司,把羊、雞、土雞蛋及槐花、蜂蜜等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實現年銷售收入800多萬元。去年,他又在田莊鄉發展草莓等大棚特色種植,帶動30多人務工增收。
  • 貴州苗族青年返鄉創業變身「青蛙王子」(高清組圖)
    2018年,楊勝華放棄在沿海地區的高薪工作,決定返鄉創業,而這個決定來自於不經意間看到的一則青蛙養殖致富的新聞報導。通過了解,他堅信家鄉的良好生態環境,同樣適合於發展青蛙養殖產業。返鄉後,他的創業激情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與村民們的不解。在經過反覆學習和認真研究後,他還是毅然決定要將自己的創業想法變為現實。
  • 鄭智剛:無紡布上見真章 返鄉創業為社會貢獻企業力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雙創周」活動之一——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與今年所有的會議一樣,與會人員均須佩戴口罩出席。口罩,成為今年的「硬通貨」。作為口罩生產企業,鄭智剛的公司在這一特殊時期,不僅踐行了企業的社會擔當,更體現了作為返鄉創業企業的實力。
  • 阿壩州通報表揚一批優秀農民工和返鄉創業明星(附名單)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徐中成)1月6日,阿壩州在汶川縣召開全州優秀農民工暨返鄉創業先進集體和個人表揚大會,通報表揚了28名優秀農民工、25名返鄉創業明星、16個返鄉創業示範企業、9個農民工服務工作先進集體。
  •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的刀真的存在嗎?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從古代開始就是我們形容刀劍鋒利程度的至高標準。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削鐵如泥為例,工業工具機上用來加工其它金屬零件的各種刀具切削起鐵來簡直比砍瓜切菜還要輕鬆。打造一把鋒利的刀需要幾步?
  • 打造削鐵如泥的寶刀 不是光有硬度就夠了
    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削鐵如泥為例,工業工具機上用來加工其他金屬零件的各種刀具,切削起鐵來輕鬆程度堪比砍瓜切菜。以較為常見的切削工具鋼——高速鋼為例,它的洛氏硬度(HRC硬度)可以達到62甚至更高,而普通鋼材的出廠硬度大約只有25—35,在高速鋼刀具面前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當然,如果需要加工的材料本身硬度就達到了高速鋼級別,那就只能採用硬度更高的刀具材質,例如粉末冶金燒結材料、金剛石以及陶瓷刀頭等。
  • 【創業在青島】于洋:創業是條不歸路 深度學習方能行遠
    于洋表示,他認為合理的模式應該是資方把閒置產業當作城市中心的不良資產,用資金解套,把產業樓宇重新裝修後,再注入資產。  「我當時就覺得可以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運營作為一項創業內容。」就這樣,于洋的創業之路開始萌芽。
  • 越王勾踐劍、大馬士革刀……削鐵如泥的古代名刀能被複製嗎?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從古代開始就是我們形容刀劍鋒利程度的至高標準。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以削鐵如泥為例,工業工具機上用來加工其它金屬零件的各種刀具切削起鐵來簡直比砍瓜切菜還要輕鬆。Part. 2打造一把鋒利的刀需要幾步?首先,硬度是決定鋒利程度的首要因素。
  • 鄧州張村鎮:靳小良返鄉創業帶鄉親脫貧
    他就是鄧州市張村鎮西河村靳莊返鄉創業青年、楓蘭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靳小良。「我通過查閱書籍和園林專家討論,發現叢生元寶楓樹和紅玉蘭兩種苗木很適合鄧州的氣候和土壤。我們村緊鄰249省道,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都具備了機井灌溉的條件。」靳小良把以上的想法與村民和村鎮領導詳細交談,大家都非常贊同,600畝苗圃用地也順利辦理好租賃手續。
  • 成縣:「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
    「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隴南日報通訊員 左謙茹每日甘肅網5月9日訊 據隴南日報報導 暮春時節,走進成縣紙坊鎮府城村「90後」返鄉青年周鵬的生態兔養殖場,一排排整齊的兔舍中,上千隻小兔子在圈舍裡活蹦亂跳,有伊拉兔、花巨兔、比利時兔、紐西蘭兔等10個品種……周鵬一邊給筆者介紹兔子品種
  • 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
    摘要: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不知不覺又要到春節了,而在外工作的人都陸續回家來,儘管有外地人不回家就能領到補貼的條例,但這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能領,一般的上班族還是和平時一樣,所以他們也望能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