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雷竹產業助力市級貧困村 發展竹筍鄉村旅遊

2020-11-25 華龍網

  採挖竹筍。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攝

  剛剛採挖的竹筍。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攝

  華龍網4月10日15時41分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吳成英)4月10日筆者從重慶市大足區農委獲悉,大足區一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以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為契機,決定將免費給珠溪鎮小灘村、龍石鎮青山村兩個市級貧困村的村民們提供雷竹苗、技術幫扶,引領貧困村民脫貧致富。

  大足區雷竹種植2008年從浙江省寧波市引進,目前在全區種植雷竹面積1萬餘畝,成林產竹筍3000餘畝。 種植基地充分利用本地廢棄的稻殼資源種植高效筍竹,通過對雷竹冬眠期的控制,錯亂生長常規,冬天地面升溫,夏天土地降溫,土壤保溫,兩種雷竹錯位種植等各方面的技術控制,掌握了一年四季有新鮮雷竹筍產出的出筍新技術,雷竹全部成林後,一年四季內有新鮮的新筍可供採挖上市,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益。

  為了幫扶市級貧困村脫貧,在大足區農委牽頭引領下,該企業負責人一行,實地查看了珠溪鎮小灘村、龍石鎮青山村雷竹種植條件,以及土質土壤是否適宜種植雷竹的監測報告。根據監測報告顯示,珠溪、龍石的土質土壤、地形條件、交通區位等都很適合種植雷竹,發展竹筍產業。

  在珠溪鎮的座談時,該企業負責人信心百倍地表示,來大足發展10年了,幫助貧困村民,是我們農業龍頭企業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並當場承諾,將免費給珠溪鎮小灘村、龍石鎮青山村兩個市級貧困村提供雷竹苗,免費提供技術,進行統一收購等,發展雷竹產業,打造一個高效、長效的脫貧產業。

  珠溪鎮、龍石鎮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全力做好相關服務,搞好後勤,快速統計有種植意願的貧困戶數量,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等,爭取在5月底前種植起來一批,形成示範帶動。同時,將以此為契機,積極邀請社會資本投資,在兩鎮發展雷竹產業,以雷竹產業為基礎的鄉村旅遊等,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落在土地上。

  大足區農委相關人士分析稱,貧困村民因地制宜,種植雷竹,是一項很好的產業,栽種後3年產筍,每畝可收穫7500斤竹筍,按照目前平均價格20元一斤,每畝雷竹林地收入就可以達到1.5萬元。

相關焦點

  • 大足兩個市級貧困村獲贈雷竹苗 5月底前完成首批種植
    新華網重慶4月23日電(通訊員 譚顯全 吳成英)近日,大足區兩個市級貧困村——珠溪鎮小灘村、龍石鎮青山村的村民們獲贈了一批雷竹苗,捐贈單位重慶沁旭熊貓雷筍股份有限公司將對村民免費提供技術幫扶,並進行統一收購,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 發展甘薯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泗水)甘薯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
    大眾網訊 10月16日,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暨甘薯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距孔子出生地800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唱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態文旅品牌,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項目品牌,完善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完善體制機制統籌全域發展我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主任的市全域旅遊工作委員會,將鄉村旅遊融入全域旅遊整體推進,並作為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充分發揮各類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引導貧困群眾自我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產業,紮實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提質增效。繼續實施扶貧小額信貸,激發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脫貧乃至致富的動力,鞏固提升貧困村脫貧成效和產業發展成果。同時,應實時調整相關扶貧政策取向,公平惠及非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和集體經濟發展,逐步補齊非貧困村發展的短板。
  • 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脫貧和發展,靈璧縣以產業帶動為突破口,在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1項特色產業、至少建成1個扶貧產業園,每個有發展條件和意願的貧困戶發展1項特色產業項目。通過各類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貧困群眾自我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產業,形成「產業帶動就業、就業興旺產業」的互促局面和「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良好氛圍,確保群眾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產業選擇:結合地方實際,彰顯地方特色    「自從發展花卉苗木種植,我每月增加了3000多元收入。」
  • 安貞街道聚焦巴夏克其等深度貧困村 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創造性提出「1+X」扶貧思路 全面做到「四交」三年來,安貞街道貫徹精準扶貧、精準施策基本方略,聚焦脫貧攻堅,堅持首善標準、凝心聚力、勇於創新、攻堅克難、擔當有為,創造性地提出了並落實「1+X」(「1」即:提供項目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以產業項目發展帶動脫貧;「X」即:街道廣泛動員轄區社會單位、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開展「一幫一」結對、捐資助學幫扶
  • 松桃縣勞動就業局到沙壩河鄉貧困村進行義務培訓 助推產業發展...
    松桃縣勞動就業局到沙壩河鄉貧困村進行義務培訓 助推產業發展 助力精準扶貧 發布時間:2017-12-21 20:08:16   作者:吳迪   來源:貴州網
  • 宜豐打造贛西鄉村旅遊新名片
    以「宋風劉家」民俗體驗遊為代表,近年來,宜豐縣把鄉村旅遊作為文旅產業的支撐點來抓,努力構建富有贛西特色的鄉村休閒旅遊業態,持續培育「禪風竹韻、樂享宜豐」的旅遊品牌。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宜豐深度挖掘、精心包裝,按照集點、連線、匯面,從整體上完善景點、線路、區域規劃,對鄉村旅遊開發勾勒出一張全景圖,基本實現分散開發向全域開發轉變,歷史文化遊、田園觀光遊、民俗體驗遊、禪修康養遊和民宿度假遊等5大特色鄉村旅遊名片逐漸成形。
  • 農業部長韓長賦:2020-2025年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審議通過全國...
    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鄉村產業發展,把產業振興擺上突出位置,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多措並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新興產業,打造一批休閒旅遊精品工程,培育一批創新創業主體,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我部正在編制《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進一步明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目標、重點產品、區域布局、保障措施,引導更多資源、技術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有品牌的鄉村特色產業基地或產業集群。要求各地以當地資源稟賦和獨特歷史文化為基礎,制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有序開發特色資源,做精鄉村特色產業。二是加強項目示範。
  • 2020年廣西省百色市發展林業助力鄉村振興經驗分析
    田林縣八渡筍獲得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的竹筍加工企業有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在田林縣六隆鎮建有八渡筍產業(核心)示範區。按平均800斤/畝鮮筍(帶殼)單產、1斤鮮筍(帶殼)=0.7斤鮮筍(不帶殼)、10斤鮮筍(不帶殼)=1斤幹筍測算,全部達到投產期,預測全市竹筍乾產量應達到0.9萬噸左右。(四)綠化美化加快推進,鄉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 ...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 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脫貧和發展,靈璧縣以產業帶動為突破口,在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1項特色產業、至少建成1個扶貧產業園,每個有發展條件和意願的貧困戶發展1項特色產業項目。
  • 村有當家產業 戶有致富門路 人有一技之長——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脫貧和發展,靈璧縣以產業帶動為突破口,在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1項特色產業、至少建成1個扶貧產業園,每個有發展條件和意願的貧困戶發展1項特色產業項目。
  • 決戰脫貧 | 南江八廟鎮:乘東風 抓機遇 雷竹栽植正當時
    近年來,八廟鎮堅持把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緊緊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利好機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鞏固脫貧成效。為了讓「黃土」變「黃金」,鎮村兩級緊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成立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對全村可耕種的土地進行集中開發,連片發展雷竹種植260多畝,讓昔日的撂荒地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 抱團發展做產業 發揮優勢增效益​——雅安山民雷竹種植專業...
    來到中裡發展雷竹產業,除了愛好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帶動周圍群眾一起增收致富。如今,雷竹產業初具規模,合作社也收穫了榮譽,接下來,就是要和大家一起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優勢,讓雷竹產業獲得更好發展。而雷竹產業發展的意義,就是帶動地方發展,讓周圍老百姓得到實惠。中裡雷竹生態園由山民雷竹合作社於2010年建立,每年可產雷竹食用筍約350噸,產品有川味泡筍、筍乾、手剝筍等,年產值達250餘萬元。合作社還帶動周邊農戶100餘戶栽植雷竹,年產約80噸,可增收50餘萬元,並提供務工等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近100萬元。「最開始,我是在草壩鎮種植雷竹。」
  • 深入鄉村發現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這家國有大行正在行動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由中國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與遼寧衛視攜手打造的十集鄉村振興紀錄片《金色的田野》,第七集1月15日在遼寧衛視播出! 脫貧攻堅篇(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工作中,投入資源之多,幫扶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 ...帶動貧困村走旅遊脫貧致富的路子——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小南河村
    ,但卻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在旅遊產品設計上突出體驗性、特色性、原產地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菜品、住宿、娛樂等,促進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二)鄉村旅遊必須發揮地緣優勢促進鄉村融合發展  小南河村將生態底蘊和比較優勢進行合理配置,實現鄉村旅遊帶動全村致富的可持續發展,將粗具規模的鄉村旅遊經濟延伸到農副產品加工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近年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壯大,2019年鄉村休閒旅遊接待遊客約32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現途徑和生動寫照。
  • 旅遊+、極地果蔬、鄉村旅遊、人獸衝突!今日「新聞通道」上,熱詞...
    ,去年我縣高質量摘帽,並且在縣委、政府前瞻性的規劃布局下,我縣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得到均衡提升,這也使得我們今年更有底氣和信心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中。我鄉緊緊圍繞「旅遊+」,實現產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讓我鄉群眾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了旅遊產業發展中,讓群眾共享旅遊發展的紅利。一是「旅遊+」景區資源連結分紅:享受馬幫退出、生態保護補償,實現年遞增景區門票收益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