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發現颱風事件可緩解三角洲侵蝕風險

2020-10-24 今日科學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軍教授團隊通過研究並量化最近20年來歷經長江口颱風影響的三角洲南槽河口動力地貌過程,發現洪季因強徑流作用導致三角洲南槽衝刷約3~6千萬立方米泥沙,颱風則能攜帶口外約0.9~4.7千萬立方米的泥沙進入河口,進而研究提出洪季徑流量和河口泥沙衝刷的函數關係,定量識別出颱風和高徑流在河口泥沙衝淤中扮演的角色。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洪水,尤其颱風是影響河口三角洲動力地貌平衡與穩定的關鍵因子。在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情景下,日趨增多和加強的颱風高能事件對河口三角洲帶來巨大壓力。世界大河三角洲普遍因流域入海泥沙供給急劇降低而處於衝淤轉型階段,其地貌侵蝕風險和脆弱性受到全球關注。

長江口颱風事件和入海徑流洪峰或突發洪水經常不期而遇。一直以來很難界定三角洲洪季動力地貌是洪峰而為抑或颱風所致,特別是河口泥沙源匯轉換在此期間最為頻繁、交換量也最為注目,但又最難以偵探。

「颱風給三角洲城市帶來洪澇災害,但颱風也能提供三角洲淤漲的物質——泥沙,這在很大程度上可彌補因上遊泥沙減少而引起三角洲地貌侵蝕的物源不足。」戴志軍介紹,「這項工作具有特別的實踐價值,當前長江入海泥沙已經減少了近75%,嚴重影響三角洲向海淤積,如隨後能通過措施攔截颱風由海向陸輸移的沉積物,則能在較大程度上維持灘涂向海推展,對當前上海城市空間資源緊缺這一瓶頸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有利信號。」

長江三角洲自2003年三峽大壩修建蓄水攔沙後,年均入海泥沙總量相對上世紀降低近75%,誘致三角洲河槽和近岸區域局部侵蝕,同時頻繁颱風與洪水過程亦造成水下三角洲大範圍地貌變化,這引起學界及社會的普遍關注。該研究通過獲取三角洲南槽區域非颱風年和颱風年地形實測數據,採用多種技術量化洪季高徑流和颱風事件導致侵蝕—淤積模式的差異,評估高能事件對河口動力地貌衝淤的驅動機制。

以2016年洪水年洪季高徑流為例,研究發現三角洲南槽河口在強勁徑流作用下發生大規模淨侵蝕,口內河槽侵蝕最劇烈,發育細長型且貫通的侵蝕斑塊,近岸區域侵蝕—淤積變化較弱,整體上從口內到近岸區域地貌淨侵蝕量逐漸減弱,淨侵蝕總量達到6.45千萬立方米泥沙。其他年無颱風影響下洪季南槽地貌變化均出現類似特徵,且入海徑流強弱和河槽衝刷出現明顯函數關係。

與2016年比較,以2018年直接登陸上海的颱風Ampil為例,三角洲南槽口內河槽侵蝕—淤積斑塊分散且無序、缺乏空間組織性。河口淨侵蝕量降低到3.3千萬立方米泥沙。2000年颱風Kai-tak和2015年颱風Chan-hom影響程度與2018年颱風Ampil相似。

顯然,颱風過程能有效減輕洪季河流高徑流對於三角洲地貌系統的衝刷。但颱風究竟能對南槽河口高流量泥沙衝刷有何種緩解?研究發現,颱風Ampil減少侵蝕3千萬方立方米泥沙,相當於2016年淨侵蝕量的48.4%,口內的嚴重侵蝕被減弱80.7%,而三角洲近岸區域侵蝕增加81.2%。類似地,2015年颱風Chan-hom亦減輕2013年洪季高徑流引發的強侵蝕,淨侵蝕量降低到17.8×106 立方米。

結合近20年數據分析,研究發現,每年會有0~2個颱風影響長江三角洲,估計其可攜帶0.9~4.7千萬立方米海域泥沙向陸輸運到南槽河口,這相當於三峽大壩修建後年均入海泥沙的9.2%~48.4%。如能通過技術有效蓄截並利用熱帶氣旋向陸輸運的沉積物,可減輕當前三角洲侵蝕的地貌脆弱與環境風險。

據悉,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傑為第一作者,戴志軍為通訊作者,其他合作者為梅雪菲副教授及波士頓大學Sergio Fagherazzi教授,第一及通訊作者單位均為華東師範大學。(來源:中國科學報 黃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0GL089065.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科研團隊新發現:三角洲侵蝕危機?颱風可緩解!
    攔截颱風沉積物緩解三角洲侵蝕解決城市空間資源緊缺颱風來幫忙華東師大這項研究有點牛,但颱風也能提供三角洲淤漲的物質——泥沙,這在很大程度可彌補因上遊泥沙減少而引起三角洲地貌侵蝕的物源不足」。該研究通過獲取三角洲南槽區域非颱風年和颱風年洪季前(2/5月)和8月地形實測數據,採用一維快速傅立葉變換(1D-FFT)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SHDI)等技術量化洪季高徑流和颱風事件導致侵蝕-淤積模式的差異,評估高能事件對河口動力地貌衝淤的驅動機制。
  • 長江入海泥沙減七成颱風可降低侵蝕風險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軍團隊,通過研究並量化最近20年來歷經長江口颱風影響的三角洲南槽河口動力地貌過程,發現洪季因強徑流作用導致三角洲南槽衝刷約3千萬~6千萬立方米泥沙,颱風則能攜帶口外約0.9千萬~4.7千萬立方米的泥沙進入河口,進而提出洪季徑流量和河口泥沙衝刷的函數關係,定量識別出颱風和高徑流在河口泥沙衝淤中扮演的角色。
  • 研究發現全球河流三角洲人口面臨較大洪澇風險
    據新華社倫敦10月4日電 (記者張家偉) 英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說,全球有數億人居住在河流三角洲,其中大部分人口所處的三角洲地區與多數熱帶氣旋活動處於相同緯度區域,面臨較大洪澇風險。
  • Springer出版發布英文專著《波浪導致黃河三角洲沉積物侵蝕再懸浮》
    該專著詳細介紹了現代黃河三角洲波致沉積物侵蝕再懸浮方面的最新技術方法和理論研究成果,是實驗室團隊近十年來工作成果的結晶。該專著由八章構成,第一章主要介紹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第二章主要介紹代表性研究區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環境及其沉積物性質,包括現代黃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化、地形地貌、海洋動力環境及沉積物的類型與分布、粒度成分特徵、礦物成分特徵、微結構特徵、物理與力學性質。
  • 長江口亞三角洲:或成上海發展戰略新支點(圖)
    將這一概念和研究成果付諸實踐,有可能極大地豐富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為上海緩解土地資源、港口資源等方面的戰略性困難,提供了一條極富創意的解決途徑。本報現邀請90高齡的陳院士以及其研究團隊中的幾位同事,深入探討這一戰略性話題。
  • 廣東7月零颱風不罕見,8月或有2個颱風登陸
    截至8月1日中午12時,該熱帶低壓仍未達到颱風級別。 颱風(英語:Typhoon)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按照其強度,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六個等級。而在氣象部門那裡,熱帶氣旋就分為熱帶低壓和颱風。換言之,儘管7月最後一天南海熱帶擾動加強為熱帶低壓,不過離成為颱風還有一步之遙,因為能被命名入颱風家族族譜的需至少達到熱帶風暴級別。
  • 重大風險!廈門發布颱風Ⅱ級預警!
    颱風更近了!  點擊下圖,可查看實時颱風路徑  預計8月10日18時00分至11日18時00分,我市有高地質災害風險(二級、橙色),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可能性大。請加強巡查、監測、防範,轉移地質災害隱患點人員。
  • 2014年,我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
    「我國沿海地區的三大脆弱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北沿岸地區、黃河三角洲及渤海灣和萊州灣地區,將承受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全說。 張全推算,到2050年,我國海平面上升100釐米的情景下,淹沒損失將高達30.8萬億元,相當於2010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40.15萬億元)的四分之三。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我國海岸侵蝕現象嚴重,加力推進海岸...
    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初,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是砂質海灘岸線發生侵蝕現象,繼而黃河、長江等中大型河流的三角洲出現侵蝕。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全國海岸侵蝕已成為普遍現象。「不論是大陸海岸,還是島嶼海岸;不論北方,還是南方;不論自然海岸,還是人工海岸;不論平直海岸,還是岬灣海岸,各種海岸類型均有海岸侵蝕發生。」戚洪帥說。
  • 世界地理小區域——奧卡萬戈三角洲(沼澤)
    參考答案:(1)A處的三角洲是由奧卡萬戈河上遊流域發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蝕進入河流,並通過流水搬運作用,搬運至卡拉哈裡沙漠北部的沼澤地,由於地形平坦,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形成的。參考答案:(1)形成過程:A處的三角洲是奧卡萬戈河上遊流域發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蝕(2分)進入河流,並通過流水搬運作用(2分)搬運至卡拉哈裡沙漠北部的沼澤地,由於流速地形平坦,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形成三角洲(2分)(2)甲地沙漠受到沿岸寒流影響(2分),乙地沙漠則因為較處於內陸(
  • 印尼附近海域發現新的海嘯風險,強大洋流是幕後推手
    最近的一個新發現,讓他們更加擔憂自己的未來。由赫裡奧特-瓦特大學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最近通過繪製馬卡薩海峽海底的地圖,確定了印度尼西亞潛在的新海嘯風險——目前沒有海嘯預警系統或緩衝系統的沿海地區可能隨時都面臨著危險。研究人員利用地震數據繪製了馬卡薩海峽海底的地圖,馬卡薩海峽是婆羅洲和蘇拉威西島之間的一條狹窄海道。他們發現了19處古代海底滑坡的證據。
  • 2018颱風季開啟!預計三颱風組團來襲
    轉自--廣東最生活 弱冷空氣帶來的強對流降雨讓廣東持續半個月的高溫有所緩解
  • 颱風來了!今年首個影響廣東的颱風?!未來一周的天氣是……
    炎熱的5月終於結束了回想經歷了N天的高溫天氣小夥伴們心有餘悸每次出門的我們大概都是這樣的吧↓↓↓久違的降雨讓持續了半個月的高溫天氣有所緩解但是接下來颱風要來了!預計該熱帶低壓將以10公裡左右的時速逐漸向偏北方向移動,未來24小時內將加強為2018年4號颱風(熱帶風暴級)。此前,2018年1號颱風「布拉萬」、2號颱風「三巴」、3號颱風「傑拉華」出現在今年1~3月份,均對廣東無影響。
  • 【地理探究】關於水下三角洲、河漫灘、水下沙坡的專業解讀!
    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亦是如此,以河口水下三角洲為例,主要是由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後凝絮淤積而成。  水下三角洲的面積並不比陸上三角洲小,作為陸上三角洲的延續,有一些大河三角洲,其水下三角洲的面積往往超過了陸上三角洲。  水下三角洲位於低潮位以下,包括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坡兩個部分。
  • 7月「空臺」成真,進入8月颱風高發期!
    下面先數據解密這次7月的「空臺」事件!  PS:不關心7月空不空臺的朋友可直接跳到part6  ↓↓↓  直通南海熱帶低壓的最新消息   01  今年南海和西太出現1951年以來首次而今年7月,副高脊線位置比常年同期偏南5-10°,並且整體偏強、偏大、西伸脊點偏西,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使其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擠壓了颱風生存空間。  而副高異常強盛,又與厄爾尼諾不無關聯。2019年秋季經歷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偏暖,導致副高偏強。
  • 百慕達三角洲死人復活,百慕達三角洲時空隧道竟真實存在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百慕達三角洲死人復活事件,這麼說來百慕達三角洲時空隧道竟真實存在,下面一起來看看。也有其他的說法認為百慕達魔鬼三角洲真相其實是美國飛行員製造的騙局,且不說其真不真實,最近竟然發生了百慕達三角洲死人復活事件!這可是比1975年莫斯科地鐵失蹤案還要讓人震驚!
  • 局部陣風達14級,塔巴颱風眼醞釀中,長江三角洲有降雨
    而這幾天西北太平洋也出現了一個典型的「水颱風」,那就是17號颱風塔巴。根據衛星圖像顯示,17號颱風的環流非常的龐大,加上外圍的影響,所以破壞力已經出現了。總體分析就是,高壓梯度明顯,強風域很廣。而由於環流結構持續糟糕,所以該颱風即使具有好的條件,也發展不了多強,這算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就是因為強風域很廣,環流大,攜帶的雨水也很多,只不過如今還在海洋區域,所以很多人可能沒有感覺到。
  • 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最肥沃的地區
    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最肥沃的地區(開羅除外),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埃及近一半的人都住在這裡,儘管缺少古老的遺址,但三角洲周圍的踏板車上有服務計程車和三等火車使感受今天的埃及,而參觀墳墓和廟宇則沒有。法老王們掠奪了較舊的雕塑和磚石建築,每年的降雨接近20釐米(埃及最高),尼羅河每年都淹沒在淤泥中,泥磚結構很快就被侵蝕或掃除。最近,農民通過挖土堆以挖出富含硝酸鹽的土壤,稱為塞巴赫(sebakh),用作肥料,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破壞的循環;十九世紀考古學家編目的幾個地點現在幾乎消失了。
  • 熱帶低壓形成或加強為颱風 廣東省防總要求提前防禦
    會商指出,6月1日-2日,粵北、粵東、珠江三角洲有中雷雨局部暴雨到大暴雨,南海南部海面目前有熱帶擾動加強發展,2日前後可能加強為熱帶低壓,3日加強為颱風(熱帶風暴級),趨向南海西北部海面,強度繼續加強,5日-6日靠近海南東部和粵西海面。另外,4日前後菲律賓以東洋面又有颱風生成,雙颱風作用將使南海颱風後期趨勢有較大不確定性。
  • 多數大河的河口都有三角洲,為什麼剛果河的入海口沒有三角洲?
    剛果河沒有三角洲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往往在流水或者風力強的地區表現為侵蝕性,比如在河流的上遊地區,河流大多流淌在地勢較為崎嶇的山地丘陵,流速快,表現為侵蝕性,多形成V型谷;在河流的中下遊地區,河流大多流淌在較為平坦的平原地形,流速慢,攜帶的泥沙沉積,多形成衝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