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機器人關鍵技術專利布局分析

2020-10-03 機器人磚家

空間機器人是在太空中執行空間站建造與運營、衛星組裝與服務、行星表面探測與實驗等任務的一類特種機器人,是世界航天大國競相發展的熱點領域。當前,空間機器人已經在國際空間站、飛船、衛星等飛行器的在軌維護、空間裝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等任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相關研發試驗活動高度活躍,呈現出一系列發展特點和趨勢。

空間機器人發展特點和趨勢

基於我國航天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需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分析普及推廣項目空間機器人課題組從在軌服務機器人技術、星表移動機器人技術、MDA公司專利布局、國外型號重要專利剖析、技術轉移可行性分析等五個視角出發,對空間機器人技術進行深度剖析。

在軌服務機器人

近年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興技術飛速發展,為在軌服務機器人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或地區均開展了相應的在軌服務機器人研製項目和發展計劃,並在核心技術分布、地域部署上形成了專利體系化布局。

基於全球空間機械臂、操作末端和自主操作技術領域的專利文獻分析,獲得了主要技術創新國家的技術研究重點。其中,美國作為空間機器人項目開展最多的國家,其相關技術發展得到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協助,其在軌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側重於機械臂空間冗餘構型設計、空間仿人靈巧手、空間目標對接技術等技術方面,並在自主在軌加注、在軌模塊更換與裝配和空間碎片清理方面取得了較大技術突破。日本參與了美國早期空間機器人項目研製,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其在軌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創新側重於空間機械冗餘構型設計和空間目標對接技術,且近些年的自主操作技術以空間碎片清理為主,技術方案側重於魚叉繩系機器人和電磁吸附抓捕。

在軌服務機器人的空間目標對接技術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從核心專利分析情況來看,MDA公司、波音公司和NASA的空間目標對接技術主要側重於非合作目標,以及沒有對接特徵空間目標的捕獲與對接技術,不僅可以對早期的在軌飛行器進行延壽操作,而且可以應用於空間軍事衛星捕獲和降軌操作。另外,通過梳理空間目標捕獲與對接技術的發展歷程發現,目前國內外針對空間目標的捕獲方式呈現多元技術並行發展趨勢,具體涉及繩系或飛網捕獲、抓取捕獲、插接捕獲和吸附捕獲;捕獲對象從合作目標擴展到了非合作目標,且捕獲目標從低軌向高軌逐步擴展。

星表移動機器人

星表移動機器人主要包括輪式移動機器人、腿式行走機器人和輪腿組合式移動機器人等類型,它們各有相應的特點和適用範圍。根據對星表移動機器人相關專利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星表移動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一直保持一定的熱度,專利技術的出現與重要事件的發生相伴相生。90年代以前世界範圍內主要圍繞輪式移動機器人開展相關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90年代以後腿式機器人的相關研究開始變得活躍,進入21世紀後,將輪式移動機構的高速高效性能和腿式移動機構的地形適應能力相結合的輪腿組合式移動機器人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重視,全球範圍的相關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但由於輪腿機器人結構和控制更為複雜,還有大量的科學問題、內蘊機理和基本特性的認識尚需突破,實際應用還需一定的時日。

在星表移動機器人中,輪式移動機器人(也叫星球車)因技術相對成熟而得以廣泛應用,是目前成功登陸月球和火星的表面探測器採用的結構形式。對於星球車,車輛整體的結構設計、懸架機構、車輪機構和移動控制是決定機器人能否順利通過行星表面和完成指定任務的關鍵技術和重要因素。通過對各個時間階段的代表性專利文獻進行分析可知,輪式移動機器人的技術發展大體經歷了如下過程: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基於地面車輛進行改造,尤其針對車輪結構展開設計和測試;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圍繞車輛的懸架系統進行改進和優化;到了80年代,為了進一步適應火星探測的任務,研究開發新的懸架系統;進入90年代,對車輛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優化設計,例如懸架的折展設計以提高星球車的可運輸性;進入21世紀後,對於輪式移動機器人的移動控制和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增多,近幾年更是向著提高機器人多功能性的方向發展,以適應多樣化的應用需求、提高空間運輸和作業效率。


輪式機器人移動系統技術功效矩陣分析圖

通過對輪式機器人移動系統開展技術功效矩陣分析可知,用於增強地形適應和通過性、提高穩定性、提高空間可運輸性,以及提高定姿定位能力的專利技術較多,用於實現空間實驗支持(包括零重力實驗、便於採樣和樣品收集等)、降低能耗、提高轉向性能的相關專利文獻較少。增強地形適應和通過性與四種技術手段都相關,其中通過車輪和整體結構設計來實現的專利文獻最多;而提高穩定性和空間可運輸性與懸架設計、車輪設計和整體結構設計三種技術手段相關,其中提高穩定性最相關的技術手段是懸架設計,而提高空間可運輸性最主要是通過對車輛進行輕量化、模塊化、小型化等整體結構設計來實現。此外,定姿定位能力、可操控性、驅動性能和轉向性能主要由移動控制技術來提高和改進。而載人適應性設計主要是在整體結構設計中考慮供氧、照明、安全保障和乘坐舒適性等方面而進行功能增設和優化。

MDA公司專利布局

加拿大MDA公司基於其先進的空間機器人技術,已成為美國在軌服務項目的主要研製方之一,其專利技術創新主要側重於自由飛行器捕獲、在軌加注工具與安全操作,以及通信衛星在軌組裝等。MDA公司在軌服務機器人的專利申請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MDA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美國布局相關專利,隨著MDA公司參與美國在軌服務項目越來越多,其在美國的專利申請量也呈現大幅上升趨勢;近些年,MDA公司更側重於在日本進行專利布局。

MDA公司研製的空間基礎設施服務(SIS)太空飛行器可以在GEO上開展在軌加注任務,可以攜帶推進劑箱到達GEO,並裝備了機械臂和工具箱來維護衛星。圍繞上述服務太空飛行器的研製,MDA公司於2008年至2016年在全球布局了75件專利,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歐洲(EP)和俄羅斯,實現了SIS太空飛行器在未來市場國家的權利保護,專利主要涉及在軌燃料加注系統總體技術、推進劑傳輸系統、安全操作工具和目標航天捕獲固定方案等。

國外項目重要專利剖析

美國宇航局推進的空間機器人研究計劃和發展項目最多,為了對其技術發展動態進行深入剖析,本課題獲取了其重要空間機器人項目的專利簇,具體涉及第二代機器人太空人(Robonaut2)、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的TALISMAN機械臂系統 、「蜻蜓」在軌衛星組裝項目、「蜘蛛製造」空間製造系統等。

其中,NASA與通用公司合作聯合研製的第二代機器人太空人(Robonaut2),於2011年進入國際空間站,成為空間擬人機器人發展的裡程碑之一。針對Roubonaut2的研製,NASA與通用公司在2008年至2015年聯合提交了42項與第二代機器人太空人Robonaut2相關的專利申請,具體涉及總體技術、控制技術、感知技術、通信技術、交互操作技術、任務規劃技術,以及靈巧機器人手臂、手指等。Roubounaut2的專利布局側重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且近些年選擇在中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行布局,主要涉及到整體結構、任務規劃、靈巧操作控制和驅動等關鍵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在工業領域進行技術轉移應用,具有較大的商業推廣應用價值。

通過梳理Roubonaut2項目的靈巧手技術發展歷程,發現從2009年至2014年,NASA和通用公司在靈巧手技術方面提交了10項相關專利申請。其中,2009年的5項專利申請分別涉及手腕、拇指組件、手指肌腱驅動、手指執行器和抓握裝置;2010年的兩項專利申請主要涉及手指控制,2013年的專利(公告號:US8857874B2)對Roubonaut2的手指組件進行技術改進;2014年的專利(公告號:US8919842B2)則對靈巧手的肌腱操作技術進行了改進。總體上來說,NASA和通用公司通過機械結構、驅動、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實現了靈巧手的仿人操作靈活性、穩健性、精細程度和及時反應等方面進行了能力提升。

空間機器人技術轉移可行性分析


關鍵技術轉移部分案例

專利的價值除了對自主創新的技術進行有效保護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其實施轉化獲取經濟效益。空間機器人在空間環境工作要滿足嚴苛條件,客觀上要求其技術標準相比於地面更加嚴格,能夠滿足空間環境要求的空間機器人在未來向工業等其他領域進行技術轉化的空間廣闊。本課題梳理了空間機器人中可向民用領域推廣,並適應市場需求的關鍵技術,並結合國外案例、我國專利儲備、轉移領域,對梳理出的關鍵技術進行技術轉移可行性分析,如上圖所示。

如表所示,為促進空間機器人技術向民用領域推廣,以適應航天技術產業化需求,本課題匯總我國具有技術轉移前景的技術方向及其轉移領域,形成我國空間機器人技術轉移目錄清單。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2018年專利分析普及推廣項目空間機器人課題組

相關焦點

  • CDK抑制劑的研發前景與專利布局分析
    提到藥品市場佔有率,這裡不得不提到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利器——專利。這裡以CDK4/6抑制劑相關專利布局為例。因此,企業在立項研究CDK抑制劑時,不但需要分析已上市化合物的結構,還需要從臨床研究試驗,專利資料庫中進行調研,綜合分析可以有效與靶點進行結合的優勢結構,尋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導化合物。觀察近年來各大醫藥企業在CDK抑制劑相關專利申請情況可以看出,見圖4,雖然該領域研究數十年,但專利申請並未停止,創新依然在繼續,2014-2017年期間,專利申請量迎來第二個高峰期。
  • 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
    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中的企業能否繼續吸引並留住高層次核心人才,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企業核心技術人才流失,將對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中的企業技術研發及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2)智慧財產權糾紛風險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的企業市場競爭力與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專利技術高度相關。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來自北京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IP」)的一份專利大數據檢索分析報告《科技「戰疫」專利洞察》(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方面專利申請量居前;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謝曉亮團隊參與了該技術的多項專利申請,彰顯了中國在此領域的創新力量。
  • 自主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卡諾普布局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有六大核心部件,分別是控制器、驅動器、傳感器三大電子部件,以及RV減速機、伺服電機、諧波減速機三大機械部件。其中,控制器被稱為機器人的「大腦」,也是決定機器人性能的關鍵部件。 該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表示,機器人是自動化的核心執行單元,是人的替代者。
  • CRISPR全球專利布局解析
    專利之爭有了定論,而本屆諾獎大結局,意味著學界對於CRISPR的原創性紛爭也有了定義。CRISPR技術專利布局分析CRISPR/Cas9一出現就給了科研人員無限遐想的空間,如同手握基因剪,可以精準修改任意一段生物基因,使得基因編輯向「民主化」發展。
  • 煥生匯加緊專利布局,領跑幹細胞技術革新
    近年來,我國的幹細胞基礎研究快速發展,幹細胞專利與幹細胞研究論文數量均位於世界前列。中國與幹細胞相關的專利數量居世界第二對各國申請幹細胞專利的數量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美、中、日、韓及歐洲是幹細胞技術相關專利的主要申請國家或地區,美國以11978件幹細胞相關專利申請佔全球專利申請總量的19.16%。
  • 晶電談LED燈絲燈市場趨勢、技術演進走向、專利布局
    目前市場上的LED燈絲燈其中的核心—燈絲,其關鍵專利主要落在臺灣的晶電,LEDinside訪談了臺灣晶元光電,由該公司的市場行銷中心處長王希維、智權處處長郭孟君,以及智權三部經理周冠佑與大家分享LED燈絲燈的市場趨勢、技術演進走向、專利布局等等。
  • 分析全球機器人領域的發展現狀、技術水平、發展趨勢、投資熱點與...
    賽迪顧問通過對中國乃至全球機器人領域的發展現狀、技術水平、發展趨勢、投資熱點與機會等進行的深入分析,指出工業機器人進入發展成熟期,服務機器人尚處於發展初期;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服務機器人有望成為下一個藍海;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協作型機器人企業以及著重軟體和算法的服務機器人企業將獲得更多投資機會
  •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分析
    為了解掌握我國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現狀,本文從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入手,研究分析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發展趨勢、重要研發機構、主要創新人才、重點發展區域等相關信息,以期為我國基因測序(檢測)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儀、相關試劑和生物信息系統的研發、相關技術服務等業務,其申請的相關專利全部集中在2015年。解碼(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自2012之後均未再申請基因測序相關專利,基因測序技術發展停滯。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十名申請人在前十項IPC小組技術(見表1)的布局見圖5。
  • 「混聯機構加工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順利通過擇優評估
    由天津大學劉海濤教授負責,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牽頭,天津大學、易思維(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揚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混聯機構加工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順利通過擇優評估檢查(見圖1),獲得繼續資助。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近年來,隨著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拓展到電子設備、功能塗料、智能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本文中,筆者將從專利角度分析半導體光催化領域的發展概況。 經過多年發展,一些國外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企業併購等方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布局,逐漸成為行業巨頭,產業與技術集中度越來越高,並且國外企業普遍具有很強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較為完善的專利布局。以全球申請量最大的東陶公司(TOTO LTD)為例,其37.5%的專利分布在歐洲、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
  • NASA回顧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關鍵實驗
    NASA回顧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關鍵實驗2021-01-05 11:1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在任何時候,國際空間站上都有幾十項實驗正在進行。隨著2020年的完結,美國航天局談到了其中的一些實驗。
  • 中國需加強抗體藥物專利海外布局
    近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美國化學文摘社在上海聯合發布生物製藥領域兩大全球科技趨勢報告:《生物製藥研發態勢分析報告》和《抗體藥物研發態勢分析報告》。報告認為,生物製藥及抗體藥物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均在快速發展之中,但居主導地位的仍是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
  • 磁流變阻尼技術發展及專利布局狀況如何?這篇文章告訴你
    技術發展及專利布局 筆者以IPC分類號f16f9+、磁流變阻尼器及中英文相關擴展詞作為基本檢索要素,在中國專利全文庫(CNTXT)中進行模塊化檢索發現,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國提交的磁流變阻尼技術專利申請共計3721件,轉庫到中國專利文摘資料庫(CNABS)中進行統計發現,中國、美國兩國申請人的申請數量之和佔到了全部專利申請的一半以上
  • 地熱發電技術為環保添助力 一文了解該領域專利布局情況
    原標題:地熱發電技術為環保添助力,一文了解該領域專利布局情況! 地熱能源是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地殼內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綜合性礦產資源。本文通過對地熱發電技術進行專利檢索與分析,探析該領域的專利布局情況,以期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嚴峻,地熱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地熱能源是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地殼內可供開發利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綜合性礦產資源。
  • 視野丨那些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機器人
    > 這是「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最通用的智能技術之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繼2010年全球首個機器人航天員「Robonaut 2」研發成功後,又對「Robonaut 2」研發出具備攀爬功能的「Robonaut 2」,新的「Robonaut 2」機器人具有雙腿,可以完成行走和攀爬的動作,這標誌著太空機器人又一個裡程碑。目前新型「Robonaut 2」在空間站軌道實驗室處於試驗階段,計劃明年年初進入「國際空間站」。
  • 2019年度航空發動機公開專利分析
    2019年五大發動機公司共申請有關航空發動機的專利共14215件,經過同族合併後,共有9145項。上述公司中,除MTU公司主營業務更加集中外,其他公司均剔除了不相關的子公司。 專利申請態勢分析 美國是主要布局國家,達到5100餘件,可見美國是發動機公司布局主要目的地。
  • 發展前景廣闊 燃料電池行業需注重專利申請和布局
    隨著燃料電池產業的推進和以氫能源為核心的儲能技術的發展,氫氣作為交通、發電和儲能三大領域的關鍵能源,重要性不斷上升,未來地位有望與石化資源比肩,市場價值或超萬億。  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主任解洪興做了題為「燃料電池專利申請進展分析」的講座。解洪興指出,「中國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院所和科技企業在開展專利的國際布局方面的意識不強,許多專利大都僅僅在中國申請,未做海外布局,從而喪失了在海外發展的商業機會。不僅如此,中國企業和科研院所申請的燃料電池專利是以應用型技術為主,與日本和美國相比,缺乏基礎專利和核心專利。」
  • 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專利申請總量...
    原標題: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首位   衛星導航與位置
  • 光刻機的背景技術和工作原理及專利分析的詳細資料說明
    國內光刻機雖與ASML相距甚遠,但在曝光系統及雙工作檯系統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2017年中科院院長春光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牽頭研發「極紫外光刻關鍵技術」通過驗收;北京華卓荊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破了ASML在工作檯上的技術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