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探索距離尺度越小為何需要的能量越高?個中原理令人嘆服

2020-12-05 天文同好樂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是量子力學的先驅之一,海森堡相信,為了闡述物質世界,我們就需要了解物質的最小成分,這也是量子力學發展之初提出的一個革命性觀點。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像嘴上說說那麼容易,要發現物質的「最小」成分,也就意味著要探索最小的空間尺度,這一空間尺度也表示了弱力的作用範圍以及解釋了基本粒子的主要性質。物理學家們現在知道,要想深入極小的空間尺度,對應的就需要極大的能量,這是怎麼回事呢?其中是什麼原理?

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介紹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一些實驗時,都離不開一個技術參數——能標,通常用GeV來表示,稱為「吉電子伏」。粒子物理學家通常用電子伏的倍數來表示能量,電子伏的縮寫為「eV」,讀音即字母音。1電子伏是克服一個電位能差移動一個電子所需要的能量,就好比是由一個1伏的很弱的電池所提供的能量。1GeV等於10億電子伏,1TeV(太電子伏)等於1萬億電子伏(或1000GeV)。

有趣的是,粒子物理學家既用電子伏表示能量也用電子伏表示質量,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通過光速將質量、動量和能量聯繫了起來,而光速c是一個常量,即c=299792458米/秒,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將能量轉換為質量或動量。這個公式意味著一個特定的能量相關的是一個既定的質量,其中的轉換係數就是c^2。這樣一來,「eV」也就可以表示質量,比如質子的質量用這一單位表示就是10億eV,即1GeV。

理解了上面所說的,我們接下來再解釋為什麼探索小尺度空間需要高能量,這裡又要涉及到量子力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理——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時被準確測量到。對這些特定的物理量,先測量哪一個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如果你先測量位置,然後再測量動量(動量給出了速度和方向),得到的結果會和你先測量動量再測量位置是不同的。

但是,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對測量順序會產生影響的兩個量的不確定性相乘總會大於一個基本常數,即普朗克常數h,它的值是6.582×10^-25GeV秒。這是什麼意思呢?它告訴我們,無論是一束光、一個粒子或是任何其他物質,或是所能想到的任何系統,只要它對發生在小尺度的物理過程敏感,就必然涉及大範圍的、極不確定的動量。也就是說,所有對這些物理過程敏感的物體,一定包含極高的動量。根據狹義相對論,動量高,能量就高。

將狹義相對論與不確定性原理結合在一起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探索小距離尺度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高能量。當然,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為什麼需要高能量來探索小尺度,這是因為,只有波函數在很小範圍內變化的粒子才會受小尺度距離物理過程的影響。根據德布羅意的觀點,粒子的波函數涉及的波長很小,它的動量就很大,粒子-波的波長與其動量成反比。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要敏銳地測量小距離物理作用,就需要高動量,因而也需要高能量。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存在一個最小的距離尺度嗎?
    是否存在一個最小的可能長度呢?100多年前,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引力常數G、普朗克常量ħ、真空中的光速 c 這三個常數可以組合得到普朗克長度。一旦超越普朗克長度的極限,我們現有的物理學定律都將失效。而量子引力理論則試圖在普朗克尺度附近,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從而準確地描述我們所在的宇宙。
  • 人類探索量子力學歷經20年,不斷進步
    這一巨大突破將主要奠定量子電子學在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中取得應用的基礎。量子信息學則在量子測量和量子計算機在超導量子機器上的應用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戰。從美國實驗發現超導量子比特到美國成功製造第一臺超導量子比特再到人類掌握製造更高級量子比特的方法,人類探索量子力學歷經20年,不斷進步,取得了各種先進成果。量子力學的探索可以分為熱力學量子力學、經典力學、量子力學三個階段。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 探索宇宙中的極限——普朗克尺度
    比普朗克還短的距離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就是說物理定律失效了。為什麼會這樣?當你聽到這樣信息的時候,你可以停下來思考並提出,「如果我有一個長度,我可以不斷地減半,並一直重複下去直到我得到一個更小的長度」。當然,這在數學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物理上是不允許的。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想宇宙中的速度極限——光速。
  • 初中生淺談量子力學
    研究中,普朗克發現公式成立的一個必然前提是:能量在發射和吸收的時候不是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這意味著能量不可以無限地分下去,而必須有一個基本單位。這個基本單位被普朗克命名為「能量子」,後改稱為「量子」。「量子」指的是能量的最小單位,一切能量的傳輸都只能以「量子」為基本單位來進行。另一個對量子力學發展的重要發現是尼爾斯.玻爾的互補原理,又稱並協原理。
  • 宇宙像素化——我們的宇宙是否具有最小距離
    除此之外,量子力學還告訴我們,一個粒子的精確位置是「不確定的」,突破了某個界限,在更小的尺度上,位置信息就不存在了。這是一條線索,宇宙中可能有一個最小的有意義距離,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種量子距離理解為像素。但是如果現實世界是像素化的,那這些像素有多小呢?我們真的不知道。物理學家東翻西找,把幾個關於宇宙基本信息的基本常數結合起來,進行了粗略的猜測。
  • 量子認知的哲學思考:運用量子力學探索人的認知,尋求量子大腦
    量子生物學:運用量子力學探索生物的奧妙中,我們介紹了目前所探索到的生物的生命賴以生存的量子生物行為。菲舍爾認為,所有原子核,如構成它們的基本粒子,都具有稱為自旋的量子力學特性。概略地來講,自旋量化了核「感覺」電場和磁場的程度:旋轉越高,相互作用越大。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電脈衝是人的認知的直接基礎,隱藏的量子層可能部分地決定了這些神經元如何相關和發射。他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基本的「量子比特」 - 這本質上是使大腦像量子計算機一樣運作。
  • 能量守恆、能量時間守恆、量子力學
    量子計算,指的是能夠實現量子比特(qubits)或量子疊加態(quantumstate)的算法。理解量子比特的表達式:(x(e),x(t))其中x是可觀測量,可以是在區間某種有限範圍內時間的函數;x是某種態矢量。比如說,對於體積微粒子就是體積夸克,對於空間一條長直線就是位置矢量。以一維雷射為例,描述或者疊加態的態矢量由一個量子比特的位置和動量決定。然而,量子力學的世界仍然存在量子概率概念。
  • 弦理論中的宇宙:一個「越小就越大」的循環世界
    至於為什麼,每個維度最小只能是普朗克長度,這是弦理論的要求(類似公理),而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就在這個尺度之下,如此弦理論也就解決了(或說屏蔽了),廣相與量子力學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大統一理論」。然後,根據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我們得到如下性質:如果纏繞弦,滑動距離(即均勻振動)減小,其能量就會增加——這就如同夸克的「禁閉效應」。那麼,如果捲縮維半徑減小,滑動距離就會減小,能量就會增加,可見半徑是反比於能量的。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隨著科技的發展,量子學的出現,以前我們認為構成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原子,但沒有包括無形的意識,那靈魂和意識又是什麼呢,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意識包括靈魂和能量,都是有量子構成一團震動的能量,這乃是裡程碑似的結論,它統一了有形的物質世界和無形虛擬世界。
  • 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
  •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日常生活,大到日月星辰,中到江河湖海,小到柴米油鹽,全都可以用牛頓的理論來解釋,因此人們認為這就是主宰整個宇宙的終極真理。進入20世紀,科學家們發現,牛頓力學只適用於我們的宏觀世界,放到尺度特別小的微觀世界,這套理論就完全行不通了。   所以,量子力學是關於微觀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
  • 量子力學能解答很多問題,但在普朗克長度的世界,卻產生了漏洞
    科學家認為使用現在的量子力學也並不能解釋小於10﹣35米的規模,要想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必須打破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構築新的體系。10-35米的規模被稱作「普朗克尺度」。它究竟有多小呢?這裡給大家一個基本概念。
  • 科普: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指的是什麼?量子比電子、夸克還要小嗎?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0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是什麼物質?量子是比中子、電子、夸克還要小的微觀粒子嗎?喜歡科學領域的讀者一定對量子力學這門物理學科並不陌生,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量子領域的學科,更準確的說量子力學是:描述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亞原子指的是比原子更小的微觀粒子,例如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甚至是夸克,可能說到這裡,大家會很奇怪:量子力學,顧名思義,應該是研究量子的學科啊,但是量子力學定義之中提到的原子及亞原子之中並沒有
  • 量子力學你get到了多少?
    現在量子力學已經傳的沸沸揚揚,神乎其技,它的存在顛覆了數百年的物理學,印證了許多宗教​的教理。一旦科學家們可以在現實世界中自由運用這些理論,那麼地球上的一切都將會徹底改變。在此簡單介紹量子實驗的結果,並用靈性角度去解釋含義以及對我們的影響為何。
  • 量子力學入門1
    量子力學是許多物理學分支的基礎,包括電磁學、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以及宇宙學的部分內容。量子力學也是化學鍵理論、結構生物學以及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經典力學詮釋。
  • 從波粒二象性到量子力學
    量子理論起源於普朗克的猜想,目的是為了解決無限能量困境。想像一個普通的火爐,按照傳統波動和熱力學理論計算,這個火爐的能量是無窮大的,這顯然不可能。後來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認為火爐輻射的能量並不連續,而是以「團」為單位的。波長超過某一值的團不會攜帶能量,這個值就是後來的普朗克常量,即波的最小能量單元與頻率的比例因子。
  • 量子力學被推翻了?量子躍遷需要時間嗎?來西瓜視頻了解吧
    所以說愛因斯坦厲害,但就算他如此厲害,應該他也說不能完全靠想想出個量子力學了。因為這個東西他也違反常識了,對吧,正常的人根本就不會往這想。事實也正是如此。愛因斯坦呢不僅沒有想出量子力學,他還不接受這個量子力學的概率詮釋。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對於理解原子長度的尺度和更小尺度下的系統行為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原子的物理性質只能用經典力學來描述,那麼電子就不能圍繞原子核做軌道圓周運動,因為軌道上的電子發射輻射(由於圓周運動),並且會因為能量的損失而快速的與原子核碰撞。這個理論框架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相反,電子可以在繞原子核的軌道上保持不確定的、模糊的、機率波的運動,這挑戰了經典力學和電磁學的傳統假設。
  • 絕對零度與量子力學
    比方說一把凳子放在那裡,看著歲月靜好,但是其實組成它的這些分子在微觀尺度上做著劇烈的運動,運動越激烈,溫度就越高。所以溫度是衡量微觀粒子做微觀運動激烈程度的平均值。所以真空沒有溫度是因為真空裡沒有任何粒子,哪裡來的溫度呢?這就好比一間屋子裡的幾個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一樣,屋子裡根本就沒有人,哪裡來的身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