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承載力逼近上限 綠色低碳循環成發展新方式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12月9日至11日,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由於此次會議是新常態思路下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因此備受關注。

  此次會議從九大方面提出了經濟發展的常態。會議指出,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據悉,把經濟發展和環境承載能力相結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歷史上尚屬首次。

  「我們對整個環境形勢有一個基本判斷,過去沒有把環境放在這樣重要的位置,這次把它作為新常態的一個表現方面,說明這個問題很嚴峻。」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是,可能還不夠,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有些指標甚至超過環境承載能力。

  部分地區汙染物排放超上限

  2014年,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今年9月,內蒙古和寧夏交界處的騰格里沙漠存在企業非法排汙現象。12月,廣西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常屯出現疑似鉛鋅礦重金屬汙染,造成部分村民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腫大、變形等情況,當地正動員村民搬遷。

  相對全國的環境違法案件,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環保部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超3萬件,向公安機關移交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1232件。

  從披露的數據來看,2014年查處的環境違法問題明顯多於2013年。環境違法、汙染犯罪等問題頻發,引起社會對環境容量的擔憂。

  針對水汙染物的排放問題,2014年2月,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介紹2013年環保工作進展情況時表示,水環境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大概在2400萬噸左右,氨氮的排放量大體在245萬噸左右。這個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目前的環境容量。有專家測算,這些總量必須要削減30%~50%,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改變。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實際上,環境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是一個概念衍生出來的兩種提法,環境容量應該是基於承載能力計算出來的,但實際上沒有按照承載能力去計算,在一些地區提出的環境容量顯著超過了承載能力。

  以北京為例,2014年4月,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北京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但汙染物排放總量仍大幅超出環境容量。

  駱建華介紹,如果超過了環境容量,應該是超過環境承載能力上限。

  環保力度不斷加大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直以來,困擾著一些地方政府如何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答案。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馬軍認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相關概念此前已提及過,關鍵是接下來採取何種強有力措施並落實。目前看,在實際落實中碰到了一些困難,核心問題是激勵機制還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集中高發,社會對環境汙染防治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困難重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業界普遍認為,主要困難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違法成本低於守法成本的現實困境,另一方面是環境執法力度相對薄弱。

  據馬軍介紹,違法成本低、執法不嚴、訴訟困難、一些資源價格也沒有真正體現價值,也使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缺乏動力。

  好在事情正在發生改變,即將實施的新《環保法》,將按日連續計罰等制度納入其中,不設處罰上限將對於環境違法行為起到較好的威懾作用。同時,今年11月,國務院也發布了《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提出從十五個方面加強環境監管執法。

  「我覺得,未來環境保護的推進速度和力度要進一步加大。」駱建華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提出來環保目標,通過目標倒逼產業結構調整,並根據目標制定路線圖。

相關焦點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概念的關係非常緊密。生態文明是一種文明形態,也是一種理念,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基本內涵,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主要途徑。這裡綠色發展從廣義上說涵蓋節約、低碳、循環、生態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等內容,從狹義上說,綠色一般表示生態環保的內涵;循環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基本理念是沒有廢物,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質是解決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資源消耗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低碳發展就是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降低能耗強度、碳強度以及碳排放總量,實質是解決能源可持續問題和能源消費引起的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
  • 經濟每月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
    現在我們要圍繞著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這個主題,請到了今天在座的幾位專家學者,他們都是這方面的權威人士。他們幾位給我們進行對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全面的闡述和介紹。一件和我們經濟生活密切相關,一件和我們的環境和生活密切相關。這兩件大事的爆發觸發了一場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秩序的深刻變革,這個變革實際上就是一場綠色經濟的變革。 我想講三個問題,關於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這三者的關係,談談我的看法,現在一提都是提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先說低碳經濟,低碳經濟主要是講如何合理利用能源。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者按   智能製造和綠色發展,是鋼鐵行業的兩大主題。「十三五」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在綠色發展方面成績斐然,特別是通過實施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使行業環保水平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那麼,「十四五」,鋼鐵行業如何找準綠色發展的新定位,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座談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高文)為紀念第27個全國土地日,日前,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聯合在北京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召集業內資深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議、積極貢獻真知灼見。
  • 天津市薊州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變廢為寶,天津市薊州區積極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2020年,全區畜禽糞汙總量140餘萬噸,農家肥、肥水資源化利用13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2.9%。
  • 深圳碳排放履約率創新高 綠色低碳發展進入新階段
    此前該公司還榮獲過「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深圳市首屆遵守勞動法模範企業」、「環境保護誠信A級企業」等多項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榮譽。「我們更換了節能空調,還通過電機能效改造,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曾鋒說。
  • 「寧波藍」與環境承載力
    比如,春節期間,大量工業企業停產,汙染物排放減少;比如,外出度假的人尚未回城,城市人口規模「縮水」;比如,城市中的建築工地大多要到正月十五後復工,建築揚塵減少;又比如,機動車數量減少,不僅道路變得通暢,尾氣排放造成的汙染也相應減少……  春節「長假效應」帶來的這些變化,蘊含著一個關鍵詞:環境承載力。
  • 中煤新集劉莊煤礦:綠色發展 低碳生活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李佔輝 張方亮 報導 隨著國家倡導環保、節能、綠色的生活方式,「低碳」已成為一個熱門詞彙。11月15日,筆者走進中煤新集劉莊煤礦探索高耗能的煤炭企業如何做到低碳發展的「秘密」。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大都市,要把「綠色決定生死」的理念貫穿於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把城市建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將綠色發展定位於「決定生死」的位置,充分體現了對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如何深入理解綠色發展的重要地位,如何以更和諧的方式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 ...李龍強: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中國社會科學
    建設綠色發展體系,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1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綠色發展體系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強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建設美麗中國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 低碳城市運營與低碳市政設施利用——以崖州灣科技城綠色低碳城市為例​
    一、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概況1、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意義我國城市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快的社會活動,過去30年來有超過4億人移居到城市。與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伴的是能源及其他資源消耗呈井噴式增長。自1980年來,一次能源消耗翻了4倍,耗電量增加了15倍,城市大氣、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汙染成為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因此,將基於綠色低碳的城市發展模式納入城市化進程中,實現城市節能減排,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綠色低碳城市發展的基本方向。
  • 城鎮化低碳發展的國際經驗
    拉美國家過度城鎮化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化與農業發展割裂,以犧牲農業的方式發展城鎮化,不僅沒有推動城鎮化進程,還產生了嚴重的「城市病」,因此,要實現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完善的城鎮化產業支撐非常關鍵,努力實現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與良性循環,有利於避免、緩解和消除「城市貧困病」。
  • 提升環境承載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29日,關於 《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討論展開。「一流的報告書」、「全國重點城市規劃環評的典範」、「全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規劃環評報告書」……當日,參加報告會的環保部官員和專家這樣評價該報告書。通過後,我市成為繼深圳、南京等城市之後通過國家總體規劃環評的全國重點城市。
  • 第十九屆世界低碳城市聯盟大會暨低碳城市發展論壇在珠海舉行
    央廣網消息 12月25-27日,第十九屆世界低碳城市聯盟大會暨低碳城市發展論壇在珠海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國際交流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以「共建粵港澳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灣區」為主題,旨在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綠色低碳的生態灣區。
  • 傳遞綠色能量踐行低碳生活
    7月1日上午,市生態環境局等單位舉辦了主題為「綠色低碳,全面小康」的節能低碳宣傳教育活動,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低碳日。據悉,6月29日至7月5日為全國節能宣傳周,7月2日是全國低碳日,市生態環境局根據亳州市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開展2020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活動的通知》精神,組織舉辦了此次活動。
  • 【案例】以嶺藥業:多環節打造綠色發展循環經濟鏈
    「打造綠色原生態中藥原材料種養殖基地、打造國際標準的生產質量管理體系、打造高效節能的能源循環利用體系、打造工業旅遊和康養旅遊示範基地
  • 世界人口接近76億,它的承載力有上限嗎?最多能容納多少人?
    奮鬥在大城市的人,最能親身感受到人多所帶來的問題,包括從環境到經濟等各個方面,難以一言而盡。人多是個問題,人少同樣也是個問題,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正是由於人口太少、增長緩慢,甚至是處於負增長之中,所以導致發展乏力。人多了不行,人少了也不行,看來還得要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 關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疆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綠色低碳、全面小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全國低碳日 2020年7月2日是全國低碳日,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面小康」,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共建小康社會。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雄安新區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為京津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