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維》的作者是英國的馬修·薩伊德,他既是英國桌球名將,同時又是著名學者,他提出,面對失敗人們應該具有黑匣子一般的思維,從失敗中找到原因並不斷學習改進。看似研究的是失敗,其實恰恰說的是如何才能成功。
我表哥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名飛行員,因此學習非常用功,可是我姨媽害怕開飛機會不安全,所以死活不讓他考軍校,造成了表哥一生的遺憾。
其實不管怎樣,飛行員始終是很多男孩子的終極夢想,能夠開著大飛機像雄鷹一樣翱翔在藍天上,該是一件多麼偉大多麼幸福的事呀!可是,想想很過癮,飛機一旦升上了幾萬米的高空,便沒有任何依託和保護,生死往往只在飛行員的一念之間,甚至連飛行員自己都不能主宰,只能靠天氣流主宰,想想也是很令人恐懼。
好在自從1958年黑匣子誕生之後,飛機航空失事的情況便得到有效改善,漸漸變成一種相對來說很安全的飛行工具。《黑匣子思維》這本書從各個角度分析了黑匣子的重要性以及黑匣子思維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意義。
眾所周知,黑匣子是飛機上用來記錄飛機飛行狀態的數據盒子,主要用於飛行事故的調查,飛機失事後,黑匣子能讓調查員了解事故發生之前飛行員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從而獲取寶貴的經驗。
航空業不會掩蓋失敗,也不會迴避失敗。航空業把失敗變成了資料的寶庫。其實,黑匣子的產生本身就具有黑匣子思維。
相對於其他行業,人們面對失敗的態度和措施就沒有航空業這麼「坦蕩蕩」了,比如醫學界,很多幾十年前就會經常發生的低級錯誤,在今天依然大頻率的發生。
大部分醫生陷入了一種「這種錯誤的發生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就不會……」的推脫,使自己和整個行業都無法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叫和教訓,永遠在原地踏步,書中稱這種惡性循環為「閉路循環」。我想現在社會上醫患關係日趨緊張,與小部分醫務工作者缺失的「黑匣子」思維有很大關係。
「白衣天使」們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我們普通人了,記得小時候每次考完試走出考場,都會抱怨「今天的題太難了!」「第X題出的也太偏了!」「我今天考英語聽力時耳機噪音太大了!影響我發揮了!」……總之,什麼都不對,只有自己是對的。走上社會,工作失利了,又總說「客戶太刁鑽」「電腦太卡所以資料沒準備好」……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閉路循環」。
用一句比較「時髦」的話來說,你對失敗的態度暴露了你的認知層次。而你認知的提升,不是靠經驗和學習,而是靠不斷的「經歷」和「改進」。認知提升的有效機制恰恰是:嘗試——失敗——改進——再失敗——總結教訓——正確認知。
而如何總結經驗,這也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第一、充分分析失敗的過程,找出原因和結果的聯繫,記錄最細微的過程。
第二、從第三者而不是當事人的角度分析問題。
第三、要有挖掘證據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第四、要有邏輯推理能力。
這裡所說的邏輯推理能力,是基於一定的事實依據,客觀準確的推理出失敗的原因。但記住成功不可以推理,只能不斷試驗,因為理論的指導作用非常有限,我們在不斷的失敗中摸索出規律的複雜性,了解真實世界的複雜性。總而言之,對比分析比推論更有意義。
偉大的籃球運動員麥可·喬丹曾說過:我投失了9000多個球,輸掉了300場比賽,我曾26次投失覺得比賽勝負關鍵的一球。
套用我們之前學習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來說,你不光要練一萬小時,還要從無數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才有可能成為「天才」。
書中從正反兩方面舉了非常多的例子,告訴我們,面對失敗有的人荒唐的逃避與推卸,使自己離成功的道路越來越遠,甚至需要別人來替你承擔後果,而你最終敗給了你最害怕的失敗。
如果人人都有一個黑匣子,學會不斷總結,用黑匣子思維剖析自己的過錯,那麼一定能從失敗中學會創新,在自己的領域越來越出色。
你要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然後靠毅力去徵服它,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