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新方法檢測光子「軌跡」

2020-11-2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李華昌)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顧永建團隊研究發現,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引入路徑測量時,波姆理論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從實驗上檢驗光子的「軌跡」。這對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楊氏雙縫實驗是物理學的經典實驗——當人們對光子進行路徑測量來識別它具體從哪個狹縫通過時,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幹涉條紋的可見度。學術界對於幹涉條紋的可見度與光子的動量擾動間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論,主要原因在於人們使用了不同的動量改變量的定義。

波姆力學提供了一種量化光子動量變化的有效方法——在波姆理論中,粒子在任意時刻都具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它沿著一條確定的軌跡演化,因此即使粒子的初態不是動量的本徵態,仍可計算出粒子的動量改變量。此外,光子的平均軌跡在實驗中可用弱測量的方法重構出來。

研究人員此前在楊氏雙縫幹涉裝置中實現了光子軌跡非局域導引,這一次他們進一步把光子的軌跡重構到8.6米,並採用波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路徑探測過程中光子的動量改變量。通過對比,他們發現光子總的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在近場時很小,但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展現了動量的非局域累加過程。在遠場時,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動量改變量的增加,幹涉條紋可見度將下降。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v9547

《中國科學報》 (2019-08-02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基於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的Xingjie Ni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Nonreciprocal Metasurface with Space-Time Phase Modulation」的文章,提出在具有時空相位調製的超薄超表面上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其中一項研究的領導者、日本東京大學光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副教授Takuro Ideguchi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更大範圍 更小相位變化 由於單個細胞幾乎是半透明的,因此顯微鏡照相機必須能探測到穿過部分細胞的光線的極其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被稱為光的相位。相機圖像傳感器則受到它們能檢測到的光相位差的限制,即動態範圍。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新公布:光子與光子之間可以相互作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2020年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首次對光子碰撞產生W玻色子對的觀測結果,W玻色子是攜帶四種基本力之一弱力的基本粒子。這一結果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應用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即作為高能光子對撞機直接探測電弱相互作用。它證實了弱電理論的主要預測之一,即載流子可以與自己相互作用,並提供了新的方法來探索它。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新方法讓光子和電子動量相匹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合作設計出一種新方法,讓光子的動量與電子的動量相匹配,從而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催生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新型雷射器以及發光二極體(LED)等設備。
  •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美國Science雜誌 2018年6月15日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衝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儘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就是,水下的地震活動基本上仍然無法察覺,從而限制了科學家們發現水下地震活動的源頭機制。
  • 新方法可實時控制微波光子與磁振子相互作用
    原標題:《物理評論快報》:新方法可實時控制微波光子與磁振子相互作用   《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mbi-berlin.de)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mbi-berlin.de)今日視點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新方法利用光可使大尺寸物體懸浮及移動—新聞—科學網
    光能驅動太空飛行器或不再是夢
  • 美發明改變光子運動軌跡 量子計算機再獲突破(股)
    據中新網消息,據外媒11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近日設計出一種裝置,可以讓光子遵循實物粒子的運動規律。以此為基礎,量子計算機的誕生或許不再遙遠。
  • 光在一個方向上傳播的軌跡,與在相反方向上傳播的軌跡相同嗎?
    光的傳播通常是互換的,這意味著光在一個方向上傳播的軌跡,與在相反方向上傳播光的軌跡相同。破壞互易性可以使光只向一個方向傳播。支持這種單向光流的光學部件,例如隔離器和環行器,是許多現代雷射和通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構件。目前幾乎完全基於磁光效應,使得設備體積龐大,難以集成。
  • 計算飛往月球的最佳軌跡的新方法
    RUDN大學的一個數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用於尋找帶有電動推進器的太空飛行器從地球軌道到月球的低成本準最優飛行軌跡。使用此方法計算的軌跡將燃料成本降低了56%,並且飛行時間有所增加。該論文發表在《宇宙研究》雜誌上。在理論上未來的太空計劃中,月球扮演著訓練基地和飛往行星(主要是前往火星)飛行的中轉站的角色。許多國家正在制定自己的月球探索和開發計劃。特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合作夥伴計劃將太空站放入月球空間。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工具Pearprocess。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 論文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紹鈴介紹,我國梨樹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總量的70%左右。
  • FOE|光子晶體與拓撲光子學專刊
    基於光子晶體不僅實現了雷射器、邏輯器件等各種集成光子器件,還實現了負折射、光學隱身等多種物理效應。基於光子帶結構的拓撲光子學已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拓撲光子學提供了兩種新的調控自由度,即拓撲態自由度和能谷自由度。可以預見,拓撲光子學不僅可以促進對物理效應和現象的基礎研究,而且可以促進高性能光子器件的研究。
  • 研究人員發現用矽分裂和聚集光子的新方法
    不同顏色的光由光子組成,光子是攜帶光能的粒子。矽可以有效地將紅色光子轉換為電能,但是對於藍色光子,其攜帶的能量是紅色光子的兩倍,矽卻會損失其大部分能量。這項新發現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通過將矽與一種基於碳的材料配對來提高矽的效率,該材料可以將藍色光子轉換成成對的紅色光子,從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矽的效能,還可以對該混合材料進行調整,使其反向運行,吸收紅光並將其轉換為藍光,這對醫學治療和量子計算具有重要意義。
  • 光子如雪也能崩塌
    光子雪崩機制連鎖反應過程圖解  圖片來源:波蘭科學院 寂靜的雪山,隨著一聲「咔嚓」的輕響,雪層斷裂,「白色妖魔」呼嘯而下,巨大的力量能將將所過之處掃蕩殆盡,自然界的雪崩危害巨大,能摧毀森林、威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