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先天消化道畸形,3000個新生兒中會有1個,這就是先天性食管閉鎖。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就收治了這樣一小毛娃。豆豆(化名)出生後一天,家人發現了不對勁,孩子怎麼和螃蟹一樣,嘴巴不停吐白色泡泡,一吃奶就吐,還嗆咳,經醫生確診為「先天性食管閉鎖」。近日,該院胸心外科劉志勇主任醫師團隊成功為患兒施行了食管閉鎖矯治術,患兒於11月21日康復出院。
剛出生的寶寶如螃蟹般 嘴巴不停吐泡泡
豆豆(化名)出生後幾個小時,家人發現了孩子的異常,哭聲不響亮還帶著嘶啞,頻繁嘔吐,嘴巴總是不停吐泡泡,一吃奶就吐。到第三天時,豆豆出現呼吸急促,家人感覺不對勁,立即送孩子到中大醫院兒科就診。
「當時我們下胃管,發現怎麼也下不去,根據孩子病史,當時就高度懷疑是食管閉鎖。」該院兒科尹莉萍主治醫師介紹,為了明確診斷,立即拍胸部CT及三維重建,最終確診豆豆是先天性食管閉鎖。
少見:3000個新生兒中有1個
什麼是先天性食管閉鎖?劉志勇主任醫師介紹,食管閉鎖是因食管連續性中斷閉鎖所致的一種新生兒期嚴重消化道畸形,該病多伴發食管氣管瘻。該病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新生兒疾病,位列小兒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發病率約為1/3000—1/4000。
據悉,食管閉鎖的病因可能與遺傳因素、炎症或血管發育不良等有關,但具體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表現主要是唾液不能下咽、常吐泡泡,吃奶時出現吐奶、嗆咳、呼吸困難,該病易誤診,不經治療的患兒常因飢餓、吸入性肺炎、嗆咳窒息等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手術:專家膽大心細 妙手吻合食管上下端
因奶粉等不能進入腸道,會出現脫水、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要想挽救孩子的性命,只有通過手術來解決。近日,該院胸心外科聯合麻醉科對患兒成功施行食管閉鎖矯治術,手術歷時3個小時。術後5天豆豆能喝水,7天可以喝奶了。
該院胸心外科蔣傑主治醫師介紹,食管閉鎖常與食管氣管瘻同時存在,可分為5個類型。而患兒豆豆是Ⅲ型食管閉鎖,此型最多見,佔85%—90%或以上。食管是連接口腔和胃的,我們吃東西時通過食管進入到胃,而食管閉鎖就是中斷食管是缺失的,上段為盲管,下段與氣管相通。術前患兒腹脹明顯,這是因空氣自瘻管進入胃內,導致患兒肚子都是「氣」。
「在全麻醉下手術,簡單地說手術就是先結紮,後吻合。氣管食管有個瘻口,將其結紮。將遠近端的食管找到之後給它吻合。」主刀醫生劉志勇主任醫師介紹,術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吻合。成人一般用吻合器吻合,可新生兒太小了,能操作的空間很小,只有4毫米左右,需人工操作吻合。
提醒:寶寶出生後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了
據介紹,食管閉鎖的患兒一般剛出生就會出現症狀:唾液多,口吐泡沫;難以咽食,出現嗆咳;呼吸困難,口中青紫;呼吸時伴有呼嚕聲;有的會有腹脹。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尹莉萍主治醫師介紹,由於食管閉鎖並沒有明確的病發原因,一般都是在孕早期就已經形成,也沒有具體預防措施。現階段在宮內診斷很難,主要是孩子出生後觀察是否有上述這些症狀來進一步判斷。
據上海某醫院食管閉鎖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統計結果表明,25%-30%患兒在術後出現吻合口瘻,25%患兒出現吻合口狹窄。因此,食管閉鎖的患兒經過治療後,需要定期複診。一旦患兒飲食粘稠就無法下咽,或者吃奶出現嗆咳,就要及早發現,到醫院明確診斷是否有吻合口狹窄,確定後需及時進行擴張。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朱曉瑩 通訊員/崔玉豔 編輯/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