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新生兒小文(化名)剛出生,家人就發現有點不對勁,孩子怎麼跟螃蟹一樣,一吃奶就吐、嗆咳,嘴巴還不停地往外吐泡泡。經過東莞市兒童醫院的醫生診斷,孩子患上了「先天性食管閉鎖」,這是一種非常少見、嚴重的先天消化道畸形,3000個新生兒中會有一個。
經過準備,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麻醉科等多個科室協同,由小兒外科馬達團隊成功為患兒施行了「食道端端吻合+食管氣管瘻修補術」。手術後第四天,孩子恢復得很好,已經逐漸開始進食了。
新生兒一直吐泡泡
2.7KG的小文經由剖宮產手術降生,出生後幾個小時,家人就發現孩子有些異常。「口水一直往外流,也不能往下走到胃裡,口鼻處很多粘液、泡沫一直往外溢。」焦急的家人趕緊向醫生諮詢。
「當時我們下胃管,發現怎麼也下不去,當時就高度懷疑是食管閉鎖。」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鍾醫生介紹,為了明確診斷,醫院為孩子進行檢查,包括上消化道造影、頸胸部CT等,最終確診小文是先天性食管閉鎖。
什麼是先天性食管閉鎖?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馬達介紹,食管閉鎖是因食管連續性中斷閉鎖所致的一種新生兒期嚴重消化道畸形,該病多伴發食管氣管瘻。該病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新生兒疾病,位列小兒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發病率約為1/3000—1/4000。
據悉,食管閉鎖的病因可能與遺傳因素、炎症或血管發育不良等有關,但具體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表現主要是唾液不能下咽、常吐泡泡,吃奶時出現吐奶、嗆咳、呼吸困難,該病易誤診,不經治療的患兒常因飢餓、吸入性肺炎、嗆咳窒息等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膽大心細,團隊妙手吻合食管上下端
因食物等不能進入腸道,孩子會出現脫水、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要想挽救孩子的性命,只有通過手術來解決。2月28日,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團隊對患兒施行了「食道端端吻合+食管氣管瘻修補術」,手術歷時約2個小時。術後4天,小文恢復的很不錯,已經可以逐漸進食了。
鍾醫生說,食管閉鎖常與食管氣管瘻同時存在,可分為5個類型,患兒小文是Ⅲb型食管閉鎖,相對來說比較複雜,但治癒率也挺高。食管是連接口腔和胃的,我們吃東西時通過食管進入到胃,而食管閉鎖就是中斷食管是缺失的,上段為盲管,下段與氣管相通。
「在全麻醉下手術,簡單地說手術就是先結紮,後吻合。氣管食管有個瘻口,將其結紮。將遠近端的食管找到之後給它吻合。」馬達介紹,這場手術對於麻醉要求非常高,因為食管氣管瘻常合併有肺炎,手術會對肺進行牽拉等操作,這些都會對患兒的肺功能有影響,醫院麻醉科主任劉慶仁親自上陣實施。
此外,手術要求也非常精細。手術需要進入胸腔操作,出於美觀等考慮,醫生小心翼翼地為小文切開約3cm進行操作,胸腔內還會有肺的影響,影響著手術的視野。此外,在食管氣管瘻的修補上,一定要保證100%修補好,完全阻斷食管氣管瘻這一非天然的管道,而端端吻合也要在無張力下進行吻合。這些手術要求,都決定了患兒術後恢復的情況和併發症的發生。
新生兒科、麻醉科、手術室、超聲科、放射科、小兒外科……在多個科室的協同下,小文順利完成了手術,讓家人們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
提醒:寶寶出生後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了
據介紹,食管閉鎖的患兒一般剛出生就會出現症狀:唾液多,口吐泡沫;難以咽食,出現嗆咳;呼吸困難,口中青紫;呼吸時伴有呼嚕聲;有的會有腹脹。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引起重視。
鍾醫生介紹,由於食管閉鎖並沒有明確的病發原因,一般都是在孕早期就已經形成。這類患兒在胎兒期可表現為羊水過多,出生後表現為進食嘔吐、嗆咳。小文的家人此前因為費用等問題,沒有進行產前檢查,耽誤了疾病的發現及診斷。因此,他也提醒準爸媽們,一定要做好產檢,及時進行幹預。
【記者】歐雅琴
【作者】 歐雅琴
【來源】 健康東莞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