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煮茶,擁有著意境在。
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天邊飄蕩潔白的雲,被秋天的西風一吹,散成了絮。
已到晚秋,日子一點點的邁向冬天的門檻。
待冬日的北風呼呼一刮,天上柳絮般的閒雲,就要被吹散下來。
一縷一縷的,形成冬天的雪,飄落在人間。
看來,淡淡的秋風,不僅能吹來細雨,還能吹來初雪。
天冷了,到了適合煮茶的時候。
一屋清冷當中,煮來一壺茶,靜靜回憶往事。
咕嚕嚕的煮茶聲,動聽、溫暖、而又愜意。
《2》
又起風了,溫度降了不少。
趁現在,不如煮壺老白茶驅驅寒?
今日,就來分享煮茶的技巧,聊一聊煮茶的火候。
三昧火,是道教的說法。
上為君火,中為臣火,下為民火,合為一體,才能鍛成一丹。
對於煮茶來說,這三昧火的煉丹方法,倒是有著不少借鑑意義。
要煮出一壺味醇香甘的老白茶,重點在於把握「三道半火候」。
先天產地的一道火,後天工藝的二道火,再加上儲存年份的三道火。
天時地利加人和,再加上最後的煮茶火候。
君臣佐使,才能煮成一壺好茶!
下面,就來好好介紹,這煮老白茶的「三道半火候」!
《3》
產區,屬於白茶生命之火。
一款適合煮的老白茶,尋根溯源,得先看最初的茶樹生長環境。
若是茶樹離開了腳下的一方土地,那一切的品質只能成為罔談。
若何談,將其煮成一壺醇美的茶?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產區環境中,溫光水氣土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直接影響著白茶品質。
白茶主要產區當中,太姥山高山茶區,屬於知名度最高、並且是公認的最佳產區。
海拔高度適中,對比起平地茶園,山上的晝夜溫差要更大。
適宜的溫差,能夠讓茶樹更好的積累養分,新梢芽葉內部可以積攢更豐厚的茶味物質。
驅車去往太姥山的路上,哪怕是夏秋兩季的晴天,走在其中,也不會產生陽光分外熾熱的感覺。
原因在於,植被繁茂的太姥山,終年多雲霧天氣,陽光透過雲層傾灑下來,形成了漫射光線。
沐浴在這樣舒服的光照下,一方麵茶樹的嫰梢可以避免被烈日灼曬,另一方面更有利促進茶葉內部的芳香物質和茶氨酸物質的生成。
遇上起霧的天氣,整座太姥山,仿佛籠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仙霧。
如輕紗般的霧,藏在無數細小的水汽,被山風一吹,徐徐的拂過,能全方面的為茶樹補足水分。
從梗到莖,從芽到葉,都飽飽的喝滿水,整個新梢,出落得更加嫩活。
作為遠古地質時期,從海底隆起來的「仙山」,太姥山高山茶園的土壤含礦物質豐富,疏鬆通透。
茶樹紮根在這樣的土壤下,根系能夠保持通暢,並且源源不斷的往上輸送養分,供給茶樹生長。
呼吸著潔淨的山風,玩著清涼的雲與霧成長的高山白茶,品質自然更出色。
對比下,平地茶作為高山茶,方方面面的生長環境,都要矮上一截。
從平地茶園裡走出來的茶,內質積累寡淡,後期自然難以煮出好滋味。
《4》
有了好的茶青原料,還離不開妥當的制茶工藝。
產區和工藝雙管齊下,才能造就一款好茶。
對白茶而言,制茶工藝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
制茶時,得把握好「火候」,恰到好處,才能造就出色的品質。
白茶制茶工藝簡樸,不揉不捻不殺青,只需萎凋和乾燥。
其中,萎凋以日光萎凋為上。藉助自然的風力和熱力,驅散白茶芽葉內部的內部,從而讓茶香更好的發散。
白茶茶青採下來後,需要及時處理,薄攤薄晾在水篩上,隔開地面70公分,進行攤晾。
萎凋,並不是簡單讓白茶曬太陽那麼簡單。
畢竟,白茶並非隨便曬曬就能喝。
若是一味死曬,容易把嬌嫩的茶青曬傷、曬紅、曬酥,茶葉內在養分遭受瓦解,品質會受損。
做日光萎凋的白茶,只能趁著陽光和煦的時間段,進行曬茶。
並且,還時時留意天氣的變化,天一轉陰,就得及時收回。
完成萎凋後的白茶,茶葉內部的水分,已經散失了大半。
但這時,遠沒有達到白茶的含水量要求。
所以,需要進一步的烘乾,讓白茶的幹度達到適合長期存放的程度。
不同芽葉等級的白茶,在烘乾所需要的溫度和時長,都有著不同。
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白茶的天然風味物質,烘乾時得用文火烘乾的方式,避免高溫急火烘乾。
最後,如果是白茶餅,後期還得多一道壓制茶餅的工序。
壓餅的時候,得根據不同的白茶等級,調整壓餅的時間、力度、溫度,將茶餅壓成鬆緊得宜的狀態,才算是工藝到位。
這樣做工火候到位,恰好合宜的白茶,後期才能轉化出更好的風味,煮出更醇美的滋味!
《5》
儲存到位,年份真實,陳化得宜,是煮好一壺白茶的三道火。
畢竟,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沉澱,怎能將世味煮成茶?
將白茶煮著喝,適合煮上了年份的茶。
其中,存放時間不滿一年的新白茶,不適合拿來煮。
由於新茶內部的茶味物質還沒發生全面的陳化,處於較為活躍的狀態,直接拿來煮著喝,茶湯滋味容易苦澀。
而經過一定時光歷練的陳白茶(儲存時間1-2年)、老白茶(儲存時間不低於三年),拿來煮著喝,風味效果要更好。
經過漫漫歲月的等待,白茶內部的活性酶物質,可以不斷的促使自身發生良好轉化。
通過酶促氧化,讓茶葉內部的芳香物質和茶味物質,齊齊發生良好陳化。
茶香更加的甘香,茶味更加的醇厚。
存茶過程中,要做好密封、乾燥、避光、無異味和陰涼處儲存。
將存茶細節做到位,才能為白茶的品質保駕護航,順利存出老白茶。
而若是一款存壞變質的白茶,哪怕年份再高,都不適合再繼續飲用。
將老白茶煮著喝,除了要確保倉儲到位外,還得確保年份真實。
若是一不留神,買到了餅做舊出來的白茶。
經過極端做舊手段摧殘後,外表完全沒有鮮活感的做舊老白茶,內部的茶味物質結構崩塌,整體品質大為受損,不論怎麼煮,都難以煮出好滋味!
《6》
若說產區、工藝、儲存這三道火,擔當的是老白茶的內質。
那麼,煮茶的方式則是最後將好茶盡情呈現的關鍵火候。
對比用蓋碗泡茶,將老白茶煮著喝,似乎要更簡單省心。
可見解放泡茶的雙手,一邊聽著咕嚕嚕的茶聲,一邊觀察湯色的慢慢變化。
像是煮老壽眉一類的茶,等到茶湯漸漸變成琥珀色時,就可以停止加熱。
倒出茶湯,慢慢品味。
將老白茶煮著喝,通常在注水量300-400ml的時候,搭配上2-2.5克的幹茶,就已經足夠。
在直接煮幹茶的情況下,建議等到壺內的水燒沸後,再進行投茶。
避免煮茶的時間過長,茶湯滋味會煮得過分濃鬱。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用透明的玻璃茶壺煮茶時,可以多留心觀察水面的變化。
若是水底不斷湧起小氣泡,燒到滾沸的情況下,就可以把幹茶放進其中。
剎那間,內質豐厚的老白茶,可以將整壺清透的水,染上茶色。
這時,只需要稍稍沸煮,煮上半分鐘,等到水面再次激蕩的沸騰時,基本上茶就煮好了。
煮老白茶,不適合長時間沸煮。
等看到茶湯顏色合宜時,就已經足夠了。
長時間的熬煮,不僅會讓茶味物質過多釋放,還會散失掉不少茶香。
煮茶的時間過長,反而會影響品茶的滋味!
《7》
安靜的秋日午後,有涼風為伴。
南方的晚秋,在城市的街道上,少有看到層林盡染的秋色。
反倒是,街道旁栽種的美麗異木棉,開著一樹粉色的花,秀色照人。
這種俗名美人樹的異木棉,秋季掉光了葉子。
從晚秋,直到冬季,都在溫暖的南方,綻放著滿樹繽紛。
抬眼望去窗外遠處,那一樹粉白相間的花,開得正是熱鬧。
低頭剛剛煮成的一壺老白茶,琥珀色般的茶湯,泛著動人光圈。
倒入四方杯中,淳滑的茶湯,像牛乳般,絲滑的落入杯中。
細啜一口,順滑醇厚,甘香滿口。
閒來無事,煮一老茶。
掌握好這「三道半火候」,品到的不僅是舒適滋味,更是閒適與溫情!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