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遭抵制,關於性別我們還可以討論什麼?

2021-01-11 神經現實

什麼是性別?這是一個直擊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問題,並且對於當前那些關於等級、身份以及特權的社會正義行為的辯論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所在。在日常談話中,「gender」這個詞被用作「sex」的同義詞。或許是神經質地為了避免直接提及「sex」——一個也可以描述性交的詞——人們如今常用「gender」來委婉地形容一個人是男性或者女性這種生理事實,以此避免讓人聯想到身體器官和某種運動的尷尬,儘管這種聯想並不直接。

最初,「gender」這個詞只在區分名詞陰性、陽性、或中性的語言中起到單純的語法功能。但是從至少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個詞開始有了另一個意思,讓我們得以對社會性別(gender)和生理性別(sex)加以區分。對於女權運動主義者來說,這種區別很重要,因為這使我們意識到,女人和男人之間的一些不同是起源於生物學,而其他的不同則來源於環境、文化、教養以及教育——這些被女權運動者稱為「性別社會化」。

這起碼是「gender」這個詞在過去的女權主義理論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個女性主義理念曾是女權主義的基本:「sex」代表著生理、或者某種意義上「自然」的性別,而「gender」則代表著性別被社會所構建的部分。這種觀點——為簡單起見,我們將其稱為激進的女權主義觀點——認為,社會性別指的是外界強加於個人的一整套規範,依道德決定的準則來約束、要求著人們按照期望行事。

這些從外界強加在個體身上的規範不僅具有強迫性,還代表著一種二元化的階級或等級制度,一種二元制的價值體系:雄性高於雌性,男人高於女人,男子氣質高於女子氣質。每個人從小便會被賦予兩種生殖角色的其中一種,這是在他們出生的那一刻、或者在更早之前,由胎兒時擁有的外部生殖器所決定。從那時起,他們將被教育灌輸、影響,進入社會等級制度的其中一個階級中:如果他們的生殖器是外凸的,則進入上等階級,如果他們的生殖器內凹,則進入下等階級。

- Gada Jermy -

從出生開始,也就是確認了性別身份、社會等級的那一刻,大多數女性被教導要被動、順從、柔弱、負責養育,而大多數男性則被教育得活躍、具有主導地位、強大並且具有侵略性。這種價值體系,以及將個人用社會影響和教導納入這個價值體系的過程,正是激進的女權主義對「gender」一詞含義的理解。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到社會性別令人反感的壓迫之處,因為它限制了男人和女人都存在的潛能,並斷言男性絕對優於女性。所以,對於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來說,他們的目的是徹底廢除社會性別的概念;停止把人們分兩類放入粉色箱子或藍色箱子,在沒有這種由社會運轉的價值體系的強制影響下,允許個人個性和偏好的發展。

這種對「gender」本質的理解,對那些在某種意義上將自己的性別認同感視為是發自內心、與生俱來、而不是完全由社會化構建成、也不是外部強加的人來說,有些格格不入。這些人不僅不認同性別是完全構建而成,還與激進女權主義者的看法相反,並不認為性別本身便是二元化的等級制度。從這一觀點來看——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將稱之為酷兒女權主義者觀點——性別概念的運作變得具有壓迫性,並非因它由社會建構、也非因它強制性施加於人,而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只存在兩種性別。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雖然性別確實是內在的、天生的、代表著我們身份的重要方面,人類可以選擇的社會性別其實不僅限於「女人」或者「男人」,那麼無論何種生理性別的人類都將得到解放。這樣一來,通往解放之路的下一步就是承認一系列新的性別身份:正因如此,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人自稱為「跨性人」、「非二元性別」、「泛性人」、「多性人」、「無性人」、「半男」、「半女」、「中性人」、「非男非女」、「循環性別」、「量子態性別」……我能列舉很多。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一再強調,「性別不是二元的,而是一個連續譜」。從這個觀點繼而引出,我們並不需要擺脫粉色和藍色的盒子,而是要認識到,這世間不僅僅存在這兩個盒子,還有更多。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思路,但是它其實存在不少問題,使其無法自洽、並且缺乏政治說服力。

- Carolina Rodriguez Fuenmayor -

不少酷兒女權主義觀點的支持者認為,自己的性別身份是非二元的、和大多數認同二元性別的人不同。然而,性別並不二元、而是一條連續譜,但又只有一小部分個體被賦予了非二元性別身份,這兩者似乎有些矛盾。如果性別真的是一個連續譜,這不就意味著,根據定義、每一個人生來就是非二元的嗎?若如此,我們甚至不需要用「非二元」來描述一個特定的性別身份,因為它無法篩出特殊的一類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連續譜觀點」的支持者必須假設,性別既是二元化的,也是譜系的。一個事物既是二元化的、又是個連續譜,這並非絕無可能。身高就是一個例子:毋庸置疑,身高是一個連續譜,人們的身高可以處於一個範圍內的任何一個地方;但是我們也有二元化的標籤「高」和「矮。也許性別就是以一個相似的方式存在著?

當我們用二元化的標籤「高」或「矮」描述身高時,需要注意,這些描述其實是相對概念。由於身高是一個連續量,沒有一個個體是絕對高或絕對矮的;我們都有可能比一些人高、又比一些人矮。當我們說「某人很高」,我們的實際意思是,這個人與我們所感想的一個特定群體相比,要更高。一個六歲的男孩可以在同齡人中很高,但同時與成年男人群體相比很矮。所以,二元化標籤——如高和矮——必須是比較性的,並且是與特定群體的平均值相比較。或許,貼近這個平均水平的個體們可以將自己稱為「非二元化」。

然而,對於一些意識到自己性別非二元的人來說,這種解釋或許不太好接受。如果性別和身高一樣被理解成相對概念,人們便再也不是自己性別的唯一主宰者。你的性別,將由你所在人群中的性別身份分布參考而決定,並非依靠你個人的想法。我的非二元性別身份,也再也不由我自己決定,只能通過比較我的性別身份和其他人的性別身份分布才能確定。儘管我自我認知為一個女人,別人可能在性別連續譜上擁有比我更多的女性特徵,因此比我「更有女人味」。

不僅如此,若我們進一步思考身高這個比喻,就可以發現,當觀察全體人口時,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會被準確地描述成高或矮。鑑於高度的確是一個連續譜,二元化的標籤又是個相對概念,只有少數在頻譜兩端的人能真正被貼上高或矮的標籤。我們其餘的人,處於兩者之間所有身高的人,都是非二元的大多數。事實上,恰恰是二元化的「高」和「矮」的個體無比罕見。如果我們將身高的比喻放到性別的討論上,便可以看到,非二元化的性別才應當是常態,而非特殊情況。

- Stephan Schmitz -

如果性別是一個連續譜,那麼它便是一個在兩個極端情況之間的連續變量,每個人都坐落在連續量的其中某個位置。我假設這個連續譜的兩端是男性化、女性化(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嗎?),一旦我們這樣假設,有一點就會變得無比清楚:每個人都是非二元的,因為沒有人可以擁有絕對的「純男性氣質」或「純女性氣質」。當然,有些人會接近其中一個極端,而有些人則模稜兩可,漂浮在中心地帶。但即使是最符合傳統的女性也會展現出與男子氣概相似的一些特點,反之亦然。

我對這個結論還是很滿意的,因為儘管我擁有女性的生物學特徵、也自稱為女人,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二維性別的刻板印象。我不是一個「純女性本質」的具像化,所以我的性別並不是二元化的。其他人也一樣。

然而,使用「非二元」這個字眼來描述自己的性別身份,本身便會引發具有諷刺意味的問題:若想讓非二元的性別身份有實際意義,就必須也有符合二元性別概念的人群與其相對比。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是非二元化的。我們都積極地依照一些性別規範行事,同時被動地默許一些性別規範,還對另外一些性別規範大聲抒發不滿之情。因此,稱自己為非二元態,實際上也在錯誤地創建一個二元態。

那麼,如果你被自稱為泛性人、聲稱你可以代表頻譜上的所有可能的點,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嗎?然而,因為一個極端必然意味著和另一個極端的不兼容,這又怎麼可能實現呢?「純女性」的特徵包括被動、軟弱和服從,而「純男性」的特徵則包括主動、力量和支配。在同一時刻展現出所有這些特徵,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同意上述關於男性和女性氣質的定義,不接受男性特徵便是支配、而女性特徵便是服從,你大可以提出其他定義。但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觀點,他們都將代表著兩種不兼容的極端。

- Carolina Rodriguez Fuenmayor -

一些聲明自己是無性別的人則試圖直接跳出性別這個連續譜。通過「無性別」這個詞,他們表示自己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內心也從未有過任何有關性別的體驗。然而和「非二元」觀點的邏輯漏洞相同,我們不能全都自稱無性別。如果所有人都否認我們有一種天生的、重要的性別身份,那麼「無性人」的標籤將變得多餘,因為全世界人都沒有性別。無性人存在的意義,只能靠有性人的存在來實現。那些用「無性別」來定義自己身份的人,必須同時承認,很多人都有性別身份,但出於某種原因,他們自己沒有。

一旦我們開始相信,關於性別的問題在於「目前我們只承認兩種性別」,那接下來的一個問題顯然是:我們究竟要認可多少種性別,才能夠讓世間免於壓迫?世界上又到底存在著多少種可能的性別身份呢?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只有一個:大約70億。地球上有多少人類,就有多少種可能的性別身份。根據Nonbinary網——當今關於非二元性別身份的主流信息參考網站之一,你的性別,可以是霜、太陽、音樂、海洋、木星、或者純粹的黑暗,還可以是個披薩。

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無法搞清楚這一切有何意義,把「人的性格」和「我喜歡的東西」稱為「性別」又是否有助於我們對「gender」這個概念的理解。「性別」這個詞,並不只是用來描述個人性格、品味、喜好的一個華麗詞藻,也不只是隨便的標籤,讓人們體現自己有多麼有趣、人的個性可以有多麼五彩紛呈。性別是一個價值體系,將符合社會期待的(或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的行為和特徵與生殖功能捆綁在一起。一旦我們將這些行為和特徵與生殖功能解綁(我們應該這麼做),一旦我們拋棄「世上只存在兩種人,而其中一種優於另一種」這種想法(這也是我們該做的),依舊被我們稱作「性別」的究竟意味著什麼?「性別」這個詞又有什麼獨特的含義,使其和「個性」這個詞有所不同?

在非二元性別網站(Nonbinary.org)上,你的性別可以是這樣:

(姓名)性:「性別,可以由一個人的名字來進行最恰當的描述。這對於那些暫時無法確定自己的身份、但是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單性人的群體而言,是極好的……這可以當作一個統稱使用,也可以當作一個特定的標識符。例如,約翰性,簡性,(你的名字)性,等等。」

這個「(姓名)性」的例子完美地展示了非二元性別身份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它們的誕生是為了那些無法明確自己身份,但卻知道自己並非順性人(譯者註:及出生時被派指的自我性別符合自我認知)的人士。

抗拒順性人身份的想法合乎情理,也很好理解,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我也一樣,覺得自己的思想、感受、天資和性情實在太有趣、豐滿且複雜,不能僅僅被一句「順性女」來概括。我也很想超越當前社會所建構的關於女性軀體的刻板形象,也想要打破其他人由於固有的社會觀念所產生的對女性的特定假設。我也很想讓大家看到,自己不僅僅只是一名母親/家傭/滿足性慾的對象。我也希望被大家看作真正的人、擁有著獨立思想和豐富深刻的內心世界的人,作為女性,能夠擁有的潛力遠遠高出目前社會所認為的那些可能性。

- Eleni Debo -

然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把自己當成「無性別」,也不是嘗試在不破壞牢籠的情況下悄然溜走,拋下身陷牢籠的其他女性。更何況,人們壓根沒法悄然溜走。即使我再怎麼鼓吹自己「無性別」,也不會讓全世界都不將我看作一個女性;相應地,世界還是會用對待女性的方式對待我。我可以說自己「無性別」,求職的時候可以堅持用這個新的性別代詞稱呼自己,但這絲毫不會阻礙面試官的想法,只將我看作一個潛在的寶寶生產機器,然後他會把這份工作給那些或許不怎麼勝任、但不會被生育所牽累的男性求職者。

於是,現在我們到達了性別認同學說的核心矛盾處。大部分它的支持者們或許還沒意識到、或者是選擇了忽視這個矛盾,因為只有摒棄這個學說的重要原則來思考,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跨性別者(transgender)」和「變性人(transsexual)」一樣,代指「對於自身的生理性別充滿不安和苦惱,渴望自己身體能夠更像異性的身體」的人群。但是根據目前性別認同學說的術語,跨性別與渴望改變生理特徵壓根就沒有一點關係。跨性別,只是意味著你從心理上,無法認同你從出生起便被派指的性別身份。哪怕你對自己所擁有的身體特別滿意,你也可能是個跨性別者。跨性別,或許只是簡單的因為,你相信自己屬於某種社會性別,但社會卻把你當成另一種。

性別認同學說的一個重要原則便是,絕大多數人可以稱為「順性人」,也就是其被社會派指的性別身份、與自己心理認同一致。但正如我們所見,如果性別身份是連續譜,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非二元性別」,因為沒有任何人的性別可以落在這個頻譜的兩個最極端。我們每個人,都是譜上兩端之間的某一點。這取決於我們各自特殊身份的個性、特質,以及自身對於性別的主觀感受。鑑於此,一個人如何成為「順性人」便是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從來沒有人在出生的時候就被分到了正確的性別,因為這根本無法辦到。當我出生的時候,別人怎麼會知道,我以後會發現自己的性別是「霜」,一種「冷若冰霜」的性別?

一旦我們認定性別身份存在無限可能,那麼我們就得被迫承認,實際上,沒有人是順性人。因為,從來沒有人從一出生就能被安上正確的社會性別。甚至,我們在出生時根本就沒有一個社會性別,而是由於外生殖器的不同,只在生殖功能的基礎上,被歸類到了兩個生理性別的其中之一。然後,社會依靠對這兩種生理性別的規範理解,將我們教育成人。在我們表達自己對於社會性別身份的內心感受、決定該選擇這性別連續譜上的哪一個社會性別身份以前,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反覆灌輸,都在將我們推入兩種角色的其中之一。因此,把跨性別者定義成「心理上不認同自己出生時所落入的社會性別」的人,其言外之意便是,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跨性別者;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順性人。

在上述邏輯下得出的結論便是:如果性別是個連續譜,而不是二元的,那每個人都是跨性別者。或者反過來,沒有人是跨性別者。不管怎樣,這是個非常令人不滿的結論,它既會掩蓋掉目前女性被壓迫的現實,也會抹除那些變性人的真實體驗、使他們的經歷毫無意義。

為了避免這個結論,人們需要認識到,性別不是一個連續譜。它不是一個連續譜,因為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內在本質,也不是個人性質。性別,不是一個關於人類固定不變、不可或缺的事實,我們也並不是非得圍繞這個現實來構建社會體系。性別一直以來為社會所建構,通過外界強加與人分為兩層的階級結構,賦予兩個階層不同的價值:男人優於女人,男性優於女性,男性化優於女性化。

性別是連續譜的說法的存在,取決於一個事實:人們對自己被分配到的社會階層的順從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順從自己所屬的性別規範過日子更加輕鬆簡單、沒有痛苦。但有些人則會覺得,自己所屬的性別規範太過壓抑、太過限制他們,讓他們根本沒法在這樣的規範下生活,因此選擇跨越社會性別身份。

變性人凱特琳·詹納:原名布魯斯·詹納,曾獲奧運會十項全能金牌

Vanity Fair

可喜的是,人類的個性本身是一個連續譜,包含著各種各樣的類別和複雜性(實際上,它也不是一個單一譜,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向兩極延伸的連續譜。它更像是一個大球,包含著非單線性的、多變的特性)。社會性別則是一種價值體系,宣稱這世上只有兩種個性,取決於人們與生俱來的生殖器官。想要把所有人從性別牢籠解放出來,首要任務便是,叫板現存的性別規範,大膽探索自身的性別表達和呈現。任何人——尤其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們——都不會去阻止別人用自己最能理解的方式定義自己、用自己覺得舒適解脫的方式來表達個性。

因此,如果你想自稱為半女性的酷兒,儘管去做。你可以隨意表達自己的身份,並從中享受樂趣。只有當你試圖用這個性別標籤表達政治訴求——當你開始要求其他人自稱「順性人」,好讓自己的非二元身份成立;當你宣稱那些順性人全都擁有凌駕於你之上的社會優勢和政治特權,因為他們在社會上被視作順從二元論的群體——只有這時候,問題才會浮現。若你自稱非二元性別或者性別流動者,卻要求別人自稱順性人,你相當於是在讓絕大多數人留在二元性別論的兩個盒子裡,來讓自己從盒子的束縛中跳脫出來。

性別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是繼續用那些古板和本質主義的方式定義人性的複雜,以此創造更多的性別類別,同時不斷鞏固社會性別這個概念。真正的解決方法是直接廢除社會性別這個概念。社會性別並不是必需品。要是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反而會生活得更好。性別,作為一種雙階層等級制度,使得男尊女卑這一思想衍生發展、源遠流長,阻礙了這兩種性別個體的自由發展。單單把性別重新審視為一種身份連續譜,並不能改善這個根本問題。

對於社會性別,你並不需要擁有多麼深刻、內在的體驗,就能自由去穿你想穿的,做你想做的,幹你喜歡的工作,愛你想愛的人。你也並不用非得展示出女性化的性格,才可以讓他人接受你喜歡化妝品、烹飪和手工藝。你不用非得變成「跨性人」,才能打破社會性別的常規。想要對抗目前把人們放進粉盒子或藍盒子的壓迫體制,也不用非得造出更多非藍非粉的五顏六色的盒子。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應該是撕破所有盒子,解除束縛。

作者:Rebecca Reilly-Cooper

封面:Carolina Rodriguez Fuenmayor

譯者:任yu芳、黃玉傑 | 審校:趙一鳴、Dora

排版:EON

原文:https://aeon.co/essays/the-idea-that-gender-is-a-spectrum-is-a-new-gender-prison

相關焦點

  • 因 「恐跨」 言論 「開除」 J.K.羅琳,真的是唯一選擇嗎?
    因為對 「來月經的人」 指手畫腳,羅琳又一次被指責 「反LGBTQ」 和 「恐跨」(見 這裡)。眼見要變成性別議題上的劣跡名人,羅琳馬上在個人網站髮長文,講述自己在性別暴力上的經歷,希望大家能理解她對 「生理性別」 的執著。但是,鮮有人會聽她這樣的辯駁,畢竟這是一個事關跨性別 「身份」 的事情。
  • J.K.羅琳等150位名人公開譴責「抵制文化」
    而最近兩年,網絡上Cancel/抵制已經成了眾多網友的口頭禪,但凡一點意見相左或者不符合主流觀念都可能被網友狂刷cancel。幾乎所有的歐美明星都被刷過cancel。 對此,J.K.羅琳、女權家格洛麗亞·斯泰納姆、《使女的故事》原作者Margaret Atwood、《午夜之子》作者薩曼·拉什代等150名橫跨各行各業的名人聯合發表公開信,譴責「
  • 史蒂芬金稱「跨性別女性是女性」 遭JK羅琳取關
    史蒂芬金稱「跨性別女性是女性」 遭JK羅琳取關 時間:2020.06.30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多年來關於哈利波特,JK羅琳爆的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料!
    2015年8月21日,j·k·羅琳(J.K. Rowling)在推特上寫道:「海格無法製造守護神。」「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咒語。」3.伏地魔的" T "顯然是無聲的。根據羅琳的說法,我們一直以來都把黑魔王的名字念錯了:「據@jk_rowling說,我總是忘記提一句哈利波特的小故事:伏地魔的t是沉默的。」
  • 《布穀鳥的呼喚》:J.K.羅琳
    該出版社對所有作者一向一視同仁,即使像J.K.羅琳這樣的「大牌作家」也並不例外,為什麼蓋爾布萊斯能享受「特殊待遇」呢?「J.K.羅琳」?!在記者們的「窮追不捨」下,羅琳終於坦率地承認,「羅伯特蓋爾布萊斯」是她的另外一個筆名;她甚至還與出版社的編輯們「合謀」,杜撰了「退役保安蓋爾布萊斯」的故事。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羅琳表示:「在沒有廣告吹捧、沒有讀者期望之下寫書出版,感覺太美好了。用無人知曉的另外一個名字來獲得肯定和讚許回報的,難道不是更快樂更純粹一些嗎?」
  • J.K.羅琳最新童話,中文版可以免費看了!
    5月26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作者J.K.羅琳公布了一個她私藏多年的全新原創童話故事《The Ickabog》(中文暫譯為《伊卡狛格》),並在官網(www.theickabog.com)向全球讀者進行免費連載,最初僅有英文版。
  • JK羅琳被粉絲開除
    兩大網站的聲明羅琳到底做了什麼,居然成為粉絲的眾矢之的?這背後的原因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就是指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反的人,他們對性別的判定取決於心理而非生理。那這裡就涉及了生理為男性心理為女性的人也要被劃分在女性群體中,但他們沒有月經。於是,羅琳認為女性就是「來月經的人」,就等於否定了他們的性別,就等於歧視。這個彎子繞的,真是佩服外國網友的腦迴路和清閒度。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翻譯羅琳的作品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享受,從二十年前開始翻譯「哈利·波特」,進入到那個魔法世界,相信對於我們這幾位譯者來說都是一樣,從裡面得到的享受遠遠大於我們的付出,對於每本書的翻譯,我們從裡面得到的那種,跟羅琳的那種神交的快樂,以及把它表達出來,對於我們想像力的挑戰,最後能夠用比較理想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那種成就感、獲得感,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大的享受。
  • 英文演講|J.K.羅琳:人生不是收穫和成就的清單
    相對於貧窮,羅琳年輕時更害怕的是失敗。在大學裡,考試是衡量學生成敗的標準。進入社會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失敗的定義,而且這個世界也會給你設定一套標準。羅琳覺得畢業七年後自己所遭遇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最大的失敗:婚姻失敗,賦閒待業。作為單親媽媽,羅琳可以說淪落到當代英國最為貧困的境地。
  • J.K.羅琳終於解釋,《哈利·波特》斯內普名字靈感的來源
    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英國作家J.K.羅琳創建了斯內普,這個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人物。由艾倫·克裡曼扮演的斯內普教授,是霍格沃茨學院最年輕的校長,他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在《哈利·波特》電影中,許多人物的名字來源都不是隨隨便便取得,那麼斯內普名字的靈感來源於何處呢?
  • 吃瓜精讀 | J.K.羅琳闖大禍啦?!
    幾個小時前,羅琳在推特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觀點:為了來月經的人,創造一個更平等的後疫情世界。」這篇推文還附有一條連結,寫著「『來月經的人』我敢肯定過去有個詞形容這樣的人,誰幫我想想是哪個詞來著?Wumben還是 Wimpund 還是 Woomud 來著?」
  • 英國文學經紀人克里斯多福·利特逝世,曾發掘J.K.羅琳
    克里斯多福·利特,因曾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尋找發行商而聞名。編譯+整理|鏡陶10日晚上,英國文學經紀人克里斯多福·利特的代理人證實,利特先生已經去世,享年79歲。利特因曾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尋找發行商而聞名,而且那時候羅琳已經被12家出版公司拒絕了。
  • 從中國神獸騶吾,看J.K.羅琳如何想像東方的神奇動物
    電影中的騶吾其實,除了騶吾,J.K.羅琳在多年前專門以「神奇動物」為主題寫過一本番外,名為《神奇動物在哪裡》,裡面還介紹了很多來自東方的神奇動物。這本書的作者欄寫著紐特·斯卡曼德,實際作者當然還是J.K.羅琳。
  • J.K.羅琳的靈感源頭是它們
    儼然已經成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教科書」,生態學家們相信,有關某些瀕危物種的神話和傳說是羅琳寫作的靈感,她的作品也暗含著動物保護的潛臺詞。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14日的報導總結了《神奇動物在哪裡》中出現過的15個神奇動物,讓我們看看創作它們的靈感源頭在哪裡。
  • J.K. 羅琳重磅新作《伊卡狛格》,英文不好也能讀了,中文版網絡連載...
    而從6月16日起,中國和俄羅斯的讀者也可以在網站上讀到自己語言的翻譯版本了。《伊卡狛格》是羅琳十多年前創作的故事,在自己的孩子每晚睡前,她會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現在,由於全球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許多孩子、父母和監護人不得不在家自我隔離。為了讓居家的人們能夠獲得娛樂,羅琳決定與全世界讀者分享這個深受自己家人喜愛的故事。
  • JK羅琳續寫《哈利波特》:一個大反面-哈利波特,J.K.羅琳,烏姆裡奇...
    J.K.羅琳宣布,預計在10月31日發布一個《哈利波特》的新短篇故事,作為萬聖節的一個Surprise。據她介紹,本篇故事篇幅不長,總共約1700個單詞,集中講述《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烏姆裡奇(Dolores Umbridge)教授的背景故事。
  • 等待貓頭鷹送信的日子裡,我發現了J.K.羅琳埋藏的秘密
    等待貓頭鷹送信的日子裡,我發現了J.K.羅琳埋藏的秘密 錄子一直等不到貓頭鷹送來霍格沃茨的開學信,於是決定先規划起來,到時候要去對角巷為開學做點什麼準備
  • J.K羅琳又被痛罵!被變性者噴上熱搜後,專門出書挑釁怒懟?
    羅琳為此背上了「transphobia」(仇恨跨性別的人)的惡名,還被哈利波特世界集體拋棄,可以說是眾叛親離。 也就是說,頭鐵的羅琳不光到現在還不為自己冒犯到別人的言論抱歉,還專門寫了一本小說,將明明處於社會弱勢群體的跨性別者描述成冷酷無情的殺手,而且專門殺害女性。
  • 生理性別男,心理認知女,該進男廁還是女廁?
    事情起因是,英國一位稅務專家Maya發表言論,反對英國政府修訂簡化性別認證流程的法案。該法案希望對性別的定義,更多基於自我認知,而非一系列複雜的評估。但Maya認為性別是天生的,與自我認知無關,並且抵制保留男性生殖器的跨性別者進入女廁所、更衣室等場所。
  • 體驗J.K.羅琳文字中的魔法魅力
    《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是國際暢銷書「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英國女作家J.K.羅琳撰寫的電影劇本。《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英)J.K.羅琳 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電影《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正在上映,同名原創電影劇本中文簡體字版也在同一時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