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電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匠心獨運」打造海上風電「大動脈」

2020-11-22 新疆日報
  • 近日,龍源福建南日海上40萬千瓦風電一期項目順利完成220kV海底電纜倒送電,標誌著由龍源中能公司負責打造的國產首條220kV海上風電「大動脈」成功投入運行,實現了國產220kV海底電纜敷設工程的歷史性突破。

    勇於擔當,挺進海上

    近年來,海上風電以其豐富的風能資源、穩定的發電輸出、優越的盈利能力,成為了風電開發的「必爭之地」,但海上惡劣的施工環境、複雜的技術難題卻使多數開發商只能「望洋興嘆」。龍源電力作為最具實力的風電開發商,始終高度重視海上風電技術的發展,早在2010年就投產了世界首個海上(潮間帶)風電項目,並以此為基礎建成國內最大海上風電場。

    2014年,中國長江以南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龍源福建莆田南日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採用220kV光電複合海底電纜線路作為其送出「大動脈」,這是國產首條220kV單芯長距離海底電纜,也是現階段世界上最大截面積的單芯海纜,其重要意義和施工難度不言而喻。作為南日海上風電項目的主要技術支持單位,龍源中能公司勇挑重擔,承擔了此次海底電纜敷設的技術攻關工作,第一時間成立了「海上風電工程技術研究室」,抽調精幹力量開展高壓海纜敷設的研究與實施工作。

    陽光、海浪、沙灘……在多數人眼中,大海是浪漫和美麗的象徵,可是在海上風電人的眼中,大海卻是另一番景象:舒適的陽光變成灼熱的紫外線,如果沒有做好必要的紫外線防護,連續數小時的海上作業會對皮膚造成極大傷害;溫柔的浪花變作翻滾的巨浪,用永不停歇的衝刷和撞擊,考驗著海上風電施工裝備的性能和作業人員的體能,成為海上風電施工的最大障礙;就連再平常不過的淡水,也成了海上風電建設的稀缺資源。

    在變幻莫測的海洋腹地修建風電場,其困難程度常人無法想像:南日項目地處臺灣海峽,春冬季節為盛風期,夏秋季節頻繁受颱風影響,全年風浪不停歇,施工作業有效時間極為有限;項目處在華南褶皺帶東緣,海底地質主要為堅硬的花崗巖海床,巖體複雜多變、巖面起伏劇烈,海纜敷設需要充分考慮地形和地質條件的變化;我國現有的海纜敷設船大多是由普通駁船改造,其質量和敷設能力參差不齊,專業船機裝備非常缺乏,大直徑海纜敷設經驗幾乎為零……

    面對這樣的困境,龍源中能公司的技術人員紮根項目建設一線,他們把家安在了海上、把實驗室設在了船上,以「戰天鬥海」的豪情和志在必得的信心迎接挑戰,在茫茫的大海上演繹著國電龍源人的風採。

    2015年6月,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220kV海底電纜工程順利獲得核准,同年9月,該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因地制宜,謀定後動

    為保障海纜送出工程如期投產,龍源中能公司技術人員調研和考察了國內幾乎所有的高壓海纜施工案例,查閱了海量的國外文獻,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數值和實驗模擬,並組織專家、供應商、設計和施工單位進行反覆論證。經過近一年的不斷推翻和調整,終於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海纜敷設方案:根據海底地形地質變化,將海纜工程分為六種施工區段,每個區段都採用與其水深地質情況相匹配的敷設方式和保護方法。

    海纜敷設所在海床整體成V形,水道兩側地形坡度較大,易造成海纜懸空,海流的反覆衝刷會導致海纜外部鎧裝層磨損、變形、振動,甚至引發海纜絕緣擊穿等嚴重故障。為確保海纜敷設穩定,公司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淺地層剖面探測儀詳細勘察海纜路徑,精確掌握海底地形起伏情況;同時,在海纜敷設期間,實時測定船隻方位,精確控制敷纜設備按預定的海纜長度和餘量布放,確保海纜以預定深度埋設在起伏不平的海底。

    海纜的下海段和登陸段暗礁叢生、地形複雜、養殖區密布,不利於大型施工船舶和設備作業。為此,公司制定了《海纜長距離登陸方案》,引入水陸兩用挖掘機開挖電纜溝槽,在登陸端採用岸上牽引的方式將海纜引入終端站,並利用潮水變化規律,採取必要的船推、錨拉等措施保證海纜轉彎半徑及安全,順利實現海纜兩端的長距離登陸,保證敷設工程質量。

    海纜通常需埋入泥面以下兩米,以保護海纜免受衝刷,但由於海底基巖裸露區域地質堅硬,水下開槽困難,電纜衝埋保護代價高昂。經過充分的實地調研和研究,公司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制定了3種海纜專項保護方案:對水深超過30米的基巖裸露區域,採用拋石保護;對水深較淺基巖裸露區域,採用新型哈夫管保護;對潮間帶基巖裸露區域,實施石籠蓋板保護,全方位保護海纜敷設。

    海纜敷設區域的供電、供水等管線較多,施工組織如若不善,將會對此類「生命管線」產生破壞性影響,後果不堪設想。為充分保護海纜敷設範圍內的管道線路,公司根據施工海域特點,結合已有的管線交叉案例,組織海洋物探專家和海纜敷設專家制定了《海纜交叉跨越專項方案》,通過綜合利用旁掃聲吶、磁力儀以及管線儀等海洋物探手段,精確掌握施工區域的線纜和其他障礙物的具體位置及走向。在海纜敷設過程中,儘量避免與已有管線交叉重疊,若必須交叉,則在交叉部位採用特殊方式進行保護。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2016年4月26日,第一條海纜開始敷設。此時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大風和濃霧天氣交替出現,施工海域潮流變化巨大,天氣反覆無常,經常清晨還是豔陽高照,中午就突降暴雨,平均每天有效工作時間不足4個小時。此外,海纜途經海域比預定計劃多出了不少養殖區,突如其來的變數使海纜敷設難度係數陡增。

    困難面前,大家沒有驚慌,而是第一時間研究制定變更方案,經過冷靜分析,決定採用「交替作業、主動疏導」的施工方式與時間賽跑。根據潮水變化規律,敷纜船和起錨艇交替作業,充分利用零星的施工窗口,提高施工效率。同時,根據施工水域範圍以及施工作業要求,結合養殖水域位置,設置海上施工安全警戒,加強海事巡航檢查,引導其他船舶快速通航,在確保通航安全和養殖需求的前提下,全力搶抓工期。2016年5月7日18時,經過各方連續12個晝夜的共同努力,福建南日海上項目首根海纜終於敷設成功,並順利通過耐壓試驗,從而實現了國產220kV海底電纜敷設工程零的突破,打贏了南日海上風電一期項目送出第一戰。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多年的積累終於在這一刻收穫果實,繼破解海纜敷設難題後,龍源中能公司海上風電技術支持團隊又相繼攻克了「複雜巖基地質海上風機高樁承臺基礎技術研究及應用」「海上風電機組大直徑植入式嵌巖單樁基礎技術研究及應用」「海上風電機組單葉片分體式安裝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項技術難關,榮獲「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二等獎」等3項重要獎項,申報了2項海上風電技術專利,填補了多項海上風電技術空白,為集團公司海上風電事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孫小釺 王帥)

  • 相關焦點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在這一背景下,2019年12月6~8日, 由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主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002202)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等單位共同承辦的「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在京舉行。
    • 產業升級六部走,以「濠江模式」打造海上風電「汕頭樣本」
      今年7月初廣東省發改委發布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就指出要有序開發風能資源,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以及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汕頭有著豐富港口資源、海洋資源、風力資源,海上風電產業潛力巨大。
    • 全球第四大海上風電場正式商運,國投電力參與開發
      Beatrice風電項目位於蘇格蘭東北部海域水深50米區域,總裝機容量588MW。中國企業國投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投電力,600886.SH)參與了開發。該項目使用了84臺西門子歌美颯SWT-7.0-154型風機,於2016年5月開工建設,並於今年5月15日實現建成發電。
    • 國電電力:將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 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
      發布易6月19日 - 國電電力(600795)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主動進入新能源平價上網和競爭性配置的新階段,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2020年,公司將堅持「規模化開發、低造價建設、低成本運營」,積極開展外送電基地項目、平價項目、競價項目開發,推進「鄂爾多斯千萬千瓦級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前期工作,加快河北樂亭、浙江象山一期海上風電建設,做好象山二期海上風電開工準備,加快推進廣西北海、廣東汕頭海上風電前期工作,力爭北海一期80萬千瓦、汕頭一期300萬千瓦項目核准。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來源:時刻頭條風力發電是目前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最為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在全球電力生產結構中的佔比正在逐年上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中,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
    • 乾貨| 風電裝備變轉速、海上風電技術、高效低風速風電機組技術...
      項目名稱:我國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   主要完成人:符楊、張開華、黃國良、林毅峰、金寶年、黃玲玲、魏書榮、朱開情、唐徵歧、沈志春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上海電力學院、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風電整機商裝機排名
      ,是致力於打造清潔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管理與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在2018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中位居第37位,2016年全球海上風電創新排名第一位,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智慧能源企業集團。
    • 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運 攻克「最難」成標杆
      相比於日趨成熟的陸上風電,風能資源蘊藏量更豐富、開發前景更廣闊的海上風電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全球風電場建設也出現了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nbsp&nbsp&nbsp&nbsp魯能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就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代表作」之一。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 裝機規模已達全球第三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面臨著成本更低的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其他新能源的激烈競爭。在近日舉行的2018海上風電峰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在我國海上風電的下一階段發展中,須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開發,儘快擺脫補貼依賴,通過市場化方式發展。
    • 2017中國風電產業50強出爐
      9月15日, 由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江蘇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共同主辦,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風電專業委員會、南京風電裝備行業協會承辦的2017第十屆中國(江蘇)國際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南京落幕。本次會議吸引了國內外風電領域的開發商、整機商、零部件企業,以及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高校科研機構等200多家參會單位、500餘位代表,共謀中國風電產業的未來發展。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在近兩年開發的項目中,歐洲海上風電6兆瓦以上機組已經佔據了主流,6兆瓦以上的機型佔到80%,我國海上風電機組以4兆瓦為主,6兆瓦以上機組在逐漸增多。而今年,國內已安裝的最大功率海上風電機型已突破7兆瓦,已達到全球海上風機平均容量水平。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翟恩地指出:「這需要整機商在產品上實現技術突破、供應鏈要實現主要大部件國產化、設計院和整機商協同實現支撐結構載荷整體化設計新型基礎施工技術突破、施工公司從安裝船、吊裝技術突破實現施工窗口期大幅提高,中壓、高壓柔性直流遠距離送出的技術突破,整機商在運維方面要提升整機的可靠性、提升運維效率將運維成本下降等,多個環節技術創新實現突破。」
    • 22個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籤約!「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6日-8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售電與綜合能源服務分會)、中國國際商會、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主辦的「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在江蘇鹽城市圓滿舉辦。本次大會以「綠色轉型,賦能未來」為主題,設置了主論壇、新能源產學研專場活動以及海上風電、智慧能源、光伏產業、資本市場四場專題論壇。
    • ...中國中車居榜首!2018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風電行業榜單出爐!
      >  2018福布斯全球上市企業2000強風電企業上榜名單(其他國家)         中車山東中車風電有限公司 排名277   中國中車山東中車風電有限公司是國內一流的大型風電裝備企業,專業從事風力發電設備及主要零部件研發、製造與銷售,風力發電工程的設計、建設和技術服務,具備年產1500套1.5-6MW風力發電機組的能力。
    • 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的選擇
      風能的開發、利用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陸地風能和海上風能。近年來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以年均100%的速度在高速發展,但風電開發主要集中在陸地,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則剛剛起步。
    • 我國東北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國產大功率風機在福清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表現搶眼  中國電力新聞網 記者 於海江  日前,隨著最後一臺5兆瓦風機吊裝完成,福建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一期風機安裝順利完成
    • 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舒印彪委員: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來源:科技日報代表委員議國是「近年來,我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到2019年底,累計併網裝機容量593萬千瓦,佔全球的21%,僅次於英國、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本次全國兩會上,海上風電發展,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關注的焦點議題。如何抓住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這一新的歷史機遇?舒印彪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