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最為早起的教育活動,為什麼會進行呢?要知道最早古時候的教育只有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才能夠享受得到這份「權利」。在後來思想的不斷發展,才讓更多人有此機會。而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一個人的智力,而是把前人的精神能量和技能儲備傳遞給新一代,讓後來的人們成為一個內心更加強大的人。
通過接受教育,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和獲得更多。而窺探教育的本質,則是先從弄清楚一個人的內心最需要什麼做起。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早期的教育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把別人心中的能量輸送到受教育者的心理去,並讓其看到希望、春意盎然。
一個人在孩童時代,如果得不到精神的滋養,走出家門,步入社會,這個人的心靈是飢餓的。而一個人如果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如果得不到知識的澆灌,社交談吐,安身立命,整個人的思想都是乾涸的。
因此,洞察受教育者的內心需要,也自然就成為了教育的前提與出發點。那麼,追求教育的一個人究竟是都會出於哪些需要呢?說起需求,自然更是少不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主要的需求大致分為如下層次:
01物質需求
比如像美好的食品和好玩的玩具,將來想要買的大房子以及追求的很多具體物質,都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最基礎的物質需求。這些都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解決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02被人肯定
當一個人如果在物質上沒有太多的負擔的時候,自然就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好讚美,這也是最初的精神上的基本追求。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個人開始追求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成為別人眼裡的榜樣是自己源源不斷的動力所在。
受教育者,尤其是持續不斷的人們,更注重在學習上的成就感。尤其是那種經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目標的滿足感,需要教育者的及時反饋與評價,才會更加持續堅持下去。
03價值實現
一個人從被別人肯定,到被別人尊重,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也就是說,讓自己在學術、或者事業上得到別人的尊重,也讓自己能夠更加自信和受人尊重。這時候,一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會讓自己對別人來說越來越重要。
小時候,每一個孩子都是想要上進,想要獲得深層滿足的,教育者若能一步一步給予各層次需求的滿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漸建立起來。
而其實多少教師和家長,與孩子日日相處,物理上的距離最近,心靈間的距離卻很遠,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大多數也都是自我感覺和認為,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過問題。這樣長久以往,即使家長花大把的錢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花大量的精力去「開小灶」,都是無濟於事的。
在教育實踐中,尊重並滿足一個人的需求層次,是建立個人良好自我感受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教育意義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