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讓我們很難放下,卻又不得不離開的人和事兒。
一個自己一手打造很久的項目,面臨夭折不得不放棄;一段相戀多年的愛情,種種原因,不得不選擇離開;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你必須選擇割捨一些東西才能繼續……從小就被灌輸「堅持就是勝利!」「堅持住、千萬別輕易放棄」這樣的觀念,這些都一字不漏的被正向植入了大腦潛意識中,成為未來指引我們努力奮鬥的原則,即便那些目標已經堅持無益,自己依然無法擺脫繼續堅持的魔咒。
面對無效目標,陷入艱難抉擇,無法輕易放棄的事,在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備受煎熬的人,都習慣把傷痛交給時間去療愈——以為久了,就淡了。
難道真的沒有可以讓我們徹底放棄,擺脫掙扎的辦法嗎?答案是有的。
兩位心理學博士佩格·斯特裡普和艾倫·伯恩斯坦,用大量的實驗對放棄做了透徹的研究和分析,並給真正做到放棄目標做了一個定義叫做:
「目標脫離」。
接下來,本篇文章將從這兩個方面講解如何真正做到放棄,實現目標脫離:
第一、不肯放棄的三個原因;
第二、達成目標脫離的四個步驟。
只有我們先認清不肯放棄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夠幫助自己做到有效放棄,達成目標脫離。
一、不肯放棄的原因
1、人皆恨失原理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理性的選擇放棄,會覺得情感上很難割捨。在某種意義上說放棄意味著失去,人們為了避免當下的損失,往往更願意選擇冒險,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叫做:人皆恨失原理。
比如,售樓推銷員會跟你說:這套房子很搶手,你今天考慮一下明天答覆我吧,現在有好幾個客戶在預定,誰先下定金就是誰的了。人們就會因為害怕失去購買機會,而選擇冒險購買。
2、看起來離你很近的成功幻象
我們都很難抗拒,在即將成功的前夕,去放棄某件事情。大腦會自我欺騙,讓我們誤以為已經完成了某個目標。
TED演講中有一則名為《不要公開宣布你的個人目標》的演講視頻中說到,一旦你的目標公開後,你就會收到很多人的讚賞和支持,讓你自己誤以為已經實現了,就不會再積極的去行動了。
1933年,心理學家 Wera Mahler發現:當你的目標被別人承認時,你就會誤認為自己的目標已經實現了;
僅僅是公布了目標,你看到這裡也許會有所覺察和改變,但有些已經行動的目標,當你足夠接近成功的時候,那才是最難以割捨的幻象。比如我身邊的朋友阿龍的故事。
16年,阿龍和三個朋友合夥開了家餐廳,開始生意不錯,後面因為經營不善,生意越來越差。一年後四個人進行了一輪增資,想要繼續堅持下去。就這樣又苦苦支撐了半年之後:一人退出,一人無心繼續投資,剩下兩名股東也很難再堅持,最終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關門。
因為不甘心,才決心撐到最後,覺得再撐一撐也許就會成功。卻不知,成功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幻象而已。
3、難以走出的舒適區
難以放棄當下的目標,跟自己的舒適區也是有關聯的。
人在一個舒適區內待久了,就會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在舒適區裡是自己最省心省力的活法。改變意味著要突破很多固有的限制和模式,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阻力都是非常大的,根據最小阻力原則,人都會自然選擇最小阻力的方向前進。
什麼是最小阻力原則呢?
我用三個日常最常見的例子和大家說明一下:
平時上下班的時候,我們有兩種方式可以上下樓:一種是電梯,一種是爬樓梯,你一定會自然而然的選擇乘坐電梯。人天生就會自然選擇用最小阻力的路徑去達成目標。流水從高到低,在引力和最小阻力原則的影響下,一定會找到一條最小阻力的路徑前行。汽車在行駛的道路上,上坡阻力較大,下坡就阻力最小較為容易。這些常見的場景都是再遵循最小阻力原則在運作的,因為它是一種自然法則。因為改變和突破現狀時產生的阻力作用,使我們很難自己走出舒適區,故步自封。
有一位朋友小林,在外資企業工作接近10年的高管,其職位始終不能再繼續晉升。曾經也很無奈的和我聊起這事,也想過放棄,但隨之而來的更多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還有對於外界陌生環境的排斥,以及內心中對未來諸多不確定性的恐懼。即便自己很明白這份工作,是一眼便能望見盡頭的,但最終依舊是無法選擇放棄。
難以走出舒適區,無法對抗改變帶來的各種阻力,是我們難以達成目標脫離的原因之一。
基於以上三種難以徹底放棄目標的原因:1、人皆恨失原理;2、看起來離你很近的成功幻象;3、難以走出的舒適區。
兩位心理學博士佩格·斯特裡普和艾倫·伯恩斯坦,對做到徹底的放棄目標,經過大量研究實驗之後,提出了一個名詞叫做:目標脫離。
想要真正脫離一個目標,需要從認知、情感、動機和行為4個方面入手。
二、目標脫離的四個步驟
1、認知脫離
從腦海中清除幹擾我們思考的因素的過程,叫做認識脫離。對一個目標準備放棄時,首先要對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自己足夠相信這個目標已經無法對自己產生積極作用了,避免其再幹擾你的思考和決策。
我們都願意相信被證明的事。你覺得這個目標貌似很快就能完成,但是你苦苦堅持了很久,依然沒有完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借用證明清單來幫助自己。
您可以在一張紙上寫出放棄這個目標的「優勢清單」,以及選擇繼續這個目標的「劣勢清單」。兩個清單做對比,你就會很快的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2、情感脫離
在情感脫離層面,往往我們的行為會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被情緒控制。你會覺得放棄這個目標讓自己無法接受、非常難受,甚至情緒失控。這些都是在情感層面,無法脫離的種種表現。
學會用接納自己的方式理解自己的情緒,放棄後的情緒表現都屬於正常現象,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假裝微笑,也不是是一個人默默的承受。
你完全有能力,正面面對並感知自己的情緒。嘗試著一步一步接納自己的這種情緒反應,更不要一味的壓制情緒,否則會適得其反。
我們有了情緒之後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表達,一種是表達情緒。
情緒在表達的時候,常常在控制著我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轉換一種方式。去做主動表達情緒的事。仔細思考一下,情緒表達和表達情緒,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在佔據主導地位。想要自己自如的引導控制情緒,那麼你要成為主體,做到表達情緒。
當你在和別人爭吵時,多半是你的情緒在表達;當你在和親密的朋友訴說著自己心裡的委屈時,多半是你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表達情緒的好處在於你自己佔主動控制權,而不是任由情緒肆無忌憚的控制著你的行為。
當你學會情緒,表達情緒時,就可以很好的面對脫離目標時所帶來的情感困擾。
3、動機脫離
目標會對自己產生動機,促使自己去行動。因為目標的達成,會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我們在選擇放棄目標時,需要在動機層面進行有效的脫離。
在經過了認知和情感脫離的調整之後,從動機層面脫離那些無法實現、無法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目標,把動機轉向能夠實現並且能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目標上。
4、行為脫離
行為脫離很容易理解,當我們選擇脫離目標時,行為上一定要匹配自己所做的決定。就好比你嘴上說自己已經決定了辭職,但是你卻遲遲不提交辭職報告,甚至還在拼命的工作,幹得津津有味。
行為上不匹配,目標就很難放棄。
當認知、情感、動機都已經做了有效脫離,那麼行為上一定要匹配,否則很容易反覆,甚至有被打回原形的可能。
總結:
每個人都有難以放棄的目標,想要努力前行,你必須捨棄一些無益的目標。以上我們首先分析了讓目標難以脫離的三個原因:1、人皆恨失原理;2、看起來離你很近的成功幻象;3、難以走出的舒適區和故步自封。再通過認知、情感、動機、行為四個步驟,最終達成真正的目標脫離。
暢銷書作家歐成效(yevon_ou)在《如何獲得真正的財富》一書中提到:不論任何交易,你首先要學會放棄,而且要蒙受「永久失去」這樣東西的痛苦。
想要更加富足的人生,學會達成目標脫離,用「放棄」去「交易」出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