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深秋,上海這座亞熱帶季風氣候城市,卻越來越「熱」了。
國家會展中心外的小淶港河邊,花草景觀組成了「彩蝶」「錦鯉」等形狀,笑迎八方客;40多公裡外的澱山湖波光粼粼,每一朵浪花裡都藏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想像力;東海之濱的滴水湖畔,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吸引著大企業、大項目、海內外頂尖人才不斷湧入。
國家會展中心外的景觀。
「熱度」的背後,是環境和氛圍的營造。當前,上海正瞄準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不斷提升的政務服務濃度、精度和廣度,向全球優質企業和項目發出誠摯邀約。
單位時間「服務濃度」越來越高
上海「變快」了,不少企業負責人明顯感受到了這點。
9月17日,中臨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奉賢區規劃資源局業務辦理窗口,領到了項目開工前必備的5張相關證書。就在一天前,這家公司剛剛競得奉賢區工業綜合開發區海港園區一個地塊,籤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短短24小時,企業從拿地到拿齊開工前必備「五證」,全部程序完成。以往,這個過程往往要持續半年以上。
不久前,上海新通聯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的沈女士,將一面寫著「貼心服務為企業,熱情高效辦實事」的錦旗送到了寶山區行政服務中心區安質監站窗口。這家公司建設的羅涇工廠三期工程項目辦理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時,企業頭一天下午提交申請材料,第二天就拿到了相關證件。
企業辦事效率大幅提升的背後,是政務服務人員跨前一步、多想一點,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結果,也是整套政務服務流程優化的結果。
閔行區馬橋鎮的上海馬橋萬達廣場項目今年5月30日完成信息報送,各審批環節間的「冗餘時間」被壓縮到了極限:6月4日項目施工圖設計收畢,7月6日完成設計方案方案審核,政府審批時間8個工作日,比法定時限20個工作日縮短一半以上;8月26日報施工許可審批,8月28日完成施工圖審圖,9月3日取得項目工程規劃許可證,9月4日完成樁基施工許可,政府審批時間1.5個工作日,比法定時限28個工作日縮短90%以上。
為提高「服務濃度」,長寧區和虹口區也各有新招。在上海市中心開一家餐館需要填多少張表格?長寧的答案是:一張。今年4月,長寧推出兩項政務服務改革,將餐飲企業的開辦、經營變更等業務涉及的多張表格整合為「一表制」,吃一頓火鍋的時間就能填完開一家火鍋店所需的所有信息。虹口則探索了「一樓一事辦」模式——針對購物中心入駐的企業經營範圍廣、證照種類多的特點,相關部門「專業化組團」,讓購物中心能以最快速度開業。不久前剛開業的百聯曲陽購物中心,僅用20天就完成了250餘張各類證照的集中辦理,包括營業執照、消防安全檢查合格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
長寧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
對接需求提高「服務精度」
服務有了「濃度」還不夠,還需有「精度」——用真心實意精準對接企業訴求,拿出有力舉措精細化解決企業難題,才能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辦證慢、辦證難」是不少企業面臨的問題。浦東新區今年夏天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業一證」。以往一些企業要進入市場,除了要取得營業執照外,還要取得各種各樣的行業許可證,「一業一證」改革後,企業在浦東只要辦理一張綜合行業許可證即能開展市場運營。
「融資難」也是企業家常抱怨的事。對此,金山區出臺了10條金融扶持政策「乾貨」,為小微企業輸入了強勁動能。金山亭林鎮的漢瑞普澤粉粒體技術有限公司此前技術智能化升級迫在眉睫,但資金短板成了「攔路虎」,有了扶持政策助力,公司獲得了上海農商銀行金山支行提供的優惠利率貸款,得以及時完成全自動化拆包等多個項目。
「流金淌銀」的靜安寺商圈,這兩年重點樓宇的租金沒降過,但入駐率始終保持高位。企業「來了就不想走」的重要原因,在於靜安寺街道將「商圈管家」作為總體角色定位:每棟樓宇都有街道的「企業聯絡員」,可統籌街道各部門力量解決企業難題;對初創小企業,街道幫忙「一站式」註冊;對處於成長期的外資企業,街道搭臺讓企業和銀行對接合作。
為企業減負,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在松江,區裡率先在全市實行社會投資小型項目開工零成本,在最短時間內生成了一批享受減免費用的試點項目,今年預計為企業減免勘察、審圖、監理、供排水接入費用等400多萬元。在黃浦,「智能店小二2.0」已於今春上線,包含一網通辦申報、自助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等板塊化業務功能,企業可將相關事項交給「智能店小二」打理。
企業的不少「急難愁」事,位於現有政策的「邊界」處。解決問題需要智慧,賦予現有政策和制度以「靈性」;更需要自信和勇氣,敢於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的束縛,頂一頂「天花板」。
去年11月,徐匯行政服務中心「2.0版」亮相。首席服務官張慧玲每天要站在業務最繁忙的法人事項大廳,隨時準備為辦事人員答疑解惑:「綜合窗口需要整合全區24個委辦局353個法人事項包含的1015種受理情形,我要將這千餘項辦事流程整理為易上手、可操作、能追溯的操作細則,確保市民收到的憑證上每一句話都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2.0版」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 舒抒 攝
企業增資擴產需求與現有政策不符怎麼辦?簡單化照章辦事不可取。青浦區內有5個「戰略預留區」,2018年7月市相關部門發文暫停辦理「戰略預留區」內各類項目的規劃和土地管理使用手續。註冊在青浦區天辰路的上海比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受該政策影響較大:現有生產能力無法承接新項目,辦理改擴建項目手續暫停,由此將導致違約。怎麼辦?「我們第一時間向市經信委等上級部門爭取,同時與區裡相關部門商議,最終比路電子成為全市首批戰略預留區認定優質項目之一,打破了戰略預留區優質企業增資擴產需求的『枷鎖』。」青浦區經委主任朱要武說。
國家會展中心
敞開懷抱拓寬「服務廣度」
面對絕好的發展機遇,上海各區的政務服務並未囿於市域內,而是立足本地、向外輻射,向更廣闊的地域輻射拓寬了「服務廣度」。
啟隆鎮是個特殊的鎮——位於崇明島,卻隸屬於一江之隔的啟東市。啟東市民張愛華在啟隆鎮上開了家企業,以往辦理業務,他都要從啟隆鎮前往啟東市區,來回至少一個半小時。就在10月29日,崇明區長三角「一網通辦」崇啟專窗正式開通運行,今後,崇明、啟東兩地的企業及個人30項政務服務均可在「崇啟專窗」辦理。張愛華是「崇啟專窗」的首名嘗鮮者,當天,他成功辦理了企業經營範圍變更手續。
蔡耀放 攝
今年7月1日,歌斐頌巧克力(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莫雪峰在浙江省嘉善縣行政審批中心市場監管窗口,一次性領取了由青浦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青浦區今年3月就頒發了首張「長三角一體化」跨區域通辦營業執照。青浦區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在疊加青浦、嘉善、吳江三地改革優勢的基礎上,集成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改革,讓「長三角人」享受到更多便利。
高真空釺焊,5000元/次;4MV加速器離子束輻照與離子束分析,每小時600元……打開長三角科技雙創券服務平臺(嘉定),一項項科技服務資源清晰列明,長三角地區的科創企業負責人可跨區域在線點單、享受優惠,整個流程如網購般方便。雙創券是地方政府免費向中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發放、專門用於購買科研機構創新服務的一種權益憑證。目前,嘉定、蘇州、溫州等地已確立雙創券的跨區域通認通用機制,各地資源統一了標準,長三角多地雙創「糧票」開始互通、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助推區域間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
另外一些區,還關注到了長三角之外更廣闊的地域。楊浦區領導擔任「招商大使」,帶領20家企業的負責人組團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和西雅圖全球創新學院宣講,為楊浦招賢納士。楊浦還成立了一個「大企業創新平臺」,為大企業和小企業提供「大手牽小手」的舞臺,在該平臺的企業資源清單上,來自外區、外省市的企業佔了一半。
楊浦區到海外招納人才。
不久前,普陀區舉辦2019蘇州河論壇,論壇上傳出消息,中以(上海)創新園將於12月5日開園,屆時,上海市與以色列創新署將籤署共建園區的合作備忘錄。中以(上海)創新園是上海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打造成為「宜創、宜業、宜居」的國際創新合作示範區,成為海內外人才和團隊來滬創新創業的理想之地、成功之地和價值實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